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邓文洪 赵匠 高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87-1094,共8页
于 1 998~ 2 0 0 0年夏季 ,运用 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 2块面积范围为 6.5~ 1 1 2 .8hm2 的彼此隔离的森林斑块 ,比较了斑块面积和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面积斑块中繁殖鸟类的群落结构有所差异 ,各斑块... 于 1 998~ 2 0 0 0年夏季 ,运用 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 2块面积范围为 6.5~ 1 1 2 .8hm2 的彼此隔离的森林斑块 ,比较了斑块面积和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面积斑块中繁殖鸟类的群落结构有所差异 ,各斑块所容纳的繁殖鸟类的物种数从 4种到 2 6种不等 ,鸟类物种数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多。不同鸟类对斑块面积的反应并不相同 ,耐边缘种偏爱面积较小的斑块 ,而非边缘种偏爱在大面积的斑块中繁殖。斑块栖息地质量也是影响鸟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质量好的斑块包容的鸟类物种较多。鸟类物种丰富度与斑块质量的相关性 ( R2 =0 .67)小于与斑块面积的相关性 ( R2 =0 .88)。各斑块中的鸟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年份间比较相似。栖息地破碎化不但缩小了栖息地面积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栖息地的质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面积 斑块质量 群落结构 鸟类物种
下载PDF
影响灰脸■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 被引量:21
2
作者 邓文洪 高玮 王海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246-2252,共7页
1996~ 1 997年 ,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带对灰脸鹰 ( Butastur indicus)的巢树和巢址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因子进入判别方程的先后顺序检测因子的重要性 ,通过对 Wilk'sλ值的检测确... 1996~ 1 997年 ,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带对灰脸鹰 ( Butastur indicus)的巢树和巢址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因子进入判别方程的先后顺序检测因子的重要性 ,通过对 Wilk'sλ值的检测确定各因子对判别模型的贡献率 ,根据生态因子的重要性和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灰脸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两年共观测灰脸鹰的巢址 1 2处 ,其中 83.3% ( n=1 0 )位于山坡的上部位置 ,66.7% ( n=8)位于山北坡 ;在灰脸鹰所利用的巢树中 ,松科 ( Pinaceae)植物占的比例最大 ,为 75 % ( n=9)。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胸径大于 30 cm乔木的基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脸鵟鹰 巢址选择 生态因素 逐步判别
下载PDF
次生林不同类型森林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比较 被引量:20
3
作者 邓文洪 高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804-2810,共7页
边缘效应对动物的分布及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已证实某些鸟类在森林内部和森林边缘区域存在着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的差异。于1999至2001年的春夏季,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阔叶林/农田边缘、阔叶林/灌丛边缘及阔... 边缘效应对动物的分布及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已证实某些鸟类在森林内部和森林边缘区域存在着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的差异。于1999至2001年的春夏季,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阔叶林/农田边缘、阔叶林/灌丛边缘及阔叶林/针叶林边缘3种不同类型边缘地带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间鸟类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变化,但个体多度存在着一定的波动。不同类型森林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阔叶林/灌丛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高,而阔叶林/针叶林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低。鸟类个体多度的总体趋势在3种不同类型的边缘差异不显著,但存在种间差异,灰椋鸟、灰头啄木鸟和喜鹊在阔叶林/农田边缘的个体多度最高,斑啄木鸟、黄胸、三道眉草和日本树莺在阔叶林/灌丛边缘的个体多度最高,而沼泽山雀、冕柳莺和山在阔叶林/针叶林边缘的个体多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边缘类型 边缘效应 物种丰富度 个体多度
下载PDF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对大山雀繁殖成功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邓文洪 高玮 宋晓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27-531,共5页
研究了破碎化山地次生林中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 (Parusmajor)繁殖成功的影响 .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8块大、中、小 3种类型的斑块及对照样点 .观测了大山雀产第一枚卵时间、窝卵数、平均卵重、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等生态指... 研究了破碎化山地次生林中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 (Parusmajor)繁殖成功的影响 .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8块大、中、小 3种类型的斑块及对照样点 .观测了大山雀产第一枚卵时间、窝卵数、平均卵重、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等生态指标 .结果表明 ,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繁殖成功没有影响 ;1999~ 2 0 0 0年两年中 ,大山雀在连续分布次生林中的产卵时间平均早于各斑块中的产卵时间 7.2d ,各斑块间的产卵时间差异较小 ;连续分布次生林和较大面积斑块内的大山雀窝卵数略高于中、小面积斑块内的窝卵数 ;连续分布次生林中的平均卵重最大 ;斑块面积对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没有影响 ;中、小面积斑块内的巢损失率较高 ,最主要的原因是巢址竞争较激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山雀 碎破化次生林 斑块面积 隔离度 繁殖成功
下载PDF
温带次生林的岛屿化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邓文洪 高玮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4-212,共9页
由于自然事件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越来越多的大片森林破碎成彼此孤立、面积不一的森林岛屿,这种变化无疑会对某些动物的分布模式及行为特征产生影响。于2000和2001年的春夏季,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区,采用点样法对18块... 由于自然事件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越来越多的大片森林破碎成彼此孤立、面积不一的森林岛屿,这种变化无疑会对某些动物的分布模式及行为特征产生影响。于2000和2001年的春夏季,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区,采用点样法对18块森林岛屿(面积范围:4.3–76.9hm2)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进行了调查。主要目的是检测森林岛屿的面积效应是否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产生影响,同时分析经典的岛屿生物地理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破碎化后的森林岛屿面积与物种的关系。结果表明,鸟类物种多样性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但鸟类的密度在不同年间变化较大。不同面积森林岛屿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有所差异,所包含的鸟类物种数从12种到43种不等。尽管有些面积较大的斑块所包含的物种数较少,但鸟类物种数的总体趋势是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多。不同鸟类对森林岛屿面积的反应并不相同,灰椋鸟(Sturnuscineraceus)、红尾伯劳(Laniuscristatus)、灰头鹀(Embrizaspodocephala)等在面积较小的斑块中密度较大,而山鹡鸰(Dendronanthusindicus)、树鹨(Anthushodg-soni)、灰背鸫(Turdushortulorum)等几乎不分布于小面积斑块之中。森林岛屿中鸟类物种随着面积变化的变异方式符合经典的岛屿生物地理理论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岛屿 鸟类 次生林 生物多样性保育 温带 生物地理 面积效应 斑块面积 2001年 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规划 物种数 人类活动 行为特征 分布模式 同时分析 年间变化 基本模式 面积变化 森林景观 破碎化 春夏季 吉林省
下载PDF
山地次生林长耳鴞对喜鹊巢址的利用 被引量:9
6
作者 邓文洪 高玮 于亚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7,共6页
1996年至 1 998年夏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长耳 ( Aiso otus)的巢位及巢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喜鹊 ( Pica pica)巢址是长耳选择巢位的重要资源 ,占发现总巢数的 83%。在长耳所利用的 2 0棵喜鹊巢树中 ,蒙古栎 ... 1996年至 1 998年夏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长耳 ( Aiso otus)的巢位及巢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喜鹊 ( Pica pica)巢址是长耳选择巢位的重要资源 ,占发现总巢数的 83%。在长耳所利用的 2 0棵喜鹊巢树中 ,蒙古栎 ( Quercusmongolica)所占的比例最大。喜鹊巢树的树种、胸径、及其附近的灌木数量等生态因子是该巢址能否被长耳所利用的重要生态指标。被长耳所利用的喜鹊巢址距农田的距离与那些未被利用的巢址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耳HAO 巢位选择 喜鹊巢址 利用 山地 次生林
下载PDF
栖息地破碎化与鸟类生存 被引量:53
7
作者 邓文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81-3187,共7页
栖息地破碎化给野生动物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全球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自从提出栖息地破碎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因素之一的论点后,近20年来,栖息地破碎化研究一直是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最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栖息地破碎化给野生动物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全球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自从提出栖息地破碎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因素之一的论点后,近20年来,栖息地破碎化研究一直是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最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栖息地破碎化是一动态过程,可在多尺度上发生并蕴涵着复杂的空间模式变化。栖息地破碎化对鸟类的生态学效应主要体现在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等。这些效应影响着鸟类的分布、基因交流、种群动态、扩散行为、种间关系和生活史特征等,最终影响着鸟类的生存。介绍和总结了栖息地破碎化过程、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栖息地破碎化对鸟类生存产生的诸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破碎化 面积效应 隔离效应 边缘效应 鸟类生存
下载PDF
北京小龙门地区中杜鹃寄生人工巢箱中的白眉姬鹟(英文)
8
作者 邓文洪 《Chinese Birds》 CSCD 2013年第2期187-188,共2页
2005年在北京小龙门地区发现一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在悬挂于一棵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树上的人工巢箱中繁殖,巢箱内共有5枚卵,其中1枚卵显著大于其他4枚,经过鉴定确认为中杜鹃(Cuculus optatus)的卵。这是首次记录到... 2005年在北京小龙门地区发现一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在悬挂于一棵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树上的人工巢箱中繁殖,巢箱内共有5枚卵,其中1枚卵显著大于其他4枚,经过鉴定确认为中杜鹃(Cuculus optatus)的卵。这是首次记录到中杜鹃在人工巢箱中对白眉姬鹟的寄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箱 中杜鹃 白眉姬鹟
下载PDF
繁殖季节同域分布的红腹角雉和血雉的觅食生境选择 被引量:30
9
作者 崔鹏 康明江 邓文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受胁雉类,到目前为止,对这两种雉类的生态学特征的了解并不多。作者于2006年5-8月,在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公益海,运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对红腹角雉和血...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受胁雉类,到目前为止,对这两种雉类的生态学特征的了解并不多。作者于2006年5-8月,在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公益海,运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对红腹角雉和血雉在繁殖季节的觅食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雉在海拔分布和觅食生境上都存在重叠,红腹角雉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1,950?3,450m),血雉分布在相对较高海拔(2,760?3,800m)。它们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都表现出正选择性,而对箭竹林表现出负选择性。微生境尺度上,两种雉觅食生境的乔木和草本盖度均较大,草本高度高;两种雉的活动区内针叶林面积较大,距林区公路较近;红腹角雉对坡向没有选择性,血雉偏好西南坡向的生境。与对照样方相比,红腹角雉的觅食生境的箭竹高度和盖度小,血雉觅食生境的箭竹高度和盖度与对照样方无显著差异。红腹角雉活动区内的箭竹林面积比例显著小于血雉活动区,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显著大于血雉活动区。表明两种雉类在需要某些共同资源的情况下,对觅食生境的利用产生了分异,这是两种雉类能够同域分布的基础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gopantemminckii Ithaginis cruentus 同域分布 海拔 觅食生境选择
下载PDF
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五种鸟的巢位特征及繁殖成功率(英文)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海涛 高玮 +2 位作者 万冬梅 刘多 邓文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377-1385,共9页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中的大山雀 ( Parusmajor)、沼泽山雀 ( Paruspalustris)、普通跓( Sitta europacea)、白眉姬? ( Ficedula zanthopygia)和灰椋鸟 ( Sturnus cineraceus) 5种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次级洞巢鸟进行了巢位...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中的大山雀 ( Parusmajor)、沼泽山雀 ( Paruspalustris)、普通跓( Sitta europacea)、白眉姬? ( Ficedula zanthopygia)和灰椋鸟 ( Sturnus cineraceus) 5种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次级洞巢鸟进行了巢位选择和繁殖成功率研究。本研究中共发现 1 41巢。五种鸟对树洞类型的选择存在种间差异 ,普通跓不利用裂洞 ,沼泽山雀不利用啄洞 ,其它 3种鸟对 3种洞均有利用 ,但有一定的倾向性。对 5种鸟 9个巢位变量的比较中 ,只有洞口方向差异不显著 ( p >0 .0 5 ) ,其它 8个变量均差异显著 ( p<0 .0 5 ) ,该结果说明 5种次级洞巢鸟对巢位的选择具有其各自的需求。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处树直径、洞内径、巢距地高是巢位选择重要变量 ,它们决定不同种类对树洞的利用。巢损失多数出现在产卵之前和孵化阶段 ,44个繁殖失败的巢中有 35个在这两个阶段损失。大山雀的巢成功率最低 ,灰椋鸟的巢成功率最高。 5种鸟的孵化率都超过 90 %。人为破坏和动物捕食是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 ,占总数的 61 .4%。洞巢鸟巢位选择中的重要变量影响繁殖成功。普通跓繁殖是否成功受洞口横径和巢高影响 ,沼泽山雀受洞口纵径、树胸径和洞内径影响 ,大山雀受洞口横径、巢高和洞内径影响 ,灰椋鸟受洞内径和洞深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位特征 繁殖成功率 次级洞巢鸟 巢位选择
下载PDF
鸟类群落研究进展 被引量:82
11
作者 崔鹏 邓文洪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鸟类群落的研究一直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群落的组成结构、集团结构、生态位与种间关系、动态与演替、群落与栖息地关系以及城市化对鸟类群落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动态与演替以及群落与栖息... 鸟类群落的研究一直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群落的组成结构、集团结构、生态位与种间关系、动态与演替、群落与栖息地关系以及城市化对鸟类群落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动态与演替以及群落与栖息地关系的研究是过去20年间的研究热点,但有关城市化对鸟类群落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以期促进我国鸟类群落生态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组成结构 集团 生态位与种间关系 栖息地 动态与演替 城市化
下载PDF
山地次生林破碎化对喜鹊繁殖功效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匠 邓文洪 高玮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0-225,共6页
于 1999~ 2 0 0 0年春夏两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区研究了破碎化山地次生林斑块面积对喜鹊 (Picapica)繁殖功效的影响。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2块大 (>2 0hm2 ,n =4 )、中 (10~ 2 0hm2 ,n =3)、小 (<10hm2 ,n =5 ) ... 于 1999~ 2 0 0 0年春夏两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区研究了破碎化山地次生林斑块面积对喜鹊 (Picapica)繁殖功效的影响。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2块大 (>2 0hm2 ,n =4 )、中 (10~ 2 0hm2 ,n =3)、小 (<10hm2 ,n =5 ) 3种类型的含喜鹊巢的次生林斑块及 2块毗邻的含喜鹊巢的连续分布次生林 (>2 0 0hm2 )对照样地 (每块面积 2 0hm2 )。观测了各斑块及对照样地中喜鹊产第 1枚卵的时间、窝卵数、平均卵重、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等生态指标。结果表明 ,①斑块面积对喜鹊的繁殖功效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②喜鹊在对照样地和大面积斑块中的平均产卵时间早于小斑块中的 11 6 2d ;③对照样地和大面积斑块内的窝卵数略高于中、小面积斑块内 ,但差异不显著 ;④各斑块及对照样地中的平均卵重无显著差异 ,小面积斑块中的出雏率和雏鸟出飞率均最低 (5 1 17%和 4 2 88% ) ,大面积斑块中的出雏率最高 (72 12 % ) ,对照样地略次之 (71 93% ) ,对照样地中的雏鸟出飞率最高 (6 5 4 5 % ) ,大面积斑块次之 (6 2 71% ) ;⑤喜鹊在小面积次生林斑块中繁殖功效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巢损失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次生林 破碎化 喜鹊 繁殖功效
下载PDF
人工巢箱对次级洞巢鸟类多样性及繁殖鸟类群落稳定性的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臻 杨丽媛 +1 位作者 刘文 邓文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1-606,共6页
人工巢箱在鸟类研究与保护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人工巢箱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并不清楚,人工巢箱在鸟类群落保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值得商榷。我们于2007年3-8月,在北京门头沟区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选择两块海拔及植被情况相似的样地... 人工巢箱在鸟类研究与保护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人工巢箱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并不清楚,人工巢箱在鸟类群落保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值得商榷。我们于2007年3-8月,在北京门头沟区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选择两块海拔及植被情况相似的样地,一块悬挂50个人工巢箱,另一块作为对照。我们调查了巢箱利用情况、巢箱内鸟类的繁殖情况及两样地的植被群落和鸟类群落。50个巢箱中有20个分别被褐头山雀(Parus songarus)、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普通鳾(Sitta europaea)及大山雀(Parus major)占用。通过比较分析得知,人工巢箱使实验样地白眉姬鹟的种群密度显著增加,使实验样地次级洞巢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和群落种间相遇率(PIE)显著高于对照样地,而优势度指数(λ)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同时,繁殖鸟类群落的相应指数也呈现出相同变化。这种变化更多地应该归因于人工巢箱的调节作用。通过这次研究,我们认为人工巢箱影响了一部分次级洞巢鸟的分布模式,并通过影响鸟类多度影响了次级洞巢鸟的多样性,增加了一部分利用巢箱鸟类的种群密度,进而使得实验样地繁殖鸟类多样性增加,个体数量差异降低,而群落均匀性增加。巢箱的悬挂对次生林鸟类群落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巢箱 次级洞巢鸟 鸟类群落
下载PDF
笼养褐马鸡行为的PAE编码及行为谱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郝爱霞 邓文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4-619,共6页
2010年4月—2010年5月和2010年12月—2011年8月,对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笼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进行了行为学研究.根据行为的功能性,共定义描述8大类56种行为,其中正常行为7类52种,异常行为2类4种,除沙浴、... 2010年4月—2010年5月和2010年12月—2011年8月,对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笼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进行了行为学研究.根据行为的功能性,共定义描述8大类56种行为,其中正常行为7类52种,异常行为2类4种,除沙浴、取食、理羽、饮水等行为在前人研究中有所涉及,其他多种行为均为首次报道,特别是包括机械行走、过度整理、空啄以及啄羽在内的4种异常行为是在笼养褐马鸡群体中首次发现.根据褐马鸡行为的结构、特征及功能,制定了褐马鸡的PAE行为编码以及编码全谱.其中姿态编码(P码)9种,动作编码(A码)6类39种,环境编码(E码)4类15种.在只考虑现有观察强度下某种行为是否表达,而不涉及行为在个体中发生的频率的前提之下,将性别、年龄、繁殖状态与行为结构编码P码、A码、E码结合,共同编入PAE编码行为谱中,制定了包含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笼养褐马鸡个体的PAE编码全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行为 PAE编码 行为谱
下载PDF
潜在洞巢资源差异对次级洞巢鸟及繁殖鸟类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大庆 周春发 邓文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8-457,共10页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洞巢资源密度我们将9块样地分为3组,即巢箱区(啄洞密度最低,悬挂人工巢箱使其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大幅提高)、低密度区(啄洞密度较低,无巢箱)和高密度区(啄洞密度较高,无巢箱),调查了3组样地内鸟类的组成和密度、潜在洞巢资源的利用情况等。3组样地中均调查到4种初级洞巢鸟,其种类组成略有不同;4种次级洞巢鸟在3组样地广泛分布,分别为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大山雀(Parusmajor)、沼泽山雀(P.palustr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巢箱区和高密度区的次级洞巢鸟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巢箱区同高密度区一样,大山雀和白眉姬鹟的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这是由于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是人工巢箱的主要利用鸟种,而沼泽山雀和普通鳾的密度在三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初级洞巢鸟总密度与啄洞密度、次级洞巢鸟总密度与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潜在洞巢资源丰富的样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潜在洞巢资源贫乏样地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人为增加洞巢资源可以改变鸟类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三组样地中鸟类群落的均匀性、丰富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没有显著差异,群落相似性指数也相近。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似。次级洞巢鸟密度的增加短时期内未对群落内其他主要鸟种的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初级洞巢鸟的密度决定了啄洞的丰富程度,而洞巢资源的差异会对次级洞巢鸟集团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啄洞 人工巢箱 初级洞巢鸟 集团结构 调控
下载PDF
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崔鹏 邓文洪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6-849,共4页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低海拔区域(海拔1800—2400m)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腹角雉的雌鸟和亚成体以单独活动的个体居多,占44.4%,...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低海拔区域(海拔1800—2400m)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腹角雉的雌鸟和亚成体以单独活动的个体居多,占44.4%,其它依次为3只群、2只群和4只群。群体的规模较小,最大群体为4只。在集群类型上,家族群可能是主要集群类型,但还有待验证。红腹角雉雌鸟和亚成体集群的个体和单独活动个体在取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有显著差异,集群的个体用于取食的时间比例要高于单独活动的个体。在警戒、休息和移动行为时间分配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单独活动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比例要高于集群的个体。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动物集群的反捕食假说,集群活动的个体有更多的取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冬季 栗子坪
下载PDF
基于动物适宜栖息地的北京市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金凤 徐基良 +2 位作者 李建强 周春发 邓文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807-7817,共11页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明晰物种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重要基础。北京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也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地以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当前亟需系统评估北京市现有自然...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明晰物种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重要基础。北京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也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地以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当前亟需系统评估北京市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对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保护成效,为未来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工作优化提供科学指导。研究选取了北京地区6个较为典型的野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黑鹳(Ciconia nigra)、褐马鸡(Crossoption mantchuricum)、大鸨(Otis tarda)、鸳鸯(Aix galericulata)、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其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将自然保护地与适宜栖息地相叠加,识别其适宜栖息地的分布热点和保护空缺,进而评估了北京市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保护成效。研究结果表明,6个研究物种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其中褐马鸡的受保护率最高(92.82%),鸳鸯的受保护率最低(13.66%)。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物种热点区覆盖率不同,风景名胜区类型覆盖率最高(14.74%)。6个物种适宜栖息地的热点区域总面积为280.01km~2,保护空缺占热点区域总面积的49.45%,其中密云区、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的保护空缺面积最大。基于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对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保护效率以及存在的空缺,建议因地制宜,采取扩大或合并现有自然保护地、增设新的自然保护地或营造微生境等方式来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整体保护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识别与划定提供可行方案,并为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栖息地 自然保护地 保护成效 空缺分析 北京
下载PDF
黑枕黄鹂巢址选择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孟晓静 张克勤 邓文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4-177,共4页
于2008和2009年4—8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和土门岭地区对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的巢树和巢址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25处巢址和30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对Wilksλ值的检测确定各因子对判别... 于2008和2009年4—8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和土门岭地区对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的巢树和巢址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25处巢址和30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对Wilksλ值的检测确定各因子对判别模型的贡献率,根据生态因子的重要性和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黑枕黄鹂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在黑枕黄鹂选择的巢树中,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所占比率最高,黑枕黄鹂偏爱选择树身高大、树冠体积较大的阔叶树筑巢.巢均位于水平侧枝上,距树主干平均距离为(3.5±0.9)m.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树冠盖度、胸径、乔木密度和乔木高度是影响黑枕黄鹂巢址选择的重要生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枕黄鹂 巢树 巢址 逐步判别分析
下载PDF
北京地区同域分布的普通■和黑头■种群密度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天天 邓文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22-2627,共6页
2007年4月至7月,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分别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森林公园、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以及延庆县松山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普通(Sitta europaea)和黑头(Sitta villosa)两种同域分布的类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普通在小龙门... 2007年4月至7月,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分别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森林公园、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以及延庆县松山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普通(Sitta europaea)和黑头(Sitta villosa)两种同域分布的类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普通在小龙门森林公园、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和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密度分别是40.92、96.67只/km2和16.67只/km2。而黑头在上述3个调查区域的种群密度分别是2.03、16.67只/km2和23.33只/km2。普通的总体平均密度(51.4只/km2)高于黑头(20.68只/km2)。两种类分布的海拔和林型存在着差异。普通在海拔高度1070—1350 m的分布比较多。在海拔段1070—1250 m区间,普通的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而黑头在海拔600—800 m分布较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种群数量呈递减趋势。普通主要分布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而黑头主要分布在针叶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密度 鸭类 海拔 林型
下载PDF
京冀太行山优先保护区域受胁鸟类多样性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翠 李梓雯 邓文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3-860,共8页
通过样线法实地调查和查阅历史文献分析,对京冀太行山优先保护区域的受胁鸟类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实地调查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5月,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共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京冀太行山区域受胁鸟类共计19种,... 通过样线法实地调查和查阅历史文献分析,对京冀太行山优先保护区域的受胁鸟类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实地调查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5月,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共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京冀太行山区域受胁鸟类共计19种,占全国受胁鸟类物种的11.87%.其中:极度濒危物种1种,占全国的5.26%;濒危物种10种,占全国的20.00%;易危物种8种,占全国的8.60%.京冀太行山优先保护区域是黑鹳(Ciconia nigra)、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及多种猛禽等受胁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其中:黑鹳和猛禽在该区域分布范围较广,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较大;而褐马鸡分布区域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北京西部及河北小五台和驼梁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受胁猛禽偏向于在中、高海拔开阔的山地环境活动,主要沿着山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冀太行山 受胁鸟类 物种多样性 分布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