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鳜种质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曾可为 宋文 +5 位作者 王青云 夏儒龙 王守荣 邓国乔 成为为 曹小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4-115,共12页
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鳜(Siniperca chuatsi)性腺转录组进行分析,筛选获得可设计引物的微卫星序列4 986条。随机合成239对微卫星引物,其中27个微卫星标记(11.30%)在12个鳜群体中呈现多态性,等位基因数2~8(5.63±1.84),有效... 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鳜(Siniperca chuatsi)性腺转录组进行分析,筛选获得可设计引物的微卫星序列4 986条。随机合成239对微卫星引物,其中27个微卫星标记(11.30%)在12个鳜群体中呈现多态性,等位基因数2~8(5.63±1.84),有效等位基因数1.86~6.80(3.99±1.56),观测杂合度0.21~0.78(0.49±0.16),期望杂合度0.46~0.85(0.71±0.12),平均多态信息量0.37~0.84(0.66±0.15),基因流0.11~2.14(0.67±0.45)。在12个鳜群体中,嘉鱼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大;武汉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高;12个群体遗传距离为0.103 0~1.511 7,遗传相似系数为0.220 5~0.902 2;抚远群体和顺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1.511 7),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220 5);韶关群体和顺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03 0),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902 2);UPGMA聚类分析显示珠江水系一支与长江水系一支先聚集后再与黑龙江水体支汇聚;12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 ST介于0.041 8~0.611 0,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梁子湖群体与武汉群体间的F ST最小(0.041 8),顺德群体与抚远群体间的F ST最大(0.611 0);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33.14%,群体内遗传变异占66.86%;Structure分析显示12个群体可分为5个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转录组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不同野生群体与家系养殖翘嘴鳜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成为为 夏儒龙 +5 位作者 王青云 曾可为 宋文 危起伟 邓国乔 程颖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7,共7页
为探讨长江野生群体、通江湖泊野生群体和家系养殖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7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5个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9和9。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平均... 为探讨长江野生群体、通江湖泊野生群体和家系养殖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7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5个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9和9。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量平均值分别为0.853、0.886和0.875。通过平均多态信息量PIC统计发现,遗传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长江野生群体>梁子湖群体>洞庭湖群体>武汉养殖群体>无锡养殖群体。遗传距离及遗传相似系数分析表明,长江野生群体和无锡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813),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444)。UPGMA聚类分析显示,5个群体可分为2个亚群,其中亚群I包括梁子湖群体、洞庭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亚群II包括武汉养殖群体和无锡养殖群体。结果表明翘嘴鳜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了一定的地理阻碍,特别是养殖群体与长江野生群体表现较高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翘嘴鳜F_2家系选育及微卫星亲子鉴定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凯 成为为 +6 位作者 高银爱 王青云 罗峰 夏儒龙 朱思华 程颖红 邓国乔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31-1235,共5页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俗称"桂花"、"季花",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鳜属(Siniperca),是鳜属鱼类中体型最大、生长最快的一种^([1])。其肉质坚实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鱼类,...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俗称"桂花"、"季花",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鳜属(Siniperca),是鳜属鱼类中体型最大、生长最快的一种^([1])。其肉质坚实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鱼类,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2])。目前,养殖的翘嘴鳜亲鱼大多从野生资源中捕获而来,缺乏定向选育,加之一些繁育单位不注重亲鱼的保种和留种工作,甚至为了生产上的方便,选择个体小,性成熟早的个体作为亲本,致使翘嘴鳜种质质量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 微卫星 亲子鉴定 家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建立翘嘴鳜亲子鉴定技术 被引量:5
4
作者 成为为 杨凯 +8 位作者 高银爱 朱思华 李波 王青云 罗峰 夏儒龙 程颖红 邓国乔 郑翠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2,45,共5页
利用9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进行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22个家系翘嘴鳜个体中共观测到95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578(0.219~0.800)和0.607(0.200~0.806),... 利用9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进行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22个家系翘嘴鳜个体中共观测到95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578(0.219~0.800)和0.607(0.200~0.806),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552(0.187~0.787)。通过软件Cervus统计分析得到9个微卫星座位累计排除率为99.9658%,在27个可能的父母对条件下,混养养殖家系后代个体鉴定准确率为91%,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这些多态微卫星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翘嘴鳜优势家系的鉴定和分离,通过验证的微卫星标记建立的亲子鉴定技术为基础选育翘嘴鳜生长速度快的优势家系,为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翘嘴鳜新品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微卫星标记 亲子鉴定 家系选育
下载PDF
赤眼鳟的引种、驯养与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凯 高银爱 +7 位作者 王青云 夏儒龙 曾可为 朱思华 李波 邓国乔 程颖红 郑翠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67-1369,1372,共4页
2013年2~7月,从浙江省湖州市太湖水域引种野生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340尾,进行了亲本池塘驯养和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以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0%)和大麦(浸泡)以质量比1∶1进行投喂,2龄赤眼... 2013年2~7月,从浙江省湖州市太湖水域引种野生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340尾,进行了亲本池塘驯养和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以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0%)和大麦(浸泡)以质量比1∶1进行投喂,2龄赤眼鳟亲本经过3个月池塘强化培育,性腺成熟率达100%;绝对怀卵量为(14.66±3.47)×1 04粒,相对怀卵量为317.76粒/g,成熟系数为26.72%;人工繁殖可采用1次注射,雌鱼最佳激素配伍为1 200 IU/kg HCG+3 μg/kg LRH-A2,雄鱼减半;赤眼鳟属于春季繁殖类型,产卵方式以人工授精最佳,繁殖旺期在5~6月,水温在22~25℃之间,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引种 驯养 人工繁殖
下载PDF
基于RAD测序技术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青云 郭稳杰 +3 位作者 成为为 邓国乔 徐洪亮 夏儒龙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5期250-254,共5页
采用RAD测序技术对瓦氏黄颡鱼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利用MISA软件对拼接的数据进行SSR搜索。结果共获得2275778条contig序列,共检测到466983个SSR位点,其中二碱基重复位点最多,有335095个,占总数的71.8%。随机挑选碱基重复次数较多的微卫... 采用RAD测序技术对瓦氏黄颡鱼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利用MISA软件对拼接的数据进行SSR搜索。结果共获得2275778条contig序列,共检测到466983个SSR位点,其中二碱基重复位点最多,有335095个,占总数的71.8%。随机挑选碱基重复次数较多的微卫星引物25对进行合成,有19对引物通过PCR扩增可以获得目的片段。用长江武汉段30个瓦氏黄颡鱼样本进行多态性验证,其中13个SSR验证为高多态性标记。这些高多态性瓦氏黄颡鱼标记可应用于其群体遗传学、亲子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微卫星标记 RAD测序 多态性
下载PDF
大规格鳜鱼种苗培育试验
7
作者 杨凯 高银爱 +7 位作者 王青云 夏儒龙 曾可为 朱思华 邓国乔 程颖红 郑翠华 李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908-4911,共4页
以鲜活鱼为饵料,分两阶段进行了大规格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种苗的分级培育试验。第一阶段(鳜鱼种苗全长0.6~1.5 cm)以人工繁育的团头鲂水花为饵料,进行水泥池鳜鱼种苗一级培育,设置4 000、5 000、6 000尾/m2 3个密度梯... 以鲜活鱼为饵料,分两阶段进行了大规格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种苗的分级培育试验。第一阶段(鳜鱼种苗全长0.6~1.5 cm)以人工繁育的团头鲂水花为饵料,进行水泥池鳜鱼种苗一级培育,设置4 000、5 000、6 000尾/m2 3个密度梯度;第二阶段(鳜鱼种苗全长1.5~5.0 cm)以配套培育的麦鲮为饵料,进行池塘鳜鱼种苗二级培育,设置60、75、90尾/m2 3个密度梯度。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以5 000尾/m2密度组的生长快、存活率较高(86.67%)、规格整齐,饵料鱼规格为0.3~1.0 cm;第二阶段以75尾/m2密度组的生长快、存活率较高(80.67%)、规格差异小,饵料鱼规格为1.0~3.5 cm。因此,利用水泥池和池塘分级培育大规格鳜鱼种苗可有效解决鳜鱼种苗规模化培育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大规格种苗 培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