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溪—临沧剖面宽角地震探测——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王夫运 潘素珍 +5 位作者 刘兰 刘宝峰 张建狮 邓晓果 马策军 张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47-3258,共12页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两大地块的分界断裂,对人们认识板块相互运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震局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在云南省中西部跨越红河断裂带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本文利用该东西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来研究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区详细的地壳结构及其孕震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沿测线地壳结构呈西薄东厚的特征,以红河断裂带为界,断裂带以西地壳较薄,约34km,以东地壳加厚至44km左右;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断裂带西侧速度较低,东侧速度明显偏高.由震相特征及获取的地壳结构可以看出,红河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速度结构的异常特征说明该古缝合带两侧块体地壳结构岩性的巨大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红河断裂带 印支地块 华南地块
下载PDF
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揭示芦山M_S7.0地震震区深部孕震环境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帅军 王夫运 +10 位作者 张建狮 刘宝峰 张成科 赵金仁 段玉玲 宋向辉 邓晓果 马策军 孙一男 臧怡然 李怡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93-3204,共12页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成立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要求查明芦山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背景.为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芦山震源区布设了一条长约410km的人工地震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成立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要求查明芦山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背景.为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芦山震源区布设了一条长约410km的人工地震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人工地震探测数据,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拟合构建了该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扬子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显示出迥异的速度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沉积盖层在四川盆地厚达7.8km,而进入松潘—甘孜块体沉积层最薄处只有几百米厚,几乎出露地表;在中上地壳,扬子块体平均速度比松潘—甘孜块体高0.2km·s-1,在盆地与高原耦合部位(构造转换带)以北深度大约20km左右有一厚度为8.0km的软弱层(低速层),该层内的速度为5.80km·s-1,明显低于周围介质的平均速度6.00~6.10km·s-1;构造转换带内,震相显示紊乱、不清晰、不能连续对比,由地表至上地幔顶部壳内界面不连续、速度结构异常紊乱且呈现低速异常特征;在中下地壳,沿剖面速度呈现正梯度垂向增大变化;壳内界面在扬子块体内部起伏变化不大,但在构造转换带以北呈现急速加深的趋势,特别是Moho界面起伏变化较为明显,界面深度在距离50km范围内由扬子块体的36.2km迅速变化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45.8km,形成一陡变带.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位置位于二维速度结构异常紊乱和界面起伏变化的地带,研究表明,壳内界面及速度结构差异、起伏变化的特征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人工地震剖面 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层 构造转换带
下载PDF
胶东半岛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6
3
作者 潘素珍 王夫运 +7 位作者 郑彦鹏 段玉玲 刘兰 邓晓果 宋向辉 孙一男 马策军 李怡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51-3263,共13页
胶东半岛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沿海地区,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该区不仅是华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又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活动的大陆边缘带.中国东部最大规模的郯庐断裂带纵贯胶东半岛西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该半岛南侧,彰显... 胶东半岛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沿海地区,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该区不仅是华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又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活动的大陆边缘带.中国东部最大规模的郯庐断裂带纵贯胶东半岛西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该半岛南侧,彰显其地理位置重要而特殊.为深入认识我国近海与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等基础科学问题,2013年在胶东半岛东部实施了海陆联合探测项目.本文对布设的北西向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取了该测线的地壳精细结构及其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胶东半岛地壳结构复杂,该区基底埋深较浅,地表速度偏高,地壳速度结构呈现东西迥异的非均匀性特征,具有横向分层、纵向分块的典型特性.作为郯庐断裂带重要组成部分的牟平—即墨断裂带是胶东半岛上非常重要的断裂带,该断裂带东西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差异非常明显,断裂带东侧速度偏低,而西侧速度偏高,地壳各分层界面形态在该断裂带两侧起伏变化明显,地壳结构整体上呈现南东浅北西较深的结构特征.总体来看,胶东半岛不同区段呈现出的结构差异与该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基本相符,在界面起伏变化明显的区域与地表穿过的断裂带遥相呼应.作为华北板块和扬子块体相互碰撞的边缘地带,胶东半岛复杂的深部结构特征与西太平洋板块对其的俯冲挤压有着密切的关联,该研究对了解本区地壳构造变化的深部动力学背景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半岛 郯庐断裂带 海陆联合探测 地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滇南及临近地区基底结构——镇康—泸西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10
4
作者 潘素珍 王夫运 +7 位作者 段永红 邓晓果 宋向辉 段玉玲 孙一男 张彩军 杨宇东 臧怡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17-3927,共11页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业专项的支持下,2011年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滇南沿镇康—泸西一线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该探测剖面跨越三江褶皱系、扬子地台、华南地块等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同时穿越南汀河断裂、澜沧江断裂、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等多个重要断裂带.探测剖面长600km,沿线共布设11个炮点和400余台三分量地震数字仪进行爆破和接收.本文利用有限差分和时间项方法对沿线11炮初至波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取了探测剖面的基底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沿线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基底界面形态起伏变化剧烈,其深度在1.0~7.0km范围内变化,速度横向不均匀性明显.在测线西端地表速度约4.6km·s^-1,基底深度较浅,起伏变化不大;地表速度在三江褶皱系下降至4.3km·s^-1,而基底埋深达7.0km左右.在扬子地台基底埋深有一个缓慢的变浅,基底深度约5.0km,地表速度约4.5km·s^-1.测线在东端进入华南块体,基底深度迅速变浅,甚至出露于地表,地表速度增至约5.2km·s^-1.在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地方与该区分布的断裂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在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等值线及界面形态变化剧烈,该特征在首波的记录截面图上也能清晰的体现.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强震发生背景及深部动力学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有限差分方法 时间项方法 红河断裂带
下载PDF
利用爆破地震揭示华北克拉通基底的高分辨速度结构——大丰—包头折射剖面的探测结果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金仁 刘保金 +7 位作者 段永红 潘素珍 范振宇 马策军 邓晓果 海燕 王帅军 李怡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28-2640,共13页
大丰—包头剖面以"高密度观测点距与炮距"为特点,我们在1334 km测线上获得了21炮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在对Pg波震相特点分析基础上利用反演方法处理、构建了基底的精细结构图像,揭示了沿剖面不同构造地块基底结构的差异.苏北... 大丰—包头剖面以"高密度观测点距与炮距"为特点,我们在1334 km测线上获得了21炮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在对Pg波震相特点分析基础上利用反演方法处理、构建了基底的精细结构图像,揭示了沿剖面不同构造地块基底结构的差异.苏北盆地基底埋深4.5~9.0 km、苏鲁隆起1.5~2.0 km,基底埋深与速度结构的强烈起伏变化可视其为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挤压构造环境下形成复杂的构造格局在地震学上的体现;鲁西隆起区基底埋深浅、速度高,结构稳定;华北盆地Pg波到时滞后、视速度低,基底埋深7.0~10.km,速度结构与基底面存在局部的起伏变化.诸多现象揭示出该区为新生代沉积巨厚、规模较大的基底坳陷区.同时在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基底结构呈局部分块、凹陷与凸起并存的构造格局,显示出新生代沉积活动显著、变化强烈、结构不稳定的构造特点;太行山前断裂、聊兰断裂是具有显著地震学标志的断裂构造带,断裂两侧基底界面呈现出"断崖式塌陷"和速度结构的强烈横向非均匀性.综合研究认为,太行山前断裂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构造带,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两侧地形地貌、地层介质的截然不同,其基底埋深及速度结构、地壳及地幔岩石圈结构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其重要的标志是太行山以东不仅地壳厚度发生了相当规模的减薄,岩石圈的厚度也明显减薄,亦即形成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在东西部其基底一地壳一岩石圈的结构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及强烈的横向非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丰-包头地震剖面 Pg波特点的分区性 基底高分辨结构 基底界面起伏 速度结构非均匀 构造复杂的地震学证据
下载PDF
宜宾-金川剖面地壳上部速度结构及构造含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邓晓果 王夫运 +4 位作者 刘宝峰 范振宇 王帅军 赵金仁 张建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56-1261,共6页
利用有限差分和时间项两种方法对宜宾-金川人工地震剖面沿线8炮Pg波走时进行反演,得到沿测线结晶基底起伏变化特征和上地壳顶部覆盖层速度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剖面东南段四川盆地内基底埋深约3~5km,覆盖层较厚,速度较低;剖面西北... 利用有限差分和时间项两种方法对宜宾-金川人工地震剖面沿线8炮Pg波走时进行反演,得到沿测线结晶基底起伏变化特征和上地壳顶部覆盖层速度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剖面东南段四川盆地内基底埋深约3~5km,覆盖层较厚,速度较低;剖面西北段川西高原内结晶基底埋藏深度逐渐减浅至0~3km,覆盖层变薄,局部出露地表,速度大部分区段明显增大;沿剖面多个部位基底的埋深出现明显的隆起或下凹,上部地壳速度结构横向出现剧烈的上下起伏变化,结晶基底界面起伏变化强烈的位置分别与该地区分布的龙泉山断裂、名山-成都断裂以及龙门山地区的断裂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晶基底速度结构和界面形态变化特征为该区活动断裂构造深浅耦合关系和强震孕育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项 有限差分 结晶基底 速度结构 速度等值线 断裂构造
下载PDF
人工地震测深揭示云南中部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晓果 王夫运 +1 位作者 马策军 杨卓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7-525,共9页
基于24°N线一带横穿云南中部地区的人工地震测线镇康—泸西剖面的11次人工地震爆破记录,利用震相追踪分析方法,拾取了沿剖面的壳内主要折射和反射震相,结合一维地壳分层模型对这些震相到时进行了走时拟合,获得了沿镇康—泸西剖面... 基于24°N线一带横穿云南中部地区的人工地震测线镇康—泸西剖面的11次人工地震爆破记录,利用震相追踪分析方法,拾取了沿剖面的壳内主要折射和反射震相,结合一维地壳分层模型对这些震相到时进行了走时拟合,获得了沿镇康—泸西剖面的地壳一维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各界面形态由西向东呈现逐渐增厚的特征,中下地壳厚度变化与莫霍面基本一致,三江褶皱系以东的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上地壳逐渐减薄,扬子地台内部玉溪至弥勒一带上地壳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中部 人工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Moho面
下载PDF
长江断裂带安徽段上地壳速度结构及基底特征
8
作者 邓晓果 田晓峰 +4 位作者 杨卓欣 王夫运 刘宝峰 高占永 郑成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9-1128,共20页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获得的密集观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初至波走时成像、时间项和射线反演等方法,构建了长江断裂带安庆—马鞍山段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基底结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长江断裂带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结晶基底特征显示该区具有断隆相间的构造特征。怀宁盆地是该段上地壳最厚的区域,其基底埋深约4.5km。庐枞盆地的结晶基底埋深约为4.1km,沉积盖层呈明显的坳陷盆地形态,结晶基底及其下方存在相对高速的速度特征。长江断裂带在跨江处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显示了长江断裂带切断基底的断裂特征。长江断裂带安徽段基底最浅的区域为铜陵隆起区,埋深仅为2.2km,表明铜陵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断裂带 大容量气枪 上地壳速度结构 结晶基底
下载PDF
基于时间项反演的芦山震区基底结构研究
9
作者 邓晓果 潘素珍 +3 位作者 王帅军 高占永 孙一男 李怡青 《内陆地震》 2016年第3期221-231,共11页
四川省芦山县境内发生地震以后,中国地震局部署芦山地震科考,沿宜宾―芦山―金川线布设一条长400 km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地震折射综合探测剖面,沿剖面进行了8次吨级以上人工爆破激发。根据获得的Pg波数据资料,利用时间项方... 四川省芦山县境内发生地震以后,中国地震局部署芦山地震科考,沿宜宾―芦山―金川线布设一条长400 km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地震折射综合探测剖面,沿剖面进行了8次吨级以上人工爆破激发。根据获得的Pg波数据资料,利用时间项方法对沿线8炮Pg波走时进行反演,沿线不同区段取地壳顶部上覆介质相应的平均速度值,经反演得到了沿剖面各点深度值,给出了震区两侧下方沿剖面结晶基底起伏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东南段的盆地地区(50-250 km桩号)基底埋藏较深(地表以下约3-5 km),覆盖层较厚;进入隆起区(250-450 km桩号)结晶基底埋深逐渐减小,变化在0-3 km,沿剖面的多个位置基底埋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突然抬升或下降,基底界面变化与已知断裂位置相互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震区 结晶基底 时间项 反演
下载PDF
天山活动地块地震的震源机制
10
作者 丁亮 高尔根 +2 位作者 孙守才 邓晓果 刘骁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42-48,共7页
利用天山地块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并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验证了柯坪地区内逆冲推覆构造带发震断裂的走向。讨论了喀什地区地震空区的形变特征和区域应力场,同时根据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地震空区的地貌类型,分析了地震空区周围的... 利用天山地块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并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验证了柯坪地区内逆冲推覆构造带发震断裂的走向。讨论了喀什地区地震空区的形变特征和区域应力场,同时根据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地震空区的地貌类型,分析了地震空区周围的形变特征,推断地震空区附近薄弱介质区域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此外,还根据天山地区的地震震源机制在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上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地质信息分析了震源机制分区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和造成这种差异的背景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震源机制 GOOGLE Earth图像 天山
下载PDF
基于人工地震剖面的深地测深数据库建设
11
作者 马策军 孙一男 邓晓果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2期208-213,共6页
深地测深数据库是根据人工地震剖面,以科学大断面为数据基础,综合物理勘探方法,并充分吸收历年成果资料,应用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编制而成。深地测深数据库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数据约3 TB,记录了1976—2016年131条人工地震剖面,观... 深地测深数据库是根据人工地震剖面,以科学大断面为数据基础,综合物理勘探方法,并充分吸收历年成果资料,应用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编制而成。深地测深数据库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数据约3 TB,记录了1976—2016年131条人工地震剖面,观测距离34455 km,炮点个数825个,观测点数60374个。各剖面均建立相应属性,并编写数据库说明书和元数据。数据库采用统一编号和格式,编写过程采用SQL平台工作站完成,数据精度高,质量好,符合设计要求。深地测深数据库充分反映了人工地震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的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 剖面 炮点 深地测深数据库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滇西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构造研究:勐海-耿马-泸水深地震探测剖面结果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帅军 刘保金 +6 位作者 张建狮 刘宝峰 段玉玲 宋向辉 邓晓果 马策军 臧怡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53-1865,共13页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滇西南地区是中国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该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深部物理场特征研究是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2013年,在滇西南地区完成了一条长600 km的勐海-耿马-泸水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滇西南地区是中国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该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深部物理场特征研究是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2013年,在滇西南地区完成了一条长600 km的勐海-耿马-泸水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地震折射联合探测剖面,利用获得11次爆破地震记录截面上6组清楚的壳内P波震相,采用有限差分反演和射线走时正演拟合技术构建了该区的基底速度结构和地壳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沿剖面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基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横向起伏变化,在南汀河断裂带附近,基底结构呈现出凹、隆相间的变化形态,基底埋深最浅处约为1.0 km,在腾冲与澜沧附近,基底埋深约为5.0 km.该区中、下地壳速度总体呈现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特征,在块体边界和断裂构造带的下方,速度等值线出现明显紊乱和P波速度的突变.本区莫霍面深度由南向北逐渐加深,且横向起伏变化较大,莫霍面最浅处位于勐海附近,其深度约为32.0 km,最深处位于腾冲附近,深约40.5 km.在耿马与永德之间,莫霍面出现快速上隆和下凹的明显变化,其变化幅度约为4.0 km.在南汀河断裂带、龙陵-瑞丽断裂、大盈江断裂和腾冲火山区的下方,基底速度结构、地壳二维P速度结构、剖面平均速度分布和壳内界面展布还出现从基底至莫霍面顶部的明显变化,显示出断裂构造带下方的地壳速度和介质物性与其两侧的地壳物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暗示这些断裂不但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可能延伸至下地壳或上地幔顶部.该区地震主要发生在10~20 km的深度范围内,且地震活动呈现出与壳内介质速度差异、断裂带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分析研究滇西南地区地震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地震精确定位、构建发震构造模型等提供重要的壳幔结构数据,为评价该区的地震危险性和防震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地震测深剖面 地壳速度结构 断裂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P波速度结构及其对地壳变形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帅军 刘保金 +6 位作者 田晓峰 刘宝峰 宋向辉 邓晓果 孙一男 马策军 杨宇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8-382,共15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同鄂尔多斯块体及阿拉善块体过渡地区,也是南北地震带的北段;该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是发生强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鉴于该区特殊的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背景,本研究利用两条"十字交叉"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进行... 青藏高原东北缘同鄂尔多斯块体及阿拉善块体过渡地区,也是南北地震带的北段;该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是发生强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鉴于该区特殊的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背景,本研究利用两条"十字交叉"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进行相互约束,以更为精确地获得研究区各个块体及其耦合部位的深、浅部地壳速度结构特征,进而探讨历史强震区的深部孕震构造环境.文章对两条剖面获得的P波数据进行了资料处理和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沿两条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两条剖面所穿过的不同块体速度结构、地壳内部界面形态及地壳厚度等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沿兰州-惠安堡-榆林地震测深剖面(L1)的地壳厚度由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43.0km向西加深至祁连块体的55.9km.同时,鄂尔多斯块体速度等值线横向变化平缓,地壳平均速度为6.30km s^(-1);而祁连块体和弧形构造区壳内结构变化较为剧烈,壳内平均速度低于鄂尔多斯块体0.10km s^(-1)左右.此外,祁连块体与弧形构造区上地壳存在不连续低速层(LVZ1和LVZ2),低于周围介质速度0.10~0.20km s^(-1);鄂尔多斯块体在L2(铜川-惠安堡-阿拉善左旗地震测深剖面)和L1剖面上平均地壳厚度基本一致,均在43.0km左右起伏变化,但沿L1剖面壳内界面、速度等值线平缓,显示稳定的克拉通式地壳结构特征,而沿L2剖面壳内速度等值线变化紊乱,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壳内结构具有显著区域差异.贺兰山造山带和银川盆地地壳结构呈现"隆凹"起伏变化,表现出局部挤压变形特征,且在贺兰山中-下地壳存在高低速相间的低速层,低于周围介质速度0.15~0.25km s^(-1).阿拉善块体地壳厚度为49.0km左右,该块体上、中-下地壳层内速度等值线起伏形态差异较大.沿L1、L2地震测深剖面获得的复杂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揭示了不同地块的结构差异、相互耦合关系及历史强震区的速度结构,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强震的孕育环境和机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地壳结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地块 地壳速度结构 人工地震测深
原文传递
利用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研究银川盆地及两侧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帅军 刘保金 +3 位作者 嘉世旭 邓晓果 宋向辉 李怡青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36-1943,共8页
本文利用人工地震探测剖面获得的E-W向S波数据,参考P波资料,利用正演算法对该条剖面获得的Sg、Sc1、Sc2、SmS及Sn波波组信息进行了相关计算与处理,获得了沿剖面S波的地壳二维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银川盆地及其两侧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和壳... 本文利用人工地震探测剖面获得的E-W向S波数据,参考P波资料,利用正演算法对该条剖面获得的Sg、Sc1、Sc2、SmS及Sn波波组信息进行了相关计算与处理,获得了沿剖面S波的地壳二维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银川盆地及其两侧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和壳内界面分层都显示出较大的差异.银川盆地及其以西区段呈现四层地壳结构,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由西向东C2界面逐渐缺失,显示三层地壳结构特征.且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变化相对平缓,显示出稳定的地壳结构特征.剖面中段的银川盆地沉积盖层埋深最深达到7.6 km,盆地下方Moho界面的隆起与基底的凹陷呈镜像关系,隆起最浅处深度为38.5 km左右.银川盆地西缘至阿拉善块体边缘中下地壳内出现局部低速异常,横向影响范围达到120 km左右,速度值明显比周围介质低0.15~0.28 km/s个量级,壳内界面起伏变化剧烈,与两侧块体接触及其耦合部位速度结构异常紊乱,显示出断陷活动、地壳不稳定的特征.阿拉善块体壳内速度等值线变化较为平缓,Moho界面相对其他块体显示出较深的深度.沿剖面从获得的S波二维速度结构特征可以看出各块体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深部构造环境、以及深部介质物性差异,揭示了银川盆地在周围块体相互运动、碰撞、挤压背景下的应力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盆地 地震测深 S波速度结构 地壳特征
原文传递
爆破地震揭示的华北西部高分辨基底速度结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金仁 范振宇 +7 位作者 刘保金 马策军 邓晓果 宋向辉 刘宝峰 王帅军 海燕 李怡青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4294-4306,共13页
利用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完成的两条高分辨折射探测剖面获得的21炮Pg波资料,在对不同构造区Pg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差分反演方法构建了两剖面的基底结构模型.研究结果不仅清晰地标定了主要断裂的位置及形态,... 利用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完成的两条高分辨折射探测剖面获得的21炮Pg波资料,在对不同构造区Pg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差分反演方法构建了两剖面的基底结构模型.研究结果不仅清晰地标定了主要断裂的位置及形态,还反映出不同构造区基底埋深和速度结构的差异.鄂尔多斯地块的基底埋深在4.5~5.5 km间、起伏变化不大,且速度梯度横向变化不甚明显,结合Pg波走时平稳、追踪远等地震学现象,揭示出鄂尔多斯地块浅表沉积和基底结构比较稳定;贺兰山和银川盆地两者不仅在地形地貌上差异显著,其基底埋深从2.0~4.0 km的较大变化以及速度结构显著的横向非均匀性足以表明两者之间垂直差异运动及变形的强烈程度.银川盆地Pg波走时趋势与速度结构图像基本反映了基底局部坳陷的形态特征和新生代沉积厚、速度低的客观现象;弧形构造区地处祁连、阿拉善、鄂尔多斯三者相互作用的复杂构造环境之中,基底埋深6.0 km的巨厚坳陷与相邻仅2.0 km厚的基底隆起形成较大反差,这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强烈的碰撞推挤致使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多个构造块体交汇复合部位呈现变形强烈、极度不稳定的基底结构密切相关.鄂尔多斯块体基底呈现西深东浅特征及周缘基底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挤压褶皱变形及断裂带的发育,均反映了青藏高原NE向的持续挤压运动遭到了鄂尔多斯块体的阻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西部 基底结构 鄂尔多斯块体 银川盆地 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Pg波震相 速度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