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制品中复原乳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迟骁玮 陈志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7,共4页
目前乳品中复原乳掺假现象日益增多,复原乳检测技术不断完善。文中介绍了我国复原乳现状,综述了荧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AOAC化学法等5种常用复原乳检测方法,并对这5种方法的检测限和可操作性... 目前乳品中复原乳掺假现象日益增多,复原乳检测技术不断完善。文中介绍了我国复原乳现状,综述了荧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AOAC化学法等5种常用复原乳检测方法,并对这5种方法的检测限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原乳 检测方法 检测限 可操作性
下载PDF
复原乳鉴别指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迟骁玮 陈志伟 《中国奶牛》 2011年第6期53-55,共3页
复原乳是炼乳和全脂乳粉与水勾兑成的原料乳,随着乳制品需求的增加,往其中掺入复原乳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复原乳的检测成为牛乳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被广大生产厂家和消费者所重视。本文重点介绍乳制品中荧光物质、热处理产物、乳果糖含量... 复原乳是炼乳和全脂乳粉与水勾兑成的原料乳,随着乳制品需求的增加,往其中掺入复原乳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复原乳的检测成为牛乳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被广大生产厂家和消费者所重视。本文重点介绍乳制品中荧光物质、热处理产物、乳果糖含量和蛋白质理化性质等4类复原乳鉴别指标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原乳 检测 鉴别指标 进展
下载PDF
复方丹参胶囊对替格瑞洛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帅 韩战营 迟骁玮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52-1658,共7页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胶囊对替格瑞洛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平行对照法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方丹参胶囊组(90 mg·kg^(-1)),连续7 d分别每天灌胃给予0.9%氯化钠溶液和复方丹参胶囊。第8天,两组...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胶囊对替格瑞洛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平行对照法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方丹参胶囊组(90 mg·kg^(-1)),连续7 d分别每天灌胃给予0.9%氯化钠溶液和复方丹参胶囊。第8天,两组大鼠均在常规给药30 min后灌胃给予替格瑞洛(20 mg·kg^(-1)),并于给药前和给药后0.08,0.25,0.5,1,1.5,2,3,4,6,8,10,24及36 h于大鼠眼内眦采血,采用液相色谱-质谱串联(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替格瑞洛的浓度,并采用WinNonlin计算药动学参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两组大鼠给药后肝组织中CYP3A1及CYP3A2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大鼠给药后肝组织中CYP3A2蛋白表达;采用肝微粒体孵育体系检测CYP3A酶活性。结果连续7 d灌胃给予复方丹参胶囊可使大鼠体内替格瑞洛的C_(max)、AUC_(0-t)及AUC_(0-∞)显著降低32.03%,30.65%及38.89%(P<0.01),且使替格瑞洛的CL/F、V_(z)/F显著升高至1.43及1.37倍(P<0.01);连续7 d灌胃给予复方丹参胶囊可显著诱导大鼠肝脏中CYP3A2 mRNA及蛋白表达;复方丹参胶囊可显著升高大鼠CYP3A酶活性。结论连续灌胃给予大鼠复方丹参胶囊可显著降低其体内替格瑞洛的暴露量,提高其清除率及表观分布容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CYP3A2活性及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胶囊 替格瑞洛 药动学 细胞色素P4503A1 细胞色素P4503A2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补骨脂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余丹 迟骁玮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补骨脂成分-靶点-信号通路-肝损伤网络,探讨补骨脂导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IP数据库收集补骨脂成分以及肝损伤有关的靶点,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预测补骨脂成分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构建补骨...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补骨脂成分-靶点-信号通路-肝损伤网络,探讨补骨脂导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IP数据库收集补骨脂成分以及肝损伤有关的靶点,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预测补骨脂成分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构建补骨脂成分-靶点网络,对补骨脂作用靶点构建网络模型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补骨脂中有22个成分作用于31个肝损伤靶点蛋白,血清白蛋白(ALB)、谷胱甘肽S-转移酶P(GSTP1)、运甲状腺素蛋白(TT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可能是关键节点蛋白。KEGG分析遴选出化学物致癌、AMPK、PPAR信号、P450代谢和谷胱甘肽等信号通路。结论补骨脂可能是作用于ALB、GSTP1、TTR与PPARG等靶点并调控五类信号通路导致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生物信息学 肝损伤
下载PDF
芍药苷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小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迟骁玮 陈刚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4期4-8,共5页
目的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研究芍药苷(PF)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HUVECs小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HUVECs细胞株复苏培养,采用噻唑兰(MTT)法测定不同浓度PF(1、3、10、30、100μmol/L)对HUVECs细胞活力及对VEGF引起的细胞... 目的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研究芍药苷(PF)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HUVECs小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HUVECs细胞株复苏培养,采用噻唑兰(MTT)法测定不同浓度PF(1、3、10、30、100μmol/L)对HUVECs细胞活力及对VEGF引起的细胞活力上升的影响,采用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评价不同浓度PF(1、3、10、30、100μmol/L)对VEGF引起的HUVECs小管形成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评价不同浓度PF(1、3、10、30、100μmol/L)对VEGF所致的HUVECs迁移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不同浓度PF(1、3、10、30、100μmol/L)对HUVECs的细胞活力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给予10 ng/mL的VEGF,下同)比较,不同浓度PF(1、3、10、30、100μmol/L)对VEGF所致的HUVECs细胞活力升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PF(1、3、10、30、100μmol/L)均能抑制VEGF所致的HUVECs体外小管形成作用。与模型组比较,10、30、100μmol/L PF剂量组24 h划痕/0 h划痕宽度比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PF具有抑制VEGF诱导的HUVECs体外小管形成的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抑制VEGF所致的HUVECs迁移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迟骁玮 《中国药师》 CAS 2021年第7期338-343,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指除酒精外其他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疾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脂肪变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其患病率逐年增加。NAFL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胰岛素抵抗、细胞脂毒性、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指除酒精外其他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疾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脂肪变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其患病率逐年增加。NAFL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胰岛素抵抗、细胞脂毒性、肠道菌群紊乱等。由于NAFLD复杂的发病机制,目前临床上并没有针对其治疗的一线药物,近年来研究者们主要针对胰岛素抵抗、肝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等NAFLD的关键病理环节进行了药物开发,并推进部分药物进入了Ⅲ期临床。基于此,本文将从NAFLD发病机制和临床药物研发进展两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胰岛素抵抗 脂毒性 炎症
下载PDF
牛奶中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迟骁玮 陈志伟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29,共3页
文章介绍了牛奶中β-内酰胺酶的分类、来源,以及包括微生物法、碘量法、纸片酸度定量法、显色头孢菌素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β-内酰胺酶的5种检测方法,旨在为加强我国乳制品中的抗生素监测,解决目前乳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牛奶 Β-内酰胺酶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基于虚拟筛选发现潜在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8
作者 迟骁玮 黎奇 +4 位作者 钟毅 龚桐 衣楚潇 张亮仁 刘振明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23年第8期626-635,共10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并且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是治疗痛风的关键靶点,因为抑制XO可以有效减少体内尿酸的产生,缓解痛风症状。在这项研究中,通过虚拟筛选确定了三种潜在的X...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并且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是治疗痛风的关键靶点,因为抑制XO可以有效减少体内尿酸的产生,缓解痛风症状。在这项研究中,通过虚拟筛选确定了三种潜在的XO抑制剂,并使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进行了验证。在这些抑制剂中,Floxuridine在0.35μM时表现出最强的结合活性,而阳性药物别嘌醇的结合活性为0.76μM。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了这些化合物与XO的结合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化合物都已被批准为上市药物,安全性得到保证,表明它们有可能成为有效的XO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筛选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药物发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