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CBCT评价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的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邓依华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7期28-29,共2页
目的观察应用CBCT评价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的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资料随访调研法,对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32例成人正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和查证分析,治疗后,应用CBCT评价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状态,采用Epidata 2.0版及EPINF... 目的观察应用CBCT评价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的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资料随访调研法,对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32例成人正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和查证分析,治疗后,应用CBCT评价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状态,采用Epidata 2.0版及EPINFO2000版统计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行治疗前后的应用CBCT评价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的对比。结果治疗后,患者在切缘至根尖的长度明显低于治疗前,上颌唇侧牙槽骨附着高度(唇侧釉牙骨质界到唇侧牙槽嵴顶点)和上颌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舌侧釉牙骨质界到舌侧牙槽嵴顶点)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BCT评价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的价值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可作为有效评价方式应用与口腔科患者的正畸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评价 正畸治疗 牙槽骨状态
下载PDF
嵴顶环切术对牙周创伤致切牙移位伴牙槽骨吸收患者的正畸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龙艺 邓依华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10-11,共2页
目的对不同正畸治疗牙周创伤致切牙移位伴牙槽骨吸收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以我科2010年12月~2016年12月接收的54例牙周创伤致切牙移位伴牙槽骨吸收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手术组(27例)与非手术组(27例)。非手术组患者进行单纯固定托槽... 目的对不同正畸治疗牙周创伤致切牙移位伴牙槽骨吸收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以我科2010年12月~2016年12月接收的54例牙周创伤致切牙移位伴牙槽骨吸收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手术组(27例)与非手术组(27例)。非手术组患者进行单纯固定托槽的正畸治疗,手术组患者在嵴顶环切术基础上同时进行正畸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上为96.3%,非手术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上为85.2%,手术组明显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在牙周创伤致切牙移位伴牙槽骨吸收治疗中,先行嵴顶环切术,再给予正畸治疗,相对单纯固定托槽正畸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移位 牙槽骨吸收 不同正畸治疗 效果对比
下载PDF
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蒙大兴 邓依华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11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应用效果,并进行有效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三年的时间内收治治疗的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34例,并且将这些患者主要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患者17例,对比组患者主要使用的是Nance弓治疗的...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应用效果,并进行有效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三年的时间内收治治疗的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34例,并且将这些患者主要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患者17例,对比组患者主要使用的是Nance弓治疗的方式,研究组主要使用的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需要经过具体的随访情况,对患者的磨牙移位情况和上中切牙倾角差以及凸距差变化等方面的效果进行有效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具体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对患者进行具体治疗的过程中,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比对比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口腔正畸患者事实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治疗的具体结果,能够发现对比于非种植体的支抗技术,这种治疗技术的效果更好,并且这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比较小,具有的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治疗 微型种植体支抗 应用分析
下载PDF
牙冠延长术技术细节改良探讨(附34例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马飞 邓依华 罗伟强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446-448,共3页
目的探讨牙冠延长术技术细节的改良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因龋坏、外伤等原因所致的全部或部分牙根根面位于龈下的残根或残冠患者34例(患牙38颗),均采用牙冠延长术治疗,术中... 目的探讨牙冠延长术技术细节的改良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因龋坏、外伤等原因所致的全部或部分牙根根面位于龈下的残根或残冠患者34例(患牙38颗),均采用牙冠延长术治疗,术中采用改良球钻、EX-21EF车针等技术细节处理,术后6周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 26颗患牙评价为满意,占68.4%;7颗基本满意,占18.4%;5颗不满意,占13.2%,其中2颗患牙邻面暴露不佳,1颗患牙根分叉区断面暴露不佳,2颗患牙龈缘与邻牙明显不协调。结论使用改良球钻和EX-21EF车针可提高牙冠延长术中去骨效率和效果;行内斜切口、去除游离牙龈后,测量并记录切端牙体组织至龈缘距离,此距离增加3 mm即为预期去骨位置,该方法简单可靠,对术前断面位于龈上或龈下的患牙均适用;缝合后再用高频电刀切除和修整腭侧龈瓣,可使龈瓣更准确地复位于预期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残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