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共同富裕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作者 邓含双 张仲毅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45-48,共4页
实现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集中展现,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需求所做出的顶层设计。实现共同富裕是铸... 实现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集中展现,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需求所做出的顶层设计。实现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然之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指引,二者同频共振、相依相存。各族群众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携手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各民族也必须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彼此增进认同,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奋进力量,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
2
作者 邓含双 曹立中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7-33,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其所秉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其所秉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具有密切联系。二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二者互依互促、紧密相融,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刻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在机理 演进逻辑 实践路径
下载PDF
新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分析--以拉齐尼·巴依卡精神为例
3
作者 曹立中 邓含双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9,共4页
新疆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疆各族人民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进行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中形成的。新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记录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蕴含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道德品格与文化基因,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宝... 新疆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疆各族人民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进行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中形成的。新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记录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蕴含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道德品格与文化基因,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宝贵资源。以拉齐尼·巴依卡事迹为例,将新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成理论感知与实践体悟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衔接、师校生共同发力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增强红色文化认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实现教育资源与教育价值引领最大化,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拉齐尼·巴依卡精神
下载PDF
边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三重逻辑析论
4
作者 邓含双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6期21-23,共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各族人民强大力量的黏合剂,是抵御极端分裂思想渗透和破坏势力的有力思想武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并构筑起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坚固思想长城。边疆地区高校是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各族人民强大力量的黏合剂,是抵御极端分裂思想渗透和破坏势力的有力思想武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并构筑起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坚固思想长城。边疆地区高校是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角度出发,对边疆高校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三重逻辑析论,对提升边疆高校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自觉维系民族团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高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有感有效 三重逻辑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铸牢国家意识
5
作者 廖鹏 邓含双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0-33,共4页
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主体,他们既是中华民族取得伟大成就的见证者,又是奋斗者。铸牢中国青年国家意识是提高中国青年主体素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因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做好这一意识形... 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主体,他们既是中华民族取得伟大成就的见证者,又是奋斗者。铸牢中国青年国家意识是提高中国青年主体素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因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做好这一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增强中国青年的时代自信,运用优秀思想对中国青年予以意识形态润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年 国家意识 时代角色 时代价值 时代策略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6
作者 赵燕 邓含双 《农村实用技术》 2023年第10期41-43,共3页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乡村振兴计划实施的重大保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政治保证。但是,当前全国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乡村振兴计划实施的重大保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政治保证。但是,当前全国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仍然严峻,教育主体缺失、教育客体重视程度淡化、教育环境复杂、教育载体单一落后等问题突出。面对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必须加强教育主体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客体意识转化、大力优化教育环境、拓展教育载体方式。大力加强和完善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中国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视域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逻辑理路及其当代启示
7
作者 张仲毅 邓含双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7-81,共5页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本人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所进行的理论思辨,深入揆量其形成脉络可以得知,它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贯通着一条清晰完整的逻辑理路。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本人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所进行的理论思辨,深入揆量其形成脉络可以得知,它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贯通着一条清晰完整的逻辑理路。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贫困治理的中心工作和关键任务实现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仍需要把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当做贫困治理的立足点和理论支撑,扎实有效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贫困治理 相对贫困 共同富裕
下载PDF
发挥红色资源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8
作者 曹立中 邓含双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7-31,共5页
红色资源见证着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史征程,承载着我们党波涛汹涌的革命史、英勇顽强的奋斗史、不畏强暴的斗争史,具有价值引领、情感熏陶、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有形、有感、有效地发挥... 红色资源见证着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史征程,承载着我们党波涛汹涌的革命史、英勇顽强的奋斗史、不畏强暴的斗争史,具有价值引领、情感熏陶、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有形、有感、有效地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采用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红色资源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育人方式,提供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育人素材等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资源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 育人作用
下载PDF
西域边塞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性探究
9
作者 曹立中 邓含双 《喀什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8-23,共6页
西域边塞诗是中国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诗中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西域边塞诗与... 西域边塞诗是中国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诗中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西域边塞诗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饱含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认同的精神内涵,二者具有内在耦合性。探究西域边塞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耦合性,深入挖掘西域边塞诗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今天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民族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边塞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耦合性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风险及规避路径
10
作者 邓含双 《林区教学》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智能科学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隐匿着伦理风险,呈现出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疏离、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发展异化、个人隐私泄露与权责不清...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智能科学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隐匿着伦理风险,呈现出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疏离、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发展异化、个人隐私泄露与权责不清等多方面的伦理风险样态。其生成原因在于其与相关主体的技术素养欠缺、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自身的局限、伦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滞后等有着密切关联。为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需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伦理空间、“以术为用”增强智能思政的技术治理、“以法为界”构建智能思政大数据责任伦理规制,推进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思想政治教育 伦理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