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访张企程先生
- 1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2000年第5期15-16,共2页
-
文摘
北京的3月中旬,将暖还寒,一场小雨过后,空气清新了许多。这天上午10点,我如约按响张企程先生家的门铃,开门的是小保姆。老人坐在沙发上,微笑着迎接我的到来。“张老,您的身体还好吧?”我大声向他问候,但戴着助听器的老人没有听清。于是,我贴近他的耳旁又重复一遍。“噢,还好。”他点点头,“就是腿没有力气,耳朵也聋,而且聋得很怪,尤其听不清女同志的声音,看来它有些歧视妇女了。”说完,老人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充满活力,我这才意识到:87岁的高龄对于这位老人来说。
-
关键词
世界语
助听器
老人
孔子学说
中国人民
高龄
科学救国
声音
妇女
门铃
-
分类号
G239.2
[文化科学]
-
-
题名最后的伐木者
- 2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2000年第7期43-43,共1页
-
文摘
黑龙江的大海林,是一片广袤数百里的浩瀚如海的大森林,林中生长着松、杉等北方最优秀的树种。半个世纪前,这里出现了新中国的第一代伐木者。今天,他们的传人在做些什么呢? 大海林松涛依旧,伐木工人居住的小屋还在,只是大海林人清醒地意识到。
-
关键词
生态环境问题
伐木工
新中国
黑龙江
海林
大森林
半个世纪
树种
生长
小屋
-
分类号
F326.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鞋履史话
- 3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2000年第11期46-46,共1页
-
文摘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中,鞋履文化是可以自成体系的。对中国鞋履进行文化寻根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古人将服饰分为上衣、下衣、足衣三类,“足衣”即鞋袜。古汉语中的“袜”字同“鞋”字一样,形体中也含有“革”字。“革”的本义即鞣过的兽皮。“鞋、袜”二字中均含有“革”字,表明造字之初的那个年代,它们都与皮革有关。其实。
-
关键词
中国服饰文化
文化寻根
古汉语
足衣
自成体系
史话
皮革
本义
形体
鞋袜
-
分类号
K875.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美丽的红衣节
- 4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2000年第Z2期46-46,共1页
-
文摘
每年农历3月15日是泗水街的圩集,这个日子被瑶家女子的红绣衣点染得红红火火,因为她们正在集市上欢度一个美丽的节日——红衣节。泗水街位于广西东北部的龙胜镇。据当地老人说,泗水集早在七八百年前就有了,那时交通闭寒,边寨乡民尤其是妇女终年难得下一次山,所以时值春日的这个圩,她们一定要来。
-
关键词
红衣
集市
东北部
节日
女子
广西
边寨
农历
妇女
老人
-
分类号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话说这50年
- 5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9年第Z2期13-15,共3页
-
文摘
如果你有机会结识几个北京城胡同里的老爷子、老太太,坐在他们的院子里,泡一壶浓茶,听他们聊聊他们小时候的事,那可真是一种乐趣。什么我曾曾曾祖父就住这条胡同了,那时的北京可没这么大,也没这么多楼,这么多车啊;什么我爷爷领着我去戏园子,名角一出场,那个满堂彩啊,那时候谁见过电视呢,能到戏园子看戏,那是有眼福啊;什么我跟着爸爸从西城走到南城,二三十里路啊,就为了买一串大糖葫芦……
-
关键词
胡同
老人
健康长寿
北京城
曾祖父
文心
职业
包饺子
衣服
春节
-
分类号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传统的儿童游戏与玩具
- 6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9年第1期45-45,共1页
-
文摘
如今的儿童玩具琳琅满目,而以前的那些儿童游戏和玩具显得朴素、稚拙,甚至有些土气。在物质生活尚不丰裕时,孩子们的游戏和玩具,往往直接取材于大自然的馈赠。例如吹柳哨,玩磕头虫和蛐蛐等。不少民间玩具也与节令习俗相关,如布老虎、泥老虎,清明节前后放风筝,除夕夜放焰花爆竹等等。男孩子喜欢推铁环,女孩子喜欢踢毽子。跳皮筋则是女孩的专利。她们把废旧自行车内胎剪成小皮圈系在一起就成了弹力绳,由两个孩子拉成单线或双线,其他孩子便回旋腾挪其上,边唱边跳。
-
关键词
儿童游戏
儿童玩具
民间玩具
自行车内胎
物质生活
跳皮筋
踢毽子
清明节
放风筝
稚拙
-
分类号
G614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G613.7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
-
题名中国的职业教育
- 7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9年第5期44-44,共1页
-
文摘
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得很不充分。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大都得不到任何职业培训。那时,培养教师、技术员的中等专业学校和培养技术工人的技校构成了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显然,原有的中等与初等职业教育已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于是,1980年。
-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高中
中等专业学校
中国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
高中毕业生
改革开放
职业大学
技术工人
经济的
-
分类号
G719.2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
-
题名在喀什逛巴扎
- 8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8年第4期45-45,共1页
-
文摘
新疆的喀什是中国最西端的边城,2000年前这里是丝绸之路上有名的疏勒国。喀什的维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与林立的清真寺相映成趣的是大大小小的巴扎。在阿拉伯语中,“巴扎”即“集市”。喀什的巴扎多不胜数:小刀巴扎、陶器巴扎、地毯巴扎、珠宝巴扎、牛羊巴扎、酸奶巴扎……可谓无所不有。位于市中心、建于15世纪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便被这些星罗棋布的巴扎包围着,
-
关键词
喀什
清真寺
伊斯兰教
丝绸之路
阿拉伯语
新疆
市中心
酸奶
信仰
陶器
-
分类号
K928.5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洋人街
- 9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今日中国》
1998年第6期35-36,共2页
-
文摘
“洋人街"逄乃莹如果没有小镇阳朔,那么,在漓江上漂流了一天的游人走下客船时,该到哪里落脚呢?黄昏,小码头上飘香的桔柚;夜晚,老街古巷摇曳的烛光,都在静静地等候他们。而无论是谁,来了便不想再走,尤其是那些“背包老外”,于是,中国西南这个以风光之秀而著称...
-
关键词
巴克兰
澳大利亚
阳朔
洋人
双胞胎
“没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文化交流
饮食文化
传统美德
-
分类号
K927.4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诱人的葡萄沟
- 10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8年第3期40-40,共1页
-
文摘
正月的吐鲁番如一个大火盆,而镶嵌在火焰山寸草不生的赤色山体上的葡萄沟却给人以如泉浸肤的清凉。葡萄沟的葡萄名扬天下,实在是因其占尽天时地利,日照强烈,易使糖份贮存,6000亩葡萄园,如今已有600多个品种了,其中最受青睐的依然是被古人视作珍品的“无核白”,因为这种浅绿无核,较黄豆粒略大的葡萄,不仅“味甘胜蜜”,且“
-
关键词
葡萄干
吐鲁番
无核白
葡萄园
黄豆粒
日照
火盆
贮存
镶嵌
山体
-
分类号
K928.7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美丽的瑶家红衣节
- 11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今日中国》
1997年第11期70-70,共1页
-
-
关键词
红衣
龙胜各族自治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
顾前不顾后
蓑衣
回归文化
泗水
生活艺术
洗发香波
棕树皮
-
分类号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阳关静悄悄
- 12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7年第8期44-44,共1页
-
文摘
初知阳关,是早年读一首古诗的时候。诗人的一位朋友奉朝廷使命前往西域龟兹城,诗人为之饯行并赋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亲切之情的背后,让人品出了几许边关的寂寞。对阳关的实地踏访,是个宁静的黄昏。我们站在古人“西出阳关”的地方。
-
关键词
西域
古诗
使命
人品
龟兹
边关
宁静
朝廷
土堆
古人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喜看农家龙狮舞
- 13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7年第6期47-48,共2页
-
文摘
两年前,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开幕的那天,数十头活泼可爱的“小狮子”踏鼓欢腾,并从表演场地跃上观众席,同世界妇女宾朋亲热嬉戏。而后突然“脱帽”而立,外宾惊喜不已,因为站在眼前的竟是一群农家女。她们是京郊北务镇的农民。北务人舞龙耍狮扭秧歌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男子汉们耍红龙,姑娘媳妇们抖绿龙。耍龙人也会耍狮,大狮双人舞,小狮单人舞,或凌空而起,或前翻倒立。扭秧歌也叫“跳花会”。锣鼓声中,推车的老汉,拉车的丫环,
-
关键词
世界妇女大会
狮舞
双人舞
观众席
跳花
农家
舞龙
丫环
农民
表演
-
分类号
J722.2
[艺术—舞蹈]
-
-
题名为雪域画魂
- 14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6年第Z2期41-41,共1页
-
文摘
藏族画家尼玛泽仁的笔似乎注定是用于描绘雪域高原的,但从他的作品中,很少见到纯自然风光——他笔下的雪山永远是充分展示人类生命力的场所。《灵异图》中,一位先民正穿云破雾追逐着几只狂奔于崇山峻岭间的牦牛;《雪域》中桀驁不驯的牦牛已被先民抓住了一只角;而在《黑白之间》,牧人和他的一群牦牛正喷着白气在暴风雪中挺进;在《创世纪》中,原始人在追捕强悍的野兽,野兽又在捕食弱小的动物,而两只佛眼正静观着生存竞争中进化着的人类;《最后的净土》则表现了生活在西藏这片冰雪世界上的人们的冰雪一样纯净的内心。
-
关键词
雪域高原
自然风光
创世纪
生存竞争
人类生命
藏族
暴风雪
西藏
尼玛
原始人
-
分类号
K825.7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四合院与小煤炉
- 15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6年第11期45-46,共2页
-
文摘
烧小煤炉的日子是在四合院里度过的。儿时的记忆中,一旦炉火熄灭,一顿美食计划随即落空,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通烟熏火燎的忙活。先得掏去炉灰。
-
关键词
四合院
煤炉
蜂窝煤
记忆
北京人
炉灰
美食
熄灭
用纸
计划
-
分类号
D66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走过青春期
- 16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6年第12期45-45,共1页
-
文摘
中学里的孩子们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在课外不仅谈论流行歌曲、宇航飞机,也谈论神秘的性发育。为了帮助中学生们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各个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青春期教育课。八一中学是北京的一所普通中学,开展这项工作10年了,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青春期教育的实质就是性教育。然而懂得了性生理知识的学生们,常常无法抗拒“异性吸引”这一性心理的作用:男生故意把女生绊一下,或将一块橡皮打到女生头上,想唤起异性的注意。
-
关键词
青春期教育
特殊时期
流行歌曲
性生理
性发育
普通中学
中学生
性心理
性教育
班主任
-
分类号
G47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浓缩了的16年
- 17
-
-
作者
逄乃莹
-
机构
中国报道杂志社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5年第7期30-30,共1页
-
文摘
谁都知道,对外的经济稿件不好写,其中工业题材更难。《宝钢16年》可以说是一个迎着困难上的带有挑战味的命题。16年的宝钢意味着什么?一个钢铁铸就的庞然大物!一个中国钢铁工业走向现代化的缩影!怎么写——量体裁衣?不行——篇幅有限只能写2500字,大小就是它一一难上加难。就象这“
-
关键词
中国钢铁工业
宝钢
工业题材
浓缩
现代化
支撑点
先进技术
作者
引进
文章
-
分类号
F426.3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扫盲:光明的事业
- 18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5年第1期35-35,共1页
-
文摘
建国之初,10个中国人中,仅有1人识字。45年后,10个中国人,还有2个不识字。目前中国仍有6100多万青壮年文盲,其中90%在农村,而70%是妇女。为此,中国政府多次颁布文件,提出扫除青壮年文盲,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
关键词
扫盲
青壮年文盲
教育事业发展
识字
光明
中国政府
农村
妇女
文件
建国
-
分类号
G722
[文化科学—成人教育学]
-
-
题名中国大学生走向社会
- 19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对外传播》
1995年第4期45-45,共1页
-
文摘
10年前,大学生潘皓波第一次提出了“勤工助学,自立成才”的口号,并且创立了上海复旦大学学生实体“科技开发中心”。自此,自立意识开始在大学生的心头萌生。他们开始尝试着改变那种宿舍——课堂——餐厅的生活轨迹,做家庭教师,搞推销,当导游,或者到餐馆做钟点工。时至今日,自费读书、不包分配的高校体制改革,更是对大学生财力与才力的战。
-
关键词
中国大学生
勤工助学
自立成才
高校体制改革
大学学生
家庭教师
开发中心
钟点工
社会实践
实体
-
分类号
G649.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长寿人的家园
- 20
-
-
作者
逄乃莹
-
出处
《生活与健康》
2001年第10期12-13,共2页
-
文摘
“田肥美,民殷富”的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民间则有“少不入川”的说法,那是怕年轻人抵不住“天府”种种美好的诱惑一去不返。然而,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入川后,竟也乐不思归。尽管这里的天和地常被崇山峻岭分割得狭小而略显局促,且云遮雾锁,但穿行其间,却有灵魂释放、心旷神怡之感。这便是川人长寿的原因吧——该省百岁寿星有990名,占到全国1/10了。当地朋友说,要探寻长寿秘诀,还是去川西的彭山,那里百岁老人的万人之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其江口古镇是中华长寿养生文化的发祥地呢。
-
关键词
导引术
孤寡老人
彭祖
李密
长寿文化
养生文化
百岁之后
肠胃不好
百岁老人
导引行气
-
分类号
R16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