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与物游 物我两忘——关于音乐本质的对话 被引量:3
1
作者 邓希路 王少明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61-68,共8页
关键词 音乐本质 神与物游 中国音乐美学史 对话 西方传统 理性主义 主体与客体 感性学
下载PDF
我必远游 宿在旷野(上)——巴托克离开匈牙利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希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72-76,81,共6页
通过回溯巴托克大半生经历发现,迫使作曲家背井离乡的原因是多重的:有对匈牙利狭隘民族主义的深恶痛绝;有对独裁政府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反抗。从他离开祖国这一事件及此后的创作中还会看到,巴托克从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渐渐转化为一... 通过回溯巴托克大半生经历发现,迫使作曲家背井离乡的原因是多重的:有对匈牙利狭隘民族主义的深恶痛绝;有对独裁政府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反抗。从他离开祖国这一事件及此后的创作中还会看到,巴托克从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渐渐转化为一位胸怀全人类福祉的人道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音乐史 匈牙利 巴托克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我必远游 宿在旷野(下)——巴托克离开匈牙利考
3
作者 邓希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4-78,91,共6页
关键词 匈牙利 巴托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 远游 民族冲突 极权主义 政权更迭 政治因素
下载PDF
“声趣”“修辞”“意象”“文心”--粤乐人文内涵小议
4
作者 邓希路 《粤海风》 2022年第1期76-82,共7页
“广东音乐”一词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为其时外省人指称孕育于广府或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具有鲜明乡土气息的,并略具文人审美气质的新乐种。其时旅居沪上的广东人(如吕文成、尹自重、司徒梦岩以及其他粤曲爱好者),不时参与“中华音乐会... “广东音乐”一词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为其时外省人指称孕育于广府或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具有鲜明乡土气息的,并略具文人审美气质的新乐种。其时旅居沪上的广东人(如吕文成、尹自重、司徒梦岩以及其他粤曲爱好者),不时参与“中华音乐会”“精武体育会”等各类民间组织的文娱活动,并于中演奏、演唱传统与新创粤曲、粤乐,更通过巡回演出与新兴的唱片媒体,促其流播,由此广为国人所知。然“广东音乐”一词,就其字表,实觉含义过宽,广义上业已涵盖粤省所有乐种,尽管约定俗成,时人多知其狭义所指,然作为指涉明确的术语,总觉不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音乐 司徒梦岩 吕文成 粤乐 尹自重 文娱活动 乐种 粤曲
下载PDF
三维文化观念中的音乐史学
5
作者 邓希路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0-44,共5页
客观存在的原态音乐历史,以其活生生的,纷繁复杂的,而又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征,在流动的时序中昙花一现之后便匆匆逝去,音乐史学家们能面对的仅是以音乐符号和文字符号为载体而遗传下来的,对于逝去的存在来说还是极其片面的历史文... 客观存在的原态音乐历史,以其活生生的,纷繁复杂的,而又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征,在流动的时序中昙花一现之后便匆匆逝去,音乐史学家们能面对的仅是以音乐符号和文字符号为载体而遗传下来的,对于逝去的存在来说还是极其片面的历史文献。而这些文献又大都散栖于浩如烟海的文山书海之中,它们以真伪难辩、相互矛盾或残缺简略的面目被保存下来。这样就首先赋予音乐史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即搜集、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史学 音乐符号 音乐历史 文字符号 古代音乐 音乐活动 近现代音乐 音乐形态 近代音乐 中国音乐史
下载PDF
不要问我
6
作者 邓希路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56-,共1页
关键词 李门 二命 七声 心本
下载PDF
无我之象与有我之境——朱婕的高胡与乐队《自梳女》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希路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31,共2页
翻阅《2008北京国际女音乐家大会会刊》所刊载的近百部来自世界各地女作曲家的作品目录提要,偶然发现其中只有三部涉及女性题材,一是美国作曲家D·卡瓦奇的《光明》,二是加拿大作曲家林兰基的《女士抗议太多》,三是中国作曲家... 翻阅《2008北京国际女音乐家大会会刊》所刊载的近百部来自世界各地女作曲家的作品目录提要,偶然发现其中只有三部涉及女性题材,一是美国作曲家D·卡瓦奇的《光明》,二是加拿大作曲家林兰基的《女士抗议太多》,三是中国作曲家朱婕为高胡与乐队所写的《自梳女》。前两部作品至今无缘得聆,而朱婕的《自梳女》却因地利之便,早已从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广东音乐家优秀作品”系列中的《朱婕交响音乐专辑》唱片里得以领略。然而,对后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 乐队 高胡 无我 优秀作品 音像出版社 作曲家 音乐家
原文传递
她依然在创作——朱婕新作出版
8
作者 邓希路 《岭南音乐》 2017年第1期54-54,共1页
如果说,希望通过别人的言说去寻觅好听的音乐作品的话,我宁可相信纯粹的爱乐者,而不是专业乐评人。因为,前者所依托的,仅仅是审美直觉;而后者所依托的,往往是技术分析。前者着眼于意境,后者着眼于手段创新。然而,美感不是分析的结果,而... 如果说,希望通过别人的言说去寻觅好听的音乐作品的话,我宁可相信纯粹的爱乐者,而不是专业乐评人。因为,前者所依托的,仅仅是审美直觉;而后者所依托的,往往是技术分析。前者着眼于意境,后者着眼于手段创新。然而,美感不是分析的结果,而新手段也未必一定能营构出诱人的音响意境。对于爱乐者而言,诱人的音响意境,这种诉诸直感的物化形态,才是他们心中永恒的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曲家 爱乐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