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明朝中后期“从倭”问题论略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邓伊帆
-
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系
-
出处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8-32,共5页
-
文摘
在中国史学界,所谓"倭寇",一般指明朝时期骚扰抢掠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如作为一般知识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有关"倭寇"的释义即是如此。然而事实上,这种有关"倭寇"的"一般知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数百年之后再次揭开历史的迷雾,会发现所谓"倭寇"之主体即"从倭"实际上是一群被世人误读的在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特殊群体,他们演绎了一场与明王朝传统小农经济之间的殊死抵抗。
-
关键词
明朝中后期
从倭
特殊群体
殊死抵抗
-
Keywords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Ming Dynasty
fake Japanese Pirates
special group
resist desperately
-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从《学记》看儒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邓伊帆
-
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系
-
出处
《宜宾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119-125,共7页
-
文摘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传承至今,不仅在于其"仁"的思想具有包含性、其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更在于二者有机的结合。儒家以知人、爱人的人本思想为原则,探索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契合,并在《学记》中加以记录与传承。因材施教不是简单的区别教育,它是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对具体环境的观察提出的教育方法。传承至今,因材施教有了更多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它是人尽其才的直接要求,也更是教学公平的内在要求。
-
关键词
学记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
Keywords
Xue Ji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connotatio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分类号
G420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
-
题名张履祥“德业互养”治生观及其现实期待
- 3
-
-
作者
邓伊帆
-
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系
-
出处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47-51,共5页
-
文摘
"德业互养",字源意义上是指治业修身与德性修养交发互养,是张履祥对治业修身的人生探索,通过"耕读并重"、"勤俭修身"、"人持恒业"等治生方式,使自己符合"内圣"的要求,达到其经世济人的政治理想。时至今日,重新探寻其治生观,会发现其有着丰富内涵与现实期待,对于引领当今社会风气也甚有意义。
-
关键词
张履祥
德业互养
治生观
经世致用
道统
-
Keywords
Zhang L ti xiang
morality and employment mutual support
the Livelihood concept
Statecraft
Orthodoxy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张履祥“德业互养”治生观论析
- 4
-
-
作者
邓伊帆
-
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处
《嘉兴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45-49,共5页
-
文摘
张履祥历经朝代鼎革,在遗世与济世间形成了"德业互养"的治生观,这种治生观以"耕读并重"为基础,以"勤俭修身"为辅翼,以"人持恒业"为保障。张履祥治生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来源于其"尊朱黜王"的学术立场、其对于朝代更替现实的无奈选择以及对传道与救世的责任担当。
-
关键词
张履祥
德业互养
治生观
-
Keywords
Zhang Lvxiang
mutual support of morality and employment
livelihood concept
-
分类号
K248.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敬”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旨趣
- 5
-
-
作者
邓伊帆
-
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处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33-35,共3页
-
文摘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孔子以"仁"为核心奠定了最初的思想体系,并以此为后人提供了一种行为性导向,其中,由"仁"衍生出的各种德行都蕴含着儒家修身成仁的至高追求。"敬"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实现"仁"的价值目标的基本前提,有效地将修身与仁道紧密连结起来,是追求完美人格,践行"仁道"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敬"观念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有其具体标准与内涵,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重拾"敬"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
关键词
“敬”观念
地位
旨趣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