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超级含气盆地古生界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1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12 位作者 姚根顺 廖芸 张本健 张航 孙玮 吴娟 刘文平 吴伟 李文正 鲁鹏达 王恒 刘重江 张智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4-76,共23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天然气资源最为富集的超级含气盆地,但天然气探明程度目前仍然偏低。为了给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基于该盆地典型气田勘探历程,结合多期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分析,探讨了四川盆地古生界大中型气田富集分布规律及... 四川盆地是中国天然气资源最为富集的超级含气盆地,但天然气探明程度目前仍然偏低。为了给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基于该盆地典型气田勘探历程,结合多期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分析,探讨了四川盆地古生界大中型气田富集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揭示了该盆地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古生界蕴含3个超级含油气系统,即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探明储量占该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7.55%)、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探明储量占该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41.30%)、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探明储量占该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2.53%);②该盆地古生界已发现20个超大型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1000×10^(8)m^(3)),14个大型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介于300×10^(8)~1000×10^(8)m^(3))以及20个中型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介于100×10^(8)~300×10^(8)m^(3)),超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该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85.5%;③古生界大型隆—坳格局构造沉积分异作用控制影响着该盆地内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和龙潭组/吴家坪组3套优质烃源岩层系的形成与分布。结论认为,晚三叠世以来的陆相盆地演化过程使得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成为上述3个超级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成藏期,形成了3个气田群(绵阳—长宁拉张槽周缘带震旦系—下古生界、开江—梁平与蓬溪—武胜拉张槽周缘带二叠系—三叠系、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其合计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10^(12)m^(3),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超级含气盆地 超级含油气系统 超大型气田 大中型气田 海相天然气 页岩气
下载PDF
米仓山震旦系灯影组流体充注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
2
作者 邓宾 田腾振 +7 位作者 李泽奇 吴娟 李文正 鲁鹏达 姜华 曹涛 孙玮 刘树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11,共14页
随着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新发现,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区域海相碳酸盐岩因具备优质的烃源岩条件被广泛关注,但其复杂的成藏、改造和调整过程尚未明确。文章使用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U—Pb年代学等手段,聚焦米仓山震旦系灯影组成... 随着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新发现,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区域海相碳酸盐岩因具备优质的烃源岩条件被广泛关注,但其复杂的成藏、改造和调整过程尚未明确。文章使用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U—Pb年代学等手段,聚焦米仓山震旦系灯影组成藏流体活动和沥青特征,揭示其多期成藏改造与调整过程。米仓山灯影组储层普遍发育纤维状—细晶白云石(486Ma±5Ma)→中—粗晶白云石(413Ma±5Ma)→鞍状白云石(268Ma±8Ma)→石英/萤石/铅锌矿(205Ma±10Ma)→沥青(123Ma±4Ma)5期流体活动过程;储层溶蚀孔洞普遍形成团块状、环边状原位沥青和角砾状、破碎状异位沥青。空间对比揭示,米仓山古隆起—山前带—前陆盆地总体体现出沥青丰度减少、原位沥青相对增加、异位沥青相对减少的特征;结合矿物充填序列表明,上寒武统—志留系细晶白云石、中—粗晶白云石主要富含低成熟度有机烃包裹体,中—上二叠统鞍形白云石和上三叠统石英等矿物捕获包裹体成熟度相对较高。综上所述,沥青和包裹体特征显示米仓山古隆起和山前带在二叠纪—侏罗纪先后成为古油气聚集中心(即生气中心和储气中心),晚期构造变形使原生古油藏破坏,油气运聚中心转移至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 灯影组 原位沥青 异位沥青 烃类包裹体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评价
3
作者 王恒 张航 +8 位作者 马华灵 焦堃 叶玥豪 张洁伟 曾令平 蒋前前 苗如霖 夏国栋 邓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7-744,共18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含油气系统已获探明储量超过1.3×10^(13)m^(3),但川东地区经历30年勘探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厘清川东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生烃条件,对新近钻井楼探1井、五探1井、马深1井、焦石1井和城口剖面等开展有机...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含油气系统已获探明储量超过1.3×10^(13)m^(3),但川东地区经历30年勘探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厘清川东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生烃条件,对新近钻井楼探1井、五探1井、马深1井、焦石1井和城口剖面等开展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马深1井筇竹寺组厚度为358 m,底部黑色泥岩厚度约130 m;向北至盆地外缘杨坝剖面筇竹寺组厚度增加,总厚约400 m,但下部泥岩,总有机碳含量(质量分数)TOC>0.5%,厚度减小到50 m;川东地区筇竹寺组厚度110~150 m,下部黑色泥岩厚度约60 m。川北马深1井—福成地区筇竹寺组平均TOC含量为3.39%~3.44%;川东楼探1井—城口地区平均TOC含量相对较小,为0.52%~2.58%。盆地周缘筇竹寺组剖面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_(o))在2.22%~2.53%,盆地内钻井R_(o)在2.57%~3.10%;受古埋深影响,热演化程度由盆地外向盆地内呈增加趋势。进一步结合黑色泥岩产烃率、原始有机碳恢复系数等相关参数,计算得到川东地区生气强度由盆地内向东北方向呈现增加趋势,鹰探1井—楼探1井区生气强度在(10~20)×10^(8)m^(3)/km^(2);生气强度最大地区为城口区域,其生气强度达60×10^(8)m^(3)/km^(2)。结合典型钻井埋深沉降热史模拟表明,筇竹寺组烃源岩于志留纪(430 Ma)开始大量生烃,到三叠纪(250 Ma)进入生气阶段。综合研究表明,川东地区巴中—南江与城口地区两个生烃中心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含油气系统最有利生烃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寺组 烃源岩评价 川东地区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生气强度
下载PDF
方解石双晶古温标基本原理及其利用--以川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4
作者 杨雨然 刘佳 +7 位作者 刘恣君 何泽亮 殷樱子 王恒 吴娟 吴伟 林家善 邓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3-653,共11页
我国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由于缺少传统古温标/地质热温度计,其盆地热史演化与古地温场特征备受争议。笔者等介绍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变形温度相关性,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脉体方... 我国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由于缺少传统古温标/地质热温度计,其盆地热史演化与古地温场特征备受争议。笔者等介绍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变形温度相关性,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脉体方解石为例,结合流体地球化学和埋深热史过程恢复,表明方解石机械双晶能有效揭示五峰组—龙马溪组热史特征。方解石机械双晶具有双晶位错形成、双晶增厚和合并生长增厚的3个演化过程,导致方解石不同双晶结构(薄片、板状、锥状弧形等)分别形成于低于170℃、170~200℃和大于200℃环境,且伴随温度增大具有双晶密度减小、宽度增大的趋势特征。川南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典型板状方解石双晶,双晶宽度为1~4μm、密度30~50条/mm;长宁五峰组—龙马溪组方解石双晶宽度较大(约为3μm)、密度较低(15~20条/mm)。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深热史综合表明,长宁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20~140℃、160~180℃和200~220℃,其埋藏热史明显大于威远地区,它们共同揭示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相对威远地区具有较高的机械双晶形成环境温度。因而,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态几何学能够作为典型的古温标应用于我国西部古老深层碳酸盐岩层系热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机械双晶 地质温度计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川南页岩层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筇竹寺组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对比
5
作者 谢国梁 焦堃 +3 位作者 刘瑞崟 邓宾 叶玥豪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3-832,共20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2套页岩是目前中国海相页岩气勘探的主攻层位,但页岩气勘探效果差异较大。为进一步探究这2套海相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差异,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四川盆地及周缘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2套页岩是目前中国海相页岩气勘探的主攻层位,但页岩气勘探效果差异较大。为进一步探究这2套海相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差异,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低压CO_(2)/N_(2)吸附、多重分形分析)对研究区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精细表征和对比,并揭示两者的成因机制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在孔隙发育程度及类型、孔径分布以及微孔、介孔-宏孔连通性、非均质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具有有机质孔隙更为发育、孔隙度高、孔隙连通性较低、非均质性更强、微孔占比高以及孔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高等特征。导致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差异的原因包括:①沉积环境差异导致两者页岩岩相不同,进而影响原始孔隙的有效保存;②机械压实作用、有机质热成熟作用、热成熟阶段页岩系统的封闭性以及深埋藏阶段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2套页岩孔隙结构差异的关键成岩作用。五峰组-龙马溪组由于其高的生物硅质含量、适中的热演化程度、相对封闭的页岩系统、相对较浅的埋藏作用和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更有利于页岩中残余无机孔隙及有机质孔隙的发育和有效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成因差异机制 五峰组-龙马溪组 筇竹寺组 四川盆地及周缘
下载PDF
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及其主控因素
6
作者 蒋前前 吴娟 +7 位作者 王恒 匡龙伟 周志鹏 杨雨然 李彦佑 罗超 邓宾 焦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1336,共16页
为研究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根据钻井、岩性和温度实验数据,研究了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计算了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以镜质体反射率(R_(o))为约束,用BasinMod盆地数值模拟技术重建了该... 为研究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根据钻井、岩性和温度实验数据,研究了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计算了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以镜质体反射率(R_(o))为约束,用BasinMod盆地数值模拟技术重建了该区热流史及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储层沥青激光拉曼镜质体反射率(RmcR_(o))为2.7%~3.9%,有机质现均已到过成熟阶段,平面上从威远—泸州—长宁区块成熟度逐渐增加。加里东期大部分有机质尚未进入生烃门限。东吴期—印支期威远北部及渝西北部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同期长宁—宁西及泸州南部有机质分别进入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燕山期川南龙马溪组有机质普遍达到过成熟阶段。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受古地貌、古埋深、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及构造隆升等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古埋深及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是有机质热演化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有机质 页岩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川南地区
下载PDF
早始新世温室气候与海侵作用对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含盐层系沉积的协同控制作用
7
作者 张锡婷 范坤宇 +3 位作者 郭佩 李鹏真 苗如霖 邓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6-940,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54-46 Ma)厚层含盐层系为油气成藏的优质区域盖层,但该套含盐层系的原始时空展布、古地理环境和沉积控制因素尚不明确,给盐下油气藏钻井施工造成了较大困难。通过盆缘野外露头剖面实测与盆内录井元...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54-46 Ma)厚层含盐层系为油气成藏的优质区域盖层,但该套含盐层系的原始时空展布、古地理环境和沉积控制因素尚不明确,给盐下油气藏钻井施工造成了较大困难。通过盆缘野外露头剖面实测与盆内录井元素分析相结合,开展盐湖中心与边缘沉积旋回对比研究,探讨库姆格列木群含盐层系发育的主控因素。库姆格列木群发育3个Ⅲ级旋回:第1个Ⅲ级旋回Ⅰ_(1)以盆缘砂砾岩—泥岩—石膏岩组合、湖盆中心泥岩—石膏岩—盐岩—碳酸盐岩组合为特征,指示陆内盆地向陆缘盆地的古地理环境转变。第2个Ⅲ级旋回Ⅰ_(2)以盆缘砂砾岩—泥岩—石膏岩组合、湖盆中心厚层盐岩加泥岩组合为特征,为陆缘盆地盐湖沉积模式。第3个Ⅲ级旋回Ⅰ_(3)盆缘—盆内沉积具有相似的膏质泥岩和泥岩组合特征,为陆内干盐湖沉积模式。结合早始新世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历史,认为Ⅰ_(1)旋回(约54-51 Ma)由陆内向陆缘环境的转变及厚层石膏岩的沉积受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53-51 Ma)和全球海平面升高的影响,Ⅰ_(2)旋回(约51-48 Ma)厚层盐岩的沉积受全球持续干旱气候和海平面再次升高的影响,而Ⅰ_(3)旋回(约48-46 Ma)厚层含盐层系沉积的缺失与全球气候持续干旱和海平面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盐层系 物质来源 陆缘盆地 沉积旋回 库姆格列木群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新认识 被引量:5
8
作者 曹正林 张本健 +6 位作者 杨荣军 马华灵 钟海 胡欣 邱玉超 郑超 邓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53,共14页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前陆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多种油气资源类型,由于受多期构造裂缝与岩性复合控制和改造,该区油气藏富集规律复杂多样。为此,基于全油气系统新概念,诠释了它们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特征与形成分...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前陆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多种油气资源类型,由于受多期构造裂缝与岩性复合控制和改造,该区油气藏富集规律复杂多样。为此,基于全油气系统新概念,诠释了它们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特征与形成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全油气系统具有多层系垂向叠置,以裂缝与低孔渗储层构成的立体成藏系统,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常规和非常规共存的陆相天然气富集区;②由北向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侏罗系气藏压力系数降低、产层层系具有向浅层(向上)变迁的趋势,且甲烷含量和甲烷碳同位素特征具有增加趋势;③垂向上,须家河组至侏罗系气藏具甲烷含量和天然气干燥系数逐渐增大、非烃组分(CO_(2)和N_(2))含量减小趋势,且山前带—前陆坳陷—斜坡带气藏垂向发育层系也具有明显的不同性,体现出山前带更加易于多套成藏组合垂向常规—非常规气藏叠置。结论认为,川西前陆坳陷—前陆斜坡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全油气系统常规和非常规气藏富集共存区,邛崃—新津隆起带为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垂向多层系富集带,其规律性认识对于川西前陆坳陷的不同类型油气资源分布预测和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前陆 须家河组油气藏 四川盆地 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成藏规律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勘探区分布 被引量:2
9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5 位作者 李智武 张本健 邓宾 江青春 金鑫 孙玮 汪华 郭海洋 陈骁 王佳蕊 田小彬 张玺华 叶玥豪 杨迪 范建平 罗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4-71,共18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勘探成效显著,是目前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层位,但其成藏模式、成藏过程与有利勘探区分布尚不明晰。为此,在分析含海泡石层段沉积环境的基础上,修编了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阐述了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下的源储配...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勘探成效显著,是目前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层位,但其成藏模式、成藏过程与有利勘探区分布尚不明晰。为此,在分析含海泡石层段沉积环境的基础上,修编了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阐述了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下的源储配置及成藏模式,明确了中二叠统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古特提斯洋扩张演化、勉略洋俯冲与峨眉大火成岩省构造热事件影响,四川盆地内部中二叠世形成通江—长寿克拉通内凹陷;②在栖霞期沉积时期,沉积相带呈现出北东向和北西向共存的特征,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了台内北西向滩体的展布;③到了茅口组二期沉积时期,沉积相带展布主要受通江—长寿凹陷控制,呈现出北西—南东向展布,凹陷两侧边缘滩体发育;④通江—长寿凹陷的发育为中二叠统的源储配置提供了自生自储和旁生侧储两种源储组合新模式;⑤凹陷内海泡石沉积厚度大,大量有机质被吸附,在凉水环境下得到保存,形成优质烃源岩,在埋藏环境中,海泡石开始大量转化与溶解,形成大量有机质孔和黏土微孔,在凹陷内形成自生自储的配置关系,同时海泡石转化释放出的富镁离子的成岩水,通过侧向和垂向运移,将凹陷边缘滩白云石化,形成优质的白云岩储层,形成旁生侧储的配置关系。结论认为,通江—长寿凹陷控制着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油气分布,中二叠统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泥质灰岩气藏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通江—长寿凹陷内,勘探面积约为24800 km^(2),旁生侧储型常规气藏的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两侧边缘带,勘探面积约为477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通江—长寿凹陷 成藏模式 含海泡石层段 有利勘探区域
下载PDF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缘旺苍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裂缝脉体发育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全超 李小佳 +5 位作者 李峰 郝景宇 邓双林 吴娟 邓宾 王道军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70,共9页
通过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测试以及盆地数值模拟等,对四川盆地米仓山前缘旺苍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脉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判别了沉积期的流体活动期次和流体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旺苍地区筇竹寺组发育2期方解... 通过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测试以及盆地数值模拟等,对四川盆地米仓山前缘旺苍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脉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判别了沉积期的流体活动期次和流体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旺苍地区筇竹寺组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和1期石英脉体,石英脉体的形成晚于方解石脉体,第一期方解石脉体形成于早志留世,成脉流体主要为层内地层水,受少量大气淡水和海水影响,与液态烃类流体一起充注,均一温度为83.1~136.2℃,盐度为0.4%~12.2%;第二期方解石脉体形成于早侏罗世,成脉流体为层内地层水,与液态烃类和高密度气相甲烷混合充注,均一温度为140.2~185.4℃,盐度为5.7%~17.3%;石英脉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成脉流体为筇竹寺组硅质流体,与高密度气相甲烷一起充注,均一温度为162.1℃,盐度为13.8%。(2)研究区筇竹寺组方解石脉体样品的δ^(18)O_(PDB)值为-14.95‰~-9.17‰,绝大部分方解石脉体实测δ^(18)O_(PDB)值均小于早寒武世全球海水的平均值,其负偏移特征受控于成脉流体温度和δ^(18)O丰度。方解石脉体和围岩中稀土元素富集,二者均具有Eu正异常和Ce无异常,流体来源于层内地层水。(3)研究区筇竹寺组受外源流体影响较小,节理和裂缝发育,并不沟通上下地层,有利于山前带筇竹寺组页岩气的聚集与封闭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方解石脉体 石英脉体 流体活动 流体包裹体 封闭条件 筇竹寺组 下寒武统 旺苍地区 米仓山前缘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北米仓山前缘筇竹寺组成脉流体特征及流体活动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小佳 李峰 +3 位作者 邓双林 吴娟 邓宾 刘树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5,共9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川南、川西南地区,对于川北米仓山前缘的研究特别是页岩层系中裂缝脉体的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地区筇竹寺组的勘探进程。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测温、流体地球化学分析等方...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川南、川西南地区,对于川北米仓山前缘的研究特别是页岩层系中裂缝脉体的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地区筇竹寺组的勘探进程。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测温、流体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川北米仓山前缘筇竹寺组成脉流体特征及流体活动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筇竹寺组有2期方解石和1期石英充填,第1期方解石脉形成于早奥陶世,成脉流体为层内地层水、海水、大气淡水的混合流体;第2期方解石脉形成于早白垩世,成脉流体为层内地层水和深部热液的混合流体,与液烃、气相甲烷一起充注;第3期石英脉形成于晚白垩世,成脉流体为层内的硅质流体,与气相甲烷一起充注。筇竹寺组2期方解石成脉时受到了深部热液和大气淡水的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第3期硅质流体来源于页岩层内,表明筇竹寺组的后期改造作用不强,页岩保留了一定的自封闭性。研究成果为米仓山前缘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前缘 筇竹寺组 脉体 流体包裹体 流体地球化学 流体活动 页岩气保存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表剥蚀量——基于古温标与声波时差法证据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恒 邓宾 +3 位作者 吴娟 蒋前前 刘重江 白育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90-92,共3页
受中新生代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四川盆地南部地区燕山—喜马拉雅期长期遭受隆升剥蚀。本文采用声波时差、古地温梯度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方法,定量恢复川南地区地表剥蚀量。声波时差法、古地温梯度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等研究表明,... 受中新生代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四川盆地南部地区燕山—喜马拉雅期长期遭受隆升剥蚀。本文采用声波时差、古地温梯度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方法,定量恢复川南地区地表剥蚀量。声波时差法、古地温梯度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等研究表明,川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地表剥蚀量普遍在2 km以上,华蓥山南段带剥蚀量达3.5 km,长宁及其以南地区剥蚀量大于4.5 km。磷灰石裂变径迹定量模拟进步表明,川南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蚀呈现阶段性,即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段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地区 地表剥蚀量 裂变径迹 声波时差法
下载PDF
sd-LDL及IMA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金慧 邓宾 +2 位作者 陈权 邢会霞 王学哲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85-89,共5页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sdLDL-C)及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IMA)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01...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sdLDL-C)及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IMA)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0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sdLDL-C、IMA等水平,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相关。结果 病例组的sdLDL-C及IM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神经缺损程度患者sdLDL-C、IM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sdLDL-C、IMA、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且LDL、sdLDL-C、IMA危险程度较高,根据ROC曲线,发现IMA、sdLDL-C联合检测效能更优。同时吸烟、糖尿病、LDL、IMA、sdLDL-C与NIHSS评分成正相关,sdLDL-C和IMA最为密切。结论 sdLDL-C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sdLDL-C、IMA联合检测可为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可作为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血清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LDL-C IMA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葡萄-花边结构成因及其对储层控制作用
14
作者 鲁鹏达 李泽奇 +6 位作者 田腾振 吴娟 孙玮 乔占峰 王永生 刘树根 邓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1,共18页
葡萄-花边结构是全球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中发育的一种独特标志性沉积构造,其成因机制与沉积模式具广泛争议。四川盆地灯二段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灯二段葡萄-花边结构是震旦纪“文石-白云石海”环境准... 葡萄-花边结构是全球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中发育的一种独特标志性沉积构造,其成因机制与沉积模式具广泛争议。四川盆地灯二段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灯二段葡萄-花边结构是震旦纪“文石-白云石海”环境准同生期高频海平面波动下岩溶作用的产物,微生物岩在岩溶空间规模的非均质性最终决定着葡萄-花边结构形态分异特征,即形成不同形态的纤维状胶结物(FSD+FFD或FSD+RFD)。(2)葡萄状结构和花边状结构发育丰度与微生物岩组构(MM)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葡萄状结构主要由束状正延性白云石(FSD)及束状负延性白云石(FFD)组成,通常发育在四级旋回基准面底部的颗粒白云岩和顶部的凝块石白云岩层段;花边状结构由束状正延性白云石和放射状负延性白云石(RFD)组成,主要发育在以四级旋回基准面中部的纹层-叠层石白云岩层段。因此,灯二段微生物岩组构纵向上多旋回特征和间歇性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共同形成了灯二段葡萄-花边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多级、立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灯影组 碳酸盐岩 微生物岩 岩溶储层
下载PDF
斯图特雪球地球存在持续的海洋碳循环
15
作者 满玲 祝圣贤 +2 位作者 邓宾 李玉坤 郎咸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目的]斯图特雪球地球事件是地质历史时期最极端的冰室气候。在冰期过程中,冰盖分布范围达到低纬度甚至古赤道区域,海洋被完全冰冻。目前,斯图特雪球地球过程中的古海洋化学研究相对薄弱,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尚不明确。[方法]对桂北... [目的]斯图特雪球地球事件是地质历史时期最极端的冰室气候。在冰期过程中,冰盖分布范围达到低纬度甚至古赤道区域,海洋被完全冰冻。目前,斯图特雪球地球过程中的古海洋化学研究相对薄弱,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尚不明确。[方法]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富禄组开展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碳氧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桂北地区成冰系富禄组形成于斯图特雪球地球过程中,岩性主要为一套碎屑岩,并发育多套碳酸盐岩夹层。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碳酸盐岩具有相对稳定的碳同位素值(平均值为-3.5‰),并与伴生的有机碳同位素呈现不耦合关系。[结论]富禄组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值明显高于地幔碳同位素值(-6‰),指示斯图特雪球地球过程中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并未完全停止,只是表现为较低的水平。海洋热液系统提供的磷可能是维持冰期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碳酸盐岩 富禄组 新元古代
下载PDF
川北柳湾乡震旦系灯影组第三段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6
作者 何若玮 孙玮 +5 位作者 李泽奇 邓宾 苗如霖 张长俊 田腾振 鲁鹏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64,共15页
研究四川盆地北部柳湾乡震旦系灯影组第三段(简称“灯三段”)沉积特征及其演化模式。综合剖面详测、薄片组分鉴定及样品地化数据分析等,对灯三段混积岩的成因及特征进行研究,最终确立灯三段古环境沉积模式。灯二段与灯三段之间呈假整合... 研究四川盆地北部柳湾乡震旦系灯影组第三段(简称“灯三段”)沉积特征及其演化模式。综合剖面详测、薄片组分鉴定及样品地化数据分析等,对灯三段混积岩的成因及特征进行研究,最终确立灯三段古环境沉积模式。灯二段与灯三段之间呈假整合接触,灯三段下亚段(18.98 m)为混积潮坪相的石英砂岩-泥晶白云岩的混积岩层,上亚段(30.1 m)为潟湖相的泥岩-粉砂岩层。Sr/Ba、V/Ni、U/Th、V/Cr与V/(V+Ni)质量分数比值等痕量元素参数表明灯三段沉积时期主体是滨海相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其中部分白云岩段是氧化环境。灯三段沉积初期受桐湾运动Ⅰ幕的影响,海水动荡导致陆源碎屑物与碳酸盐岩相互影响,产生混积岩层;后期海平面下降,沉积碎屑岩。灯三段碎屑物质来源与古地貌指示桐湾运动Ⅰ幕时期汉南古陆发生隆升并伴随海平面的下降,为盆地内提供陆源碎屑物从而形成混积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灯影组 桐湾运动 混积层系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 被引量:58
17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2 位作者 刘顺 李智武 赵建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5-686,共12页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23 Ma前左右)缓慢隆升剥蚀、新近纪(23 Ma前至今)快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至今盆地范围内隆升剥蚀总厚度普遍大于2.5 km,新近纪快速隆升剥蚀幅度普遍大于1 km。进一步结合31组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校正剥蚀量数据,编绘阶段性(晚白垩世以来和新近纪)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等厚图,综合表明晚白垩世以来四川盆地隆升剥蚀量等值线展布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即早期主要以NE向展布格局为主(具近NE向和E-W向特征),新近纪则主要以近E-W向展布格局、盆地南北分异(北部地区隆升剥蚀量普遍小于2 km,南部地区普遍大于2 km)为主。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空间分布与晚中生代-新生代低剥蚀量具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阶段性隆升 剥蚀量 晚中生代-新生代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研究——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9
18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3 位作者 王国芝 李智武 刘顺 曹俊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58-1973,共16页
本文通过背斜褶皱变形与低温热年代学年龄(磷灰石和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端元模型研究,约束低起伏度、低斜率地貌特征的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四川盆地南部沐川和桑木场背斜地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了相似... 本文通过背斜褶皱变形与低温热年代学年龄(磷灰石和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端元模型研究,约束低起伏度、低斜率地貌特征的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四川盆地南部沐川和桑木场背斜地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了相似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速率为~0.1mm/a、现今地表剥蚀厚度1.0~2.0km),反映出盆地克拉通基底对区域均一性快速抬升冷却过程的控制作用.川南沐川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值为~10—28.6Ma,样品年龄与古深度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揭示新生代~10—30 Ma以速率为0.12±0.02mm/a的稳态隆升剥露过程.桑木场背斜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36—52Ma,古深度空间上样品AFT年龄变化不明显(~50Ma)、且具有相似的径迹长度(~12.0μm).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表明桑木场地区经历三个阶段热演化过程:埋深增温阶段(~80Ma以前)、缓慢抬升冷却阶段(80—20Ma)和快速隆升剥露阶段(~20Ma—现今),新生代隆升剥露速率大致分别为~0.025mm/a和~0.1mm/a.新生代青藏高原大规模地壳物质东向运动与四川盆地克拉通基底挤压,受板缘边界主断裂带差异性构造特征控制造就了青藏高原东缘不同的边界地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隆升剥露 褶皱变形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49
19
作者 邓宾 胡栢均 +2 位作者 伍中庆 林志炯 高大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4310-4312,共3页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6,目前治疗的方法仍以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为主,对大多数都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单纯的小夹板或石...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6,目前治疗的方法仍以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为主,对大多数都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单纯的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平整,甚至连最基本的腕部外形都难以维持,经常导致腕部畸形,继发严重创伤性骨关节炎、功能受限、力量下降以及手指僵硬等并发症。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桡骨远端骨折 中医正骨手法 外固定支架 中药熏洗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晚中生代以来隆升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3 位作者 李智武 刘顺 王国芝 李巨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通过系统对比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从整体上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与四川盆地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代抬升冷却特征。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幕式性特点。构造活动的空间上分区性表现在各地质... 通过系统对比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从整体上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与四川盆地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代抬升冷却特征。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幕式性特点。构造活动的空间上分区性表现在各地质单元隆升特征的差异性,主要为四川盆地川东北-川西南地区及其相邻两侧单元对比的差异和松潘-甘孜造山带南北地区的差异。空间上的连续性表现在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活动具有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即由北向南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减小和径迹长度增大的趋势。构造活动时间的幕式性表现在阶段性的快速冷却(埋深)及其相间的缓慢冷却过程。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各地质构造单元径迹年龄值及年龄变化范围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径迹长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它们在晚中生代-新生代共处于统一的、递进的挤压变形动力学体制下,从西向东构筑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挤压-抬升体系,其新生代构造抬升运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同时也受中央造山带和扬子板块的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新近纪龙门山造山带隆升速率最快(大于600 m/Ma),隆升幅度大于3 km,甚至超过6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东缘 四川盆地 龙门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