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复苏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邓勇丽 韦丹 +1 位作者 王随力 李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液体用于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复苏,比较其复苏成功率及所用时间、重要脏器心脏和肺脏的病理改变,了解各复苏液的效果。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早期组(n=8),通过颈外静...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液体用于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复苏,比较其复苏成功率及所用时间、重要脏器心脏和肺脏的病理改变,了解各复苏液的效果。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早期组(n=8),通过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10mg·kg-1)建造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模型,不予任何干预。(3)干预组(n=56),又分为7个亚组,每组n=8:生理盐水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混合组)、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胶体混合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上述不同的液体复苏。结果: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时间比较:生理盐水组和混合组复苏成功率最高,分别为87.50%和83.33%;人血清蛋白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效果最差,其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6.67%和25.00%,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需要的平均时间最短[(18.50±8.85)min],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复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及电镜下心脏、肺脏组织病理改变:脓毒性休克早期组病理改变最明显;各液体复苏干预组中,生理盐水组效果最好,其次是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而单纯胶体(人血清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胶体混合组效果最差。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首选生理盐水,如生理盐水复苏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联合人血清蛋白等胶体进行液体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大鼠 液体复苏 病理改变
下载PDF
儿童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邓勇丽 韦丹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898-901,共4页
目的:总结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探讨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提高脓毒性休克抢救成功率。方法:对83例确诊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 目的:总结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探讨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提高脓毒性休克抢救成功率。方法:对83例确诊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动脉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糖、病原学检查、原发病、脏器功能障碍数目、是否需机械通气、液体复苏时间。结果:83例患儿中,死亡27例,病死率32.5%;合并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62例(74.7%),合并1,2,3个及以上脏器功能障碍者病死率分别为23.1%,40.7%,59.1%。原发病以血液系统疾病、肺炎及消化器官先天发育异常为主,血液系统疾病居脓毒性休克死亡原发病首位。死亡组低血压发生率较非死亡组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药物复苏时间>5h、失代偿性酸中毒、MODS、病原菌培养阳性与脓毒性休克死亡相关。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个影响因素与死亡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脓毒性休克病死率高,早期识别和积极液体复苏有利于降低其病死率。复苏时间长,动脉血pH<7.35、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病原菌培养阳性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危险因素。加强预防院内感染也是降低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风险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儿童单纯大型室间隔缺损开胸手术年龄选择与风险 被引量:2
3
作者 邓勇丽 韦丹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大型室间隔缺损开胸手术年龄选择与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06~2017-05收治的184例单纯大型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下开胸修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年龄分为三组(婴儿组36例、幼儿组34例、年长儿组114例),比较三...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大型室间隔缺损开胸手术年龄选择与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06~2017-05收治的184例单纯大型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下开胸修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年龄分为三组(婴儿组36例、幼儿组34例、年长儿组114例),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构成、诊断年龄、室间隔缺损大小及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年龄越小,术前反复肺炎、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P<0.05),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住ICU时间越长(均P<0.05)。婴儿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术前ICU住院率较幼儿组及年长儿组高,术前住院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幼儿组及年长儿组长(均P<0.05)。结论(1)低年龄、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并非手术绝对禁忌,对伴有危重症表现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选择急诊或亚急诊手术矫治心脏畸形是有必要的。(2)低年龄手术不增加患儿手术及术后死亡风险,当面临急诊或亚急诊手术,术后并发症重,可考虑选择在发生严重并发症前开胸手术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手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儿童
下载PDF
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红英 邓勇丽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35-36,共2页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评...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值治疗组为(45.61±17.32)μmol/L,对照组为(89.38±49.98)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5);胆红素开始下降时间治疗组为(2.3±0.6)d,对照组为(3.8±0.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8,P<0.05);黄疸消退时间治疗组为(4.1±2.4)d,对照组为(7.1±3.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1)。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好,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三联活菌制剂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下载PDF
氨溴特罗佐治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红英 邓勇丽 《现代医药卫生》 2009年第18期2792-2793,共2页
目的:观察氨溴特罗口服液佐治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7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特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咳嗽、... 目的:观察氨溴特罗口服液佐治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7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特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咳嗽、喘息、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氨溴特罗佐治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溴特罗 小儿 下呼吸道感染
下载PDF
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大鼠早期复苏效果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韦丹 王随力 +2 位作者 邓勇丽 钟京梓 李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801-1804,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的早期复苏效果。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9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组(n=8):通过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10 mg.kg-1)建立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不予任何干预;(3)干预组[n=56,又分为7个亚组... 目的比较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的早期复苏效果。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9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组(n=8):通过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10 mg.kg-1)建立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不予任何干预;(3)干预组[n=56,又分为7个亚组,每组8只:9 g.L-1盐水(NS)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清蛋白组、NS+低分子右旋糖酐组、NS+清蛋白组、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组及NS+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混合组(混合组)]: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建立模型成功后分别予不同的液体进行复苏。各干预组液体复苏均以1 h为终点,实时监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当MAP恢复至基础血压90%以上,并持续10 min或以上视为复苏成功,记录其复苏成功所需时间。至1 h时通过颈外静脉置管采中心静脉血1 mL行血气分析及血乳酸水平测定。比较各干预组大鼠复苏成功率、所需时间、血气指标及血乳酸变化。结果复苏成功率及所用时间:NS组、NS+清蛋白组、NS+低分子右旋糖酐组及混合组的复苏成功率均大于50%,其中以NS组和混合组复苏成功率最高,分别为87.50%和83.33%,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6,P>0.05);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清蛋白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组复苏效果较差(成功率小于50%),其中以纯胶体液清蛋白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效果最差,其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6.67%和25.00%,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复苏成功所需的平均时间比较,NS组需要的平均时间最短[(18.50±8.85)min],其次为NS+清蛋白组、混合组及NS+低分子右旋糖酐组,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19,P>0.05);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清蛋白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组复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8,P>0.05),与N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各组血气分析pH值与休克组相比,清蛋白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组均改善较明显(P<0.05);NS组和NS+清蛋白组在提高氧分压及乳酸水平方面与休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休克早期存在酸碱平衡紊乱;从复苏成功率、复苏所需时间、改善氧分压及降低血乳酸水平方面,NS及NS联合清蛋白优于其他晶胶组合液及胶体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脓毒性 液体复苏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