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A评价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血供 被引量:8
1
作者 樊玉祥 任伟新 +4 位作者 迪理木拉提.巴吾冬 纪卫政 顾俊鹏 许晓东 张海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的血供情况。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造影前经B超筛查病灶。对每只大鼠在分别行选择性肝动脉及门静脉DSA。结果病理检查证实30只大鼠共48个肝泡状棘球蚴病灶,B超共筛查出43个;门静脉造影显示33个,肝动... 目的观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的血供情况。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造影前经B超筛查病灶。对每只大鼠在分别行选择性肝动脉及门静脉DSA。结果病理检查证实30只大鼠共48个肝泡状棘球蚴病灶,B超共筛查出43个;门静脉造影显示33个,肝动脉造影显示26个病灶。门静脉参与直径≤3mm病灶的供血,直径4~8mm的病灶有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直径>8mm病灶主要为肝动脉供血。结论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存在门静脉和(或)肝动脉双重血供,供血与病灶直径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TAR大鼠 棘球蚴病 肝脏 血供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与开腹造模的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明星 任伟新 +4 位作者 迪理木拉提.巴吾冬 顾俊鹏 许晓冬 张海潇 杨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2-885,共4页
目的比较肝泡状棘球蚴病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与开腹直视肝内注射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两种造模方法的优缺点及对后续介入实验研究的影响。方法将162只Wistar大鼠分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及开腹接种组,每组81只,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 目的比较肝泡状棘球蚴病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与开腹直视肝内注射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两种造模方法的优缺点及对后续介入实验研究的影响。方法将162只Wistar大鼠分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及开腹接种组,每组81只,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和开腹直视下肝内注射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方法制备肝泡状棘球蚴病动物模型,以超声筛查动物模型。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对比分析造模情况。结果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80只成活,其中48只造模成功,肝脏病变阳性率60.00%(48/80),病灶生长部位固定,与周围粘连、侵犯门静脉等脉管系统较轻,3只门静脉插管失败,插管成功率为93.75%(45/48);开腹接种组77只成活,其中33只造模成功,肝脏病变阳性率为42.86%(33/77),病变部位不固定,与周围脏器粘连显著,8只病变侵犯门静脉而插管失败,插管成功率为75.76%(25/33)。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造模肝脏病变阳性率及插管成功率均高于开腹接种组(χ2=4.617、5.394,P=0.032、0.020)。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介入实验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造模的方法病变阳性率高,造模过程简单,动物痛苦小,死亡率低,适宜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泡状棘球蚴病 动物实验 大鼠
下载PDF
食管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预后影响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黄迁祥 顾俊鹏 +4 位作者 纪卫政 迪理木拉提.巴吾冬 任伟新 杨树法 周东海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3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影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接受金属覆膜食管支架置入术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性别、年龄、食管瘘、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组织类型、术后化疗和... 目的探讨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影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接受金属覆膜食管支架置入术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性别、年龄、食管瘘、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组织类型、术后化疗和术后放疗10个可能对食管支架置入术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食管瘘、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均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均<0.05)。进一步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影响食管支架置入术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因素是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支架置入术后进一步放疗和化疗不能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支架 预后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两种急性大鼠后肢动脉缺血模型的DSA表现
4
作者 穆民 樊玉祥 +1 位作者 迪理木拉提.巴吾冬 任伟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11期684-686,共3页
目的观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建立的急性大鼠后肢动脉缺血动物模型的DSA表现。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组,每组30只。A组结扎离断右侧股动脉,B组结扎离断右侧髂总动脉,建立急性大鼠后肢动脉缺血模型。结果术后4周,A组4... 目的观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建立的急性大鼠后肢动脉缺血动物模型的DSA表现。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组,每组30只。A组结扎离断右侧股动脉,B组结扎离断右侧髂总动脉,建立急性大鼠后肢动脉缺血模型。结果术后4周,A组4只大鼠右侧股动脉远端完全未见显影,模型复制成功率14.81%(4/27);14只可见少量至中等量侧支循环建立;9只可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B组3只大鼠右侧髂总动脉结扎离断远端血管未显影,模型复制成功率12.00%(3/25);10只可见少量侧支至中等量侧支循环建立;12只可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两组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DSA可清晰、准确地了解大鼠后肢动脉缺血模型循环建立开放的情况。结扎单侧股动脉及髂总动脉均可建立后肢动脉缺血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股动脉 髂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