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中老年慢性肾衰竭伴水肿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邓润杰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2910-2912,共3页
目的:研究托拉塞米治疗中老年慢性衰竭伴水肿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80例中老年慢性肾衰竭伴水肿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呋塞米注射液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研究托拉塞米治疗中老年慢性衰竭伴水肿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80例中老年慢性肾衰竭伴水肿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呋塞米注射液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钠水平与24 h尿量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患者的血钠下降水平及24 h尿量增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钾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低于试验组,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托拉塞米治疗中老年慢性衰竭伴水肿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改善水肿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拉塞米 中老年慢性肾衰竭 水肿
下载PDF
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邓润杰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20期3837-3838,共2页
探究盐酸氟桂利嗪对于脑动脉硬化症治疗的临床疗效。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硬化症的患者108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予以盐酸氟桂... 探究盐酸氟桂利嗪对于脑动脉硬化症治疗的临床疗效。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硬化症的患者108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两组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7.04%,对照组为64.81%,两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满意率为87.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7%,两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5%,对照组无不良反应,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患者满意度高,药物不良反应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氟桂利嗪 脑动脉硬化症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效果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邓润杰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608-609,共2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注射在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以胺碘酮行静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注射在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以胺碘酮行静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射血分数与平均动脉压改变情况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胺碘酮用于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效果,改善其收缩压、舒张压,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重度心力衰竭 快速心律失常 胺碘酮
下载PDF
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邓润杰 丘锦龙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5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观察组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剂... 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观察组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大剂量阿司匹林 依达拉奉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邓润杰 罗南裕 方丽明 《基层医学论坛》 2021年第11期1517-1519,共3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梅州市大埔县人民医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分别给予双抗血小板、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注射... 目的研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梅州市大埔县人民医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分别给予双抗血小板、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并对比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血栓弹力图指标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分值较对照组低,BI分值较对照组高,R值、K值较对照组高,MA值、α角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提升疗效,改善凝血状态,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丁苯酞注射液 双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 氢氯吡格雷
下载PDF
血栓通注射液对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应南 丘锦龙 邓润杰 《上海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28-31,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各68例,西药组患者给予口服75 mg氯吡格雷... 目的 :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各68例,西药组患者给予口服75 mg氯吡格雷治疗,1次/d,共30 d,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300 mg血栓通粉剂+150 ml生理盐水混合)治疗,2次/d,共3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14、21 d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并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西药组和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9.12%、83.82%,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7、14、21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更为良好的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作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注射液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叶酸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卒中患者血清学指标及IMT的影响
7
作者 邓润杰 罗南裕 谢汉发 《基层医学论坛》 2022年第10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叶酸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3月大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脑卒中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91例。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叶酸片,对比2组患者血清学... 目的探讨叶酸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3月大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脑卒中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91例。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叶酸片,对比2组患者血清学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IM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Hcy、IMT、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片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机体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利于延缓脑卒中病情进展,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叶酸片 阿托伐他汀 血清学指标 血脂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空气压力波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邓润杰 罗南裕 谢汉发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17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究空气压力波对脑卒中后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大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 目的:探究空气压力波对脑卒中后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大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下肢血流情况(腿围周径、股静脉回流速度、反流时间)、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角)、最大振幅(MA)〕差异及治疗2周后两组DVT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股静脉回流速度、R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同一时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K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时期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腿围周径、反流时间、α角、MA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同一时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有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下肢功能恢复的同时减少DVT发生风险,对其预后康复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空气压力波 血栓弹力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黄森昌 邓润杰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7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70例(COPD+脑梗死组)、慢性阻塞性肺疾...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70例(COPD+脑梗死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5例(COP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检测三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三组进行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OPD+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与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史、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OPD+脑梗死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COPD组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组、COPD+脑梗死组血清CRP、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Pa O2和FEV1、FEV1/FVC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RP、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Pa O2和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呈负相关。在COPD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迅速升高,则需鉴定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情况,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早期干预,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脑梗死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用巴曲抗栓酶与肝素治疗时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森昌 刘俊敏 邓润杰 《血栓与止血学》 2016年第5期551-553,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抗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及肝素对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巴曲...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抗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及肝素对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巴曲抗栓酶治疗,每组30例。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PT、aPTT、ACT及D-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b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PT、aPTT及ACT呈显著升高趋势;D-D呈迅速升高、缓慢降低趋势。观察组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PT、aPTT及A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bg及D-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bg呈降低趋势;D-D呈迅速升高、迅速降低趋势。同时两组各时间点间,溶栓前PT、aPTT、ACT、Fbg、D-D,溶栓4 h时PT、aPTT、ACT、D-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溶栓4 h时Fbg、溶栓24 h及48 h时PT、aPTT、ACT、Fbg及D-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MI溶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巴曲抗栓酶 肝素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下载PDF
NLR指导奥拉西坦与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丽明 邓润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17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指导奥拉西坦与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进行NLR计算,根据NLR不同分为高NLR组(NLR≥3.48)和低NLR组(NLR<3.48),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奥拉西坦与...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指导奥拉西坦与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进行NLR计算,根据NLR不同分为高NLR组(NLR≥3.48)和低NLR组(NLR<3.48),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奥拉西坦与血栓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低NLR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高NLR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低NLR组NIHSS评分(5.99±1.23)分和Barthel指数(75.55±5.12)分明显优于高NLR组的(7.84±2.01)、(55.12±4.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指导奥拉西坦与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价值,可间接反映药物治疗的疗效和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奥拉西坦 血栓通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血清BN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衍军 邓润杰 《北方药学》 2019年第5期81-82,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血清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血清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血清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血清BNP水平均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好,能够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清BN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依达拉奉 醒脑静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血清S-100b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持续动态变化特征及与NIHSS评分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丽明 邓润杰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0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S-100b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持续动态变化的特征及与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收治早期缺血性脑血管患者50例,检测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 d、3 d、7 d和14 d的血清S-100b水平,均进行NIHSS评分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分析S-100... 目的:探讨血清S-100b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持续动态变化的特征及与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收治早期缺血性脑血管患者50例,检测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 d、3 d、7 d和14 d的血清S-100b水平,均进行NIHSS评分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分析S-100b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病情进展,血清S-100b呈动态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入院时达高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S-100b明显降低,S-100b水平在治疗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降低。入院时、治疗14天患者血清S-100b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S-100b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呈动态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指导临床早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HSS评分 血清S-100b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14
作者 陈应南 丘锦龙 邓润杰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80例,B组给予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片,10mg/片,2次/d;A组在B组的基础...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80例,B组给予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片,10mg/片,2次/d;A组在B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卡托普利片2片,12.5mg/片,2次/d,持续服用7w。结果服药7w后,A组总有效率97.50%;B组总有效率83.75%;A组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面部潮红、恶心呕吐、眩晕等,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使用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缓释片能有效的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疗效胜于单独用药,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苯地平缓释片 卡托普利 高血压
下载PDF
注射用血栓通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15
作者 郭衍军 邱创臻 邓润杰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24期24-25,共2页
目的:研究注射用血栓通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大埔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1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 目的:研究注射用血栓通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大埔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1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注射用血栓通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血栓通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注射用血栓通 针灸
下载PDF
调节透析液钾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紊乱和心血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丰海 刘成 +1 位作者 张亦林 邓润杰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884-886,共3页
目的探讨调节透析液钾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紊乱和心血管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埔县人民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5例共707次透析,其中69例次行高钾透析液透析治疗作为观察组,选择每例患者行高钾透析治疗前5次透析共75例次为... 目的探讨调节透析液钾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紊乱和心血管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埔县人民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5例共707次透析,其中69例次行高钾透析液透析治疗作为观察组,选择每例患者行高钾透析治疗前5次透析共75例次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含钾浓度为3.0-4.0 mmol/L、2.0-2.5 mmol/L的透析液进行透析治疗。测定透析前后两组患者K+、Na+、CL-的浓度,并记录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透析后,对照组K+浓度明显降低,为(3.03±0.05)mmol/L,且显著低于观察组的(3.74±0.0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a+、CL-浓度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7.25%和15.9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0%和46.67%(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心率正常和动脉硬化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慌、胸闷及气促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是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若采用3.0~4.0 mmol/L钾浓度的透析液进行透析可有效纠正电解质紊乱和维持心血管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析液 钾浓度 电解质紊乱 心血管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