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图像处理的立管末端水下定位方法
1
作者 逯翔 冯正平 徐雪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02-1808,共7页
运用图像处理方法对立管末端进行定位.通过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搭载水下摄像头捕获立管末端的实时运动图像,图像模式匹配程序根据固连在立管末端的标识图案的形状进行匹配,并从图像中将标识图案区分出来,再利用图案中心点坐标信息和投... 运用图像处理方法对立管末端进行定位.通过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搭载水下摄像头捕获立管末端的实时运动图像,图像模式匹配程序根据固连在立管末端的标识图案的形状进行匹配,并从图像中将标识图案区分出来,再利用图案中心点坐标信息和投影关系计算出立管标识点和井口相对于摄像头的三维坐标,进而得到世界坐标系下立管末端与井口的相对位置.通过水池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定位准确且具有实时性,可以应用于自动立管入井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管 图像处理 无人遥控潜水器 相对位置 模型实验
下载PDF
浅析“耶稣”瓜奈利1740“ysaye”制琴方式方法(1)
2
作者 逯翔 《乐器》 2011年第12期21-23,共3页
提琴制作艺术,发源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北部的克雷蒙纳,在这个小镇子上出现过几个伟大的制琴家族。阿玛蒂家族对提琴的选材,外形,尺寸,音响,振动方式等都做出基本的定型和几乎完美的设计,在整个家族近百年的制琴史中对意大利古典的制琴... 提琴制作艺术,发源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北部的克雷蒙纳,在这个小镇子上出现过几个伟大的制琴家族。阿玛蒂家族对提琴的选材,外形,尺寸,音响,振动方式等都做出基本的定型和几乎完美的设计,在整个家族近百年的制琴史中对意大利古典的制琴方法作出了标准化的奠定,对整个意大利克雷蒙纳制琴学派能走向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 制作艺术 振动方式 家族 标准化 提琴
下载PDF
浅析“耶稣”瓜奈利1740“ysaye”制琴方式方法(2)
3
作者 逯翔 《乐器》 2012年第1期18-20,共3页
8.孔及音梁的制作:意大利对F孔的定位以及F孔与音梁之间的关系颇有研究,对于不同的琴型,不同的琴声音会作出不同的设计。例如,瓜式琴的F孔设计比较倾斜,便是因为瓜式琴中腰部开阔,为进一步增大中央琴码第一振动区的面积而考虑的。
关键词 设计比较 意大利 振动区
下载PDF
物种多倍化与表观遗传学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智慧 逯翔 +6 位作者 高云 刘少军 陶敏 肖蘅 乔云倩 张亚平 罗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3358-3366,共9页
由不同基因组叠加导致的物种形成是自然界瞬时物种形成(instantaneous speciation)的方式之一.这种剧变的物种形成方式不同于异域物种形成,主要由基因组加倍成多倍体导致与二倍体亲本形成自然的生殖隔离、同域分布的新物种.这种有创造... 由不同基因组叠加导致的物种形成是自然界瞬时物种形成(instantaneous speciation)的方式之一.这种剧变的物种形成方式不同于异域物种形成,主要由基因组加倍成多倍体导致与二倍体亲本形成自然的生殖隔离、同域分布的新物种.这种有创造力的物种形成方式在植物与部分动物中普遍存在.最新研究表明,基因组多倍化早期发生的迅速改变可能起关键作用.例如,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变异(染色体重排、DNA水平改变)可部分解释多倍体形成后发生的改变;然而,基因组水平的变化不能完整解释物种演化初期基因组中的大量基因改变.表观遗传水平包括转录水平和后转录水平.表观遗传水平的改变不引起DNA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和有机体表型有很大影响,可能在物种演化阶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与多倍化相关的表观遗传现象及机制包括DNA甲基化、基因状态、核仁显性等.表观遗传水平的改变是多倍体形成与物种演化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且相对可逆的阶段,为物种演化提供了更多弹性的选择.目前,这方面工作在多倍化研究领域备受瞩目,本文对其最新进展作一介绍与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化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基因状态 核仁显性
原文传递
中国汉族人群长寿老人TERT基因MNS16A长度多态研究
5
作者 刘立娜 王成业 +5 位作者 逯翔 肖富辉 王华伟 杨利琴 徐良友 孔庆鹏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68-1172,共5页
近期研究表明,TERT基因中的一个串联重复长度多态MNS16A可以调节端粒酶的活性.以往研究报道,端粒酶的活性决定端粒长度从而与个体的寿命相关,据此提出假设:MNS16A的多态可能通过控制端粒长度从而影响人类的寿命.为验证该假设,本实验室... 近期研究表明,TERT基因中的一个串联重复长度多态MNS16A可以调节端粒酶的活性.以往研究报道,端粒酶的活性决定端粒长度从而与个体的寿命相关,据此提出假设:MNS16A的多态可能通过控制端粒长度从而影响人类的寿命.为验证该假设,本实验室从四川省都江堰市收集了446个相互没有亲缘关系的长寿老人(年龄≥90岁,平均年龄(94.45±3.45)岁),同时收集了332个正常个体作为对照组(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5.00±12.00)岁).检测长寿组和对照组的MNS16A长度多态,并将两组人群的MNS16A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长寿组和对照组之间,MNS16A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表明MNS16A的长度多态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可能对寿命长度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长寿 MNS16A多态 长寿老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