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茴香喷雾剂联合半导体激光理疗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和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邓德权 倪杏艳 +2 位作者 刘芳 王曙东 桑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61-1063,共3页
目的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社会功能,如何有效治疗这些疼痛一直是医学上的一大难题。本研究通过红茴香喷雾剂联合半导体激光理疗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 目的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社会功能,如何有效治疗这些疼痛一直是医学上的一大难题。本研究通过红茴香喷雾剂联合半导体激光理疗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从而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方法,选择未进行止痛治疗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外用红茴香喷雾剂并联合半导体激光理疗,对照组只进行半导体激光理疗,治疗1个疗程(10 d)后使用视觉模拟疼痛标尺(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评分,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临床止痛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疼痛均有明显减轻,但实验组的疼痛减轻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红茴香喷雾剂联合半导体激光理疗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半导体激光理疗单独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茴香 神经痛 带状疱疹 激光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1例报道 被引量:12
2
作者 邓德权 桑红 +2 位作者 李杰 吴波 石群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132-1135,共4页
目的隐球菌病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播散性感染,最常累及肺及中枢神经系统,文中报道1例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方法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患者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皮损处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分... 目的隐球菌病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播散性感染,最常累及肺及中枢神经系统,文中报道1例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方法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患者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皮损处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分离菌株进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测序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和致病性检查。结果患者头部CT示颅骨破坏,头皮肿胀。皮损病理示:肉芽肿性炎,并可见球形病原体,特殊染色示PAS(+)、PAM(+)、阿新兰染色阳性。分泌物墨染涂片显微镜下见圆形菌体,沙堡培养基25℃培养出乳白色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科玛嘉平皿划线培养菌落呈淡紫红色。根据真菌形态学特点和基因序列结果鉴定为新生隐球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致病性研究显示对小鼠具有致病性且呈播散性。结论该病例为国内首报的由新生隐球菌所致的头皮和颅骨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隐球菌病 颅骨
下载PDF
皮肤淋巴管瘤2例 被引量:5
3
作者 邓德权 桑红 +4 位作者 王克淦 胡文星 谢其美 倪杏艳 刘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32-733,共2页
例1.男。18岁。因右下腹丘疹、水疱渐增多2年,于2007年3月613至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右下腹出现多个肤色丘疹,米粒至黄豆大。在当地医院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皮损消退。不久,在手术切口边缘及周边出现散在及群集的丘疹及水疱,米粒至... 例1.男。18岁。因右下腹丘疹、水疱渐增多2年,于2007年3月613至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右下腹出现多个肤色丘疹,米粒至黄豆大。在当地医院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皮损消退。不久,在手术切口边缘及周边出现散在及群集的丘疹及水疱,米粒至黄豆大,渐增多。患者无明显不适,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皮肤
下载PDF
毛母质瘤336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邓德权 夏春 +3 位作者 陈军 曾梅华 陆珍凤 桑红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69-170,174,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336例毛母质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336例组织病理确诊为毛母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性发病率无差异,青年期为发病的就诊高峰,头面部、颈部为好发部位。... 目的回顾性分析336例毛母质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336例组织病理确诊为毛母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性发病率无差异,青年期为发病的就诊高峰,头面部、颈部为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初诊科室较多,临床误诊率高。结论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临床医师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母质瘤 钙化上皮瘤 临床分析 组织病理分析
下载PDF
红茴香喷雾剂双侧面部止痛效果临床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邓德权 倪杏艳 +2 位作者 刘芳 王曙东 桑红 《东南国防医药》 2013年第2期173-174,共2页
目的研究红茴香喷雾剂临床外用的止痛效果。方法通过双侧面部对比研究,并使用视觉模拟疼痛标尺(VAS)评分比较红茴香喷雾剂的临床止痛疗效。结果双侧面部对比研究观察显示,外用红茴香喷雾剂侧进行点阵CO2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时VA... 目的研究红茴香喷雾剂临床外用的止痛效果。方法通过双侧面部对比研究,并使用视觉模拟疼痛标尺(VAS)评分比较红茴香喷雾剂的临床止痛疗效。结果双侧面部对比研究观察显示,外用红茴香喷雾剂侧进行点阵CO2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侧(P<0.05)。结论红茴香喷雾剂临床止痛有一定的疗效,可作为点阵CO2激光治疗时的外用止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茴香喷雾剂 疼痛 点阵二氧化碳激光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皮肤鳞癌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邓德权 施治中 +4 位作者 胡文星 刘娟 倪杏艳 谢其美 桑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2期137-137,共1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右手背增生物7月余,于2007年10月1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07年3月起右手背无明显诱因出现一绿豆大增生物,逐渐增大,并出现破溃,伴渗出,自觉疼痛。自用药物外涂(具体药物不详),无明显效果。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皮肤鳞癌 药物外涂 临床资料 自觉疼痛 生物 手背
下载PDF
直肠癌皮肤转移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德权 桑红 +1 位作者 胡文星 谢其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74-474,共1页
患者 女,65岁。因外阴部皮肤疣状结节并逐渐增多3个月余,于2009年8月24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2005年5月确诊为直肠癌并行直肠癌根治术加结肠造瘘术,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给予化疗(具体药物不详)。
关键词 直肠癌 皮肤转移
下载PDF
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邓德权 胡文星 +1 位作者 惠云 桑红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53-154,共2页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主因骶尾部暗青色皮下结节20余年,于2014年10月13日就诊。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骶尾左上部出现皮下小结节,无痛痒不适,未经治疗,缓慢增大。近期皮损隆起,表面出现暗青色斑。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主因骶尾部暗青色皮下结节20余年,于2014年10月13日就诊。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骶尾左上部出现皮下小结节,无痛痒不适,未经治疗,缓慢增大。近期皮损隆起,表面出现暗青色斑。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 皮肤 纤维 肉瘤
下载PDF
大腿小汗腺汗孔瘤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邓德权 惠云 桑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第9期526-526,532,共2页
小汗腺汗孔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附属器肿瘤,呈单发的结节。好发于掌跖足跖侧缘,发于大腿部较少,现报道1例。临床资料患者,男,80岁。因左大腿外侧新生物10余年于2013年4月1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大腿外侧丘疹,... 小汗腺汗孔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附属器肿瘤,呈单发的结节。好发于掌跖足跖侧缘,发于大腿部较少,现报道1例。临床资料患者,男,80岁。因左大腿外侧新生物10余年于2013年4月1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大腿外侧丘疹,无痛痒不适,未予重视。皮损逐渐增大,摩擦后出现破溃,最近有渗液来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汗腺汗孔瘤 附属器 足跖 掌跖 脂溢性角化病 肿瘤性 汗腺瘤 临床资料 基底细胞 新生物
下载PDF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德权 刘芳 +1 位作者 陈军 桑红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3年第6期325-327,共3页
报道1例恶性萎缩性丘疹病。患者男,58岁。因全身皮损5年余,急腹症剖腹探查术后11 d入院。躯干、四肢散在分布圆形、椭圆形淡红色丘疹,黄豆大小,周边呈环状隆起,境界清楚,中央破溃、萎缩。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深部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报道1例恶性萎缩性丘疹病。患者男,58岁。因全身皮损5年余,急腹症剖腹探查术后11 d入院。躯干、四肢散在分布圆形、椭圆形淡红色丘疹,黄豆大小,周边呈环状隆起,境界清楚,中央破溃、萎缩。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深部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小血管管腔闭塞。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符合恶性萎缩性丘疹病。该病临床罕见,累及系统,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丘疹病 恶性 血管炎
下载PDF
甲下黑素瘤1例
11
作者 邓德权 车敦发 胡文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86,共1页
患者女,43岁。因右手拇指甲下黑色沉积物2年余,切削后伤口不愈伴黑色沉积物扩散10个月于2009年8月1913来我科门诊就诊。2007年4月,患者发现右手拇指甲下有黑色线样沉积物.2008年10月在当地按“灰指甲”进行治疗,
关键词 黑素瘤 甲下
下载PDF
电离子电灼治疗多发性甲周纤维瘤一例
12
作者 邓德权 刘娟 桑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第6期375-375,共1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因双足趾甲缘多发性结节20余年于2007年9月2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在双足拇趾趾甲根部长出一米粒大肉红色结节,无痛痒等不适,未经治疗,结节逐渐增大,无破溃。后在其它趾甲甲根部长出类似结节...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因双足趾甲缘多发性结节20余年于2007年9月2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在双足拇趾趾甲根部长出一米粒大肉红色结节,无痛痒等不适,未经治疗,结节逐渐增大,无破溃。后在其它趾甲甲根部长出类似结节,结节最大约蚕豆大,小的约米粒大,不能自行脱落。近10余年来,出现双足趾甲混浊、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周纤维瘤 红色结节 电离子电灼 多发性结节 甲根 足拇趾 临床资料 不规则排列 甲床 病理性损害
下载PDF
特比萘芬联合咪唑斯汀治疗伴有皮肤癣菌感染的慢性湿疹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芳 胡文星 +5 位作者 刘海波 孔庆涛 曾梅华 陈军 邓德权 桑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32-835,共4页
目的临床观察显示,抗真菌治疗可显著改善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患者症状。文中观察特比萘芬片联合咪唑斯汀治疗伴有皮肤癣菌感染慢性湿疹患者的疗效,明确皮肤癣菌感染在此类湿疹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 目的临床观察显示,抗真菌治疗可显著改善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患者症状。文中观察特比萘芬片联合咪唑斯汀治疗伴有皮肤癣菌感染慢性湿疹患者的疗效,明确皮肤癣菌感染在此类湿疹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门诊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临床确诊为慢性湿疹的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2组,对湿疹面积和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者施盲。治疗组口服特比萘芬片及咪唑斯汀,对照组仅给咪唑斯汀服用,分别比较2组在治疗第2、3周的EASI评分、痊愈率、有效率,以及停药4周后2组EASI评分及复发率情况。结果试验过程中5例患者退出,最终共有79例患者最终完成试验。治疗第2、3周,2组患者EASI、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后,治疗组EASI值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特比奈芬联合咪唑斯汀治疗伴有皮肤癣菌感染的慢性湿疹,有效率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仅口服咪唑斯汀患者,提示皮肤癣菌感染在慢性湿疹的病因学中具有一定的病因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治疗 慢性湿疹 皮肤癣菌感染
下载PDF
浅部真菌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芳 桑红 +6 位作者 胡文星 孔庆涛 王雪连 王高峰 张敏 邓德权 谢其美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第6期344-349,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 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黏液癌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其美 桑红 +2 位作者 张敏 刘芳 邓德权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8-289,共2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患者男,41岁。右颧部出现结节2年,无其他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结节呈肤色,质韧,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大小约1 cm×1 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位于真皮,累及皮下脂肪,黏蛋白中混杂肿瘤团块,...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患者男,41岁。右颧部出现结节2年,无其他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结节呈肤色,质韧,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大小约1 cm×1 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位于真皮,累及皮下脂肪,黏蛋白中混杂肿瘤团块,肿瘤细胞可见腺样分化,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示阳性,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CDX)2、绒毛波形蛋白(Villin)、甲状腺样转录因子(TTF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阴性。结合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特点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黏液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癌 皮肤 原发性
下载PDF
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及研究现况 被引量:13
16
作者 桑红 邓德权 +1 位作者 谢其美 何威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42-246,共5页
关键词 暗色丝孢霉病 临床 研究 现况
下载PDF
枝孢样枝孢霉与卡氏枝孢霉形态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桑红 何威 +6 位作者 姜少军 吕桂霞 沈永年 邓德权 管海宏 周晓军 刘维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56-359,共4页
目的:比较枝孢样枝孢霉和卡氏枝孢霉超微结构的差异,探讨其致病性差异。方法:采用PDA培养,对临床分离的枝孢样枝孢霉和卡氏枝孢霉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枝孢样枝孢霉和卡氏枝孢霉超微结构有所不同,显示枝孢样枝孢霉真菌易于发生衰... 目的:比较枝孢样枝孢霉和卡氏枝孢霉超微结构的差异,探讨其致病性差异。方法:采用PDA培养,对临床分离的枝孢样枝孢霉和卡氏枝孢霉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枝孢样枝孢霉和卡氏枝孢霉超微结构有所不同,显示枝孢样枝孢霉真菌易于发生衰老,真菌细胞壁出现明显增厚等改变。结论:了解枝孢样枝孢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可用于对暗色枝孢霉病诊治,也能从一个角度说明枝孢样枝孢霉的致病性弱于卡氏枝孢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孢样枝孢霉 卡氏枝孢霉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葡萄状维朗那霉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孔庆涛 桑红 +7 位作者 吕桂霞 沈永年 吴波 邓德权 刘维达 刘芳 王雪连 王高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82-585,共4页
目的暗色丝孢霉病是由多种暗色孢科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由葡萄状维朗那霉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少见,文中报道1例葡萄状维朗那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方法取患者皮损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并对分离菌种行rDNA IT... 目的暗色丝孢霉病是由多种暗色孢科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由葡萄状维朗那霉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少见,文中报道1例葡萄状维朗那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方法取患者皮损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并对分离菌种行rDNA ITS测序鉴定。结果显微镜下见大量有隔分枝的菌丝,棕褐色,侧面及末端可见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直线型,偶见分枝,壁光滑。培养见大量毛绒状暗色菌落。皮损组织病理显示慢性肉芽肿性炎,组织中可见有隔的分枝或不分枝的褐色菌丝。PAS和吉姆萨染色阳性。分子测序鉴定为葡萄状维朗那霉。确诊后伊曲康唑加热疗等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该病例致病菌为葡萄状维朗那霉,选用伊曲康唑加热疗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状维朗那霉 暗色丝孢霉病 伊曲康唑
下载PDF
127例甲真菌病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姣 陈军 +6 位作者 范明 吴凡 吕桂霞 曾梅华 邓德权 刘芳 桑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07-809,共3页
目的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了解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致病真菌菌种构成,为预防及治疗甲真菌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27例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 目的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了解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致病真菌菌种构成,为预防及治疗甲真菌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27例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标本163份,同时对标本进行真菌学检查、培养及鉴定。结果患者职业以办公室人员54例(42.52%)最为常见;163份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有120份(73.62%),包括皮肤癣菌101份(84.17%),酵母5份(4.17%)、非皮肤癣菌1份(0.83%),同时感染13份(10.83%)。结论主要致病菌为皮肤癣菌,指、趾甲感染中单纯酵母和非皮肤癣菌占有一定比例。在临床治疗中,真菌学检查意义重要,必要时选择兼顾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的广谱抗真菌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病原学 混合感染
下载PDF
枝孢样枝孢霉对小鼠致病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桑红 何威 +5 位作者 郑稀 吕桂霞 沈永年 邓德权 张敏 刘维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25-27,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枝孢样枝孢霉的致病性。方法:将45只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免疫抑制组,每组15只,雌雄不限。将枝孢样枝孢霉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实验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腹侧皮肤,于接种后的第15、30、60 d处死动物,取接种部... 目的:探讨枝孢样枝孢霉的致病性。方法:将45只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免疫抑制组,每组15只,雌雄不限。将枝孢样枝孢霉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实验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腹侧皮肤,于接种后的第15、30、60 d处死动物,取接种部位的皮肤组织和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逆培养。结果:实验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在皮肤接种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损害,并随时间推移损害加重。损害部位皮肤组织逆培养均阳性,但均未见系统播散。结论:枝孢样枝孢霉对小鼠皮肤有较强机会致病性。对正常小鼠的系统侵犯可能为机会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孢样枝孢霉 致病性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