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小斑病菌对不同细胞质玉米致病力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邓福友 黄梧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1-16,共6页
玉米小斑病菌(Helmidthosporitim maydis)在 T 和 C 细胞质术育系上连续继代侵染15代后,对 T 和 C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相应正常细胞质保持系的致病力均明显提高。其中尤以在 T 和 C 细胞质玉米上提高更快.因而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品种,特... 玉米小斑病菌(Helmidthosporitim maydis)在 T 和 C 细胞质术育系上连续继代侵染15代后,对 T 和 C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相应正常细胞质保持系的致病力均明显提高。其中尤以在 T 和 C 细胞质玉米上提高更快.因而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品种,特别是种植含有单一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玉米将会对小斑菌的生长与侵柒形成一种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加速导致小斑病流行的可能, 因为雄性不育细胞质玉米对小斑菌的侵染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 小斑菌
下载PDF
旋转DSA重建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邓福友 唐承富 欧阳大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33期84-84,86,F0003,共3页
目的评价旋转DSA重建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分析57例椎体骨转移、压缩性骨折等病人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旋转后重建图像判断穿刺针尖的确切位置。结果所作病例手术都获得成功,并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在PVP术57... 目的评价旋转DSA重建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分析57例椎体骨转移、压缩性骨折等病人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旋转后重建图像判断穿刺针尖的确切位置。结果所作病例手术都获得成功,并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在PVP术57例72个椎体中,60个椎体无椎体外渗漏,8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4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发现填充欠佳需追加水泥量。经重建后及术后CT确诊均无椎管外漏。结论InnovaCT功能对PVP术后并发症的正确判断提供最直观的价值,可准确了解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并发症 数字减影 图像处理
下载PDF
关于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讨论 被引量:2
3
作者 邓福友 黄梧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9-102,共4页
本文论述了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当前根据小斑菌对玉米细胞质的专化性鉴定生理小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生理小种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在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邓福友 董金皋 李利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2-15,共4页
玉米大斑病菌在活体外产生的致病毒素(Ht-毒素)不仅能抑制玉米幼苗根和芽的生长,而且对玉米离体根冠细胞也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试验发现,玉米大斑菌菌株的致病力与其培养滤液对玉米幼苗根生长的抑制率呈正相关(r=0.84),... 玉米大斑病菌在活体外产生的致病毒素(Ht-毒素)不仅能抑制玉米幼苗根和芽的生长,而且对玉米离体根冠细胞也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试验发现,玉米大斑菌菌株的致病力与其培养滤液对玉米幼苗根生长的抑制率呈正相关(r=0.84),玉米品种的感病性也与毒素处理后根冠细胞的死亡率呈正相关(r=0.82)。结论指出,用玉米大班菌Hi-毒素鉴定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HT 毒素 抗病性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出血动脉造影及栓塞术
5
作者 邓福友 肖亦明 王松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18期224-224,238,共2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出血动脉造影及栓塞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剖宫产术后出血患者行选择性腹腔或髂内动脉造影,并对10例患者显示阳性征象进行栓塞术。结果20例患者中均见动脉不同程度损伤,阳性率85%。7例患者见明显活动性出血,通过...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出血动脉造影及栓塞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剖宫产术后出血患者行选择性腹腔或髂内动脉造影,并对10例患者显示阳性征象进行栓塞术。结果20例患者中均见动脉不同程度损伤,阳性率85%。7例患者见明显活动性出血,通过破裂口与周围血肿相通,同时选择不同投照角度对不同出血点更加准确显示。结论剖宫术后继发性出血患者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能对出血部位准确定位及栓塞,并对其他损伤血管提示血流运动走向及治疗作定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术 出血性 动脉造影 栓塞术
下载PDF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6
作者 刘国胜 董金皋 +3 位作者 邓福友 郭爱国 张凤国 臧漫辉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5-310,共6页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毒性频率 命名法
下载PDF
通过组织培养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的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郭丽娟 姚庆筱 +4 位作者 胡启德 张浩 邓福友 郑华全 黄梧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59-265,共7页
选用中抗赤霉病的春小麦品种和品系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以小麦赤霉病29号菌株产生的致病培养滤液为选择剂,结合物理诱变处理,进行抗病鉴定,用赤霉病菌分生孢子直接接种在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筛选抗病突变体。在83块愈伤中有53块抗病。在1... 选用中抗赤霉病的春小麦品种和品系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以小麦赤霉病29号菌株产生的致病培养滤液为选择剂,结合物理诱变处理,进行抗病鉴定,用赤霉病菌分生孢子直接接种在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筛选抗病突变体。在83块愈伤中有53块抗病。在11株的再生植株中有9株均比未经培养滤液处理的对照提高了抗病性,从中选出4株抗病性接近或超过“苏麦3号”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突变体 组织培养 小麦 赤霉病
下载PDF
几种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毒素的初步研究(Ⅰ) 被引量:16
8
作者 康绍兰 刘国胜 +3 位作者 董金泉 邓福友 张浩 黄梧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试验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小麦根腐病、赤霉病病菌毒素的基本特性,病原菌培养滤液的致病作用,制备方法,影响毒素作用的因素,稳定性以及评定毒素测定的生物测定方法,为保证毒素作用的隐定性,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的规范... 试验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小麦根腐病、赤霉病病菌毒素的基本特性,病原菌培养滤液的致病作用,制备方法,影响毒素作用的因素,稳定性以及评定毒素测定的生物测定方法,为保证毒素作用的隐定性,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的毒素制备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病原真菌 致病性 毒素
下载PDF
平板DSA低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纯生 洪国斌 +3 位作者 郑晓琳 谭志斌 邓福友 黄桦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56-758,共3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平板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70例似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采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采集模式,其余扫描参数完全相同,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 目的:探讨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平板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70例似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采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采集模式,其余扫描参数完全相同,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剂量(CD)值分别是(210.26±58.58)和(388.74±141.30)mGy,剂量面积乘积(DAP)分别为(1929.82±585.29)和(2950.57±1058.12)cGy.cm2,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0.65±0.64)分和(20.83±0.57)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技术可应用于冠状动脉平板DSA,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造影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下载PDF
离体筛选小麦抗赤霉病和根腐病突变体——Ⅰ.小麦兼抗赤霉病和根腐病愈伤组织的筛选及其抗病性的鉴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丽娟 姚庆筱 +5 位作者 胡启德 张浩 康绍兰 邓福友 董金皋 黄梧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4-7,共4页
本文选用冬小麦和春小麦品种及其杂种后代的幼穗进行离体培养,以赤霉病菌及根腐病菌的培养滤液为选择剂,按不同的筛选方法筛选兼抗赤霉病和根腐病的突变体,用赤霉病菌和根腐病菌分生孢子直接接种在经筛选的愈伤组织上,进行抗病性鉴定。... 本文选用冬小麦和春小麦品种及其杂种后代的幼穗进行离体培养,以赤霉病菌及根腐病菌的培养滤液为选择剂,按不同的筛选方法筛选兼抗赤霉病和根腐病的突变体,用赤霉病菌和根腐病菌分生孢子直接接种在经筛选的愈伤组织上,进行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筛选方法对筛选兼抗赤霉病和根腐病的愈伤组织的效果有明显差异,二步筛选法比混合筛选法效果好。供鉴定的120块愈伤组织中,有41块愈伤组织具有兼抗赤霉病菌和根腐菌侵染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筛选 小麦 赤霉病 根腐体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液体培养产毒条件研究初报 被引量:16
11
作者 石晓燕 邓福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4-38,共5页
禾谷镰刀菌在PS液体培养基中可以产生对小麦具有毒性作用的毒素。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有明显的差异,经测试的11个菌株中以29号菌株产毒能力最强。禾谷镰刀菌产毒的最适温度为20℃,初始pH值为5~6,光照可抑制毒素的产生,一般培养21~28天... 禾谷镰刀菌在PS液体培养基中可以产生对小麦具有毒性作用的毒素。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有明显的差异,经测试的11个菌株中以29号菌株产毒能力最强。禾谷镰刀菌产毒的最适温度为20℃,初始pH值为5~6,光照可抑制毒素的产生,一般培养21~28天达到产毒高峰。试验还表明,培养滤液pH值的变化与毒性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毒素 小麦 赤霉病
下载PDF
10%绿康宁胶悬剂防治梨黑星病研究初报
12
作者 马彦平 闫丙茂 +5 位作者 韩逢恩 邓福友 张凤国 庞民好 刘顺 赤国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183-186,共4页
10%绿康宁胶悬剂防治黑星病的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绿康宁不但对梁黑星病菌分生饱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效也明显高于或相当于波尔多液的防治效果,而且不易产生药害,是波尔多液的理想换代产品.
关键词 绿康宁 梨黑星病 波乐多液
下载PDF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桂霞 孙旭丹 +3 位作者 李姜榕 毕成杰 邓福友 邢凤友 《血栓与止血学》 1997年第4期160-161,共2页
纤溶系统有防止人体血栓形成、维持血循畅通的重要功能。血浆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在心衰纠正后容易并发血... 纤溶系统有防止人体血栓形成、维持血循畅通的重要功能。血浆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在心衰纠正后容易并发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肢体动脉栓塞和肠系膜动脉栓塞等。本文用Latex聚法即D-D胶乳法对58例CHF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D二聚体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意义 心衰 患者血浆 瓣膜病变 阳性率 窦性心律 佳木斯市 心功能
下载PDF
糖尿病病人的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检查及治疗
14
作者 邓福友 欧阳大军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6年第12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人介入检查下肢动脉栓塞情况及治疗。方法:总结20例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血造影治疗方法,其中髂总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溶注13例下肢动脉血栓塞,单侧胫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4例,5例合并冠状动脉闭塞或狭窄。结果:13...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人介入检查下肢动脉栓塞情况及治疗。方法:总结20例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血造影治疗方法,其中髂总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溶注13例下肢动脉血栓塞,单侧胫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4例,5例合并冠状动脉闭塞或狭窄。结果:13例放置留管滴注尿激酶、肝素,1~4天后9例溶栓成功,4例有明显改善。胫动脉支架成形术4例,5例合并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闭塞,PTCA3例获得成功,1例未能开通,男1例因弥漫性病变改作其他治疗。通过有效治疗,改善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供血,了解栓塞部位,为需要截肢病人提供准确部位。结论:有糖尿病史病人应注意血糖血脂外,也常合并心脑血管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早期超声,介入检查及治疗能及早防止栓塞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微循环,防止坏疽、缺血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动脉栓塞 介入性治疗 血管病变
原文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温度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金皋 邓福友 +1 位作者 王春芬 刘国胜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5-309,共5页
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和2号2个小种的4个代表菌株的温度效应研究表明,2个小种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以及致病毒素产生量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温度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号小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 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和2号2个小种的4个代表菌株的温度效应研究表明,2个小种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以及致病毒素产生量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温度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号小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25、20、20~25℃;而2号小种对温度的要求较1号小种严格,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0、20、25、15℃。此外还发现在适宜的产孢温度时,2号小种的产孢量极显著地高于1号小种。结论指出,长期以来温度可能是限制2号小种扩展、蔓延的主导因素之一,温度一旦适宜,大斑病菌2号小种会成为优势小种,并迅速导致Ht_1基因玉米的抗性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生理小种 温度效应
原文传递
1例颈部金属异物介入检查的提示
16
作者 邓福友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2年第3期98-98,共1页
关键词 颈部异物 金属异物 介入检查 右股动脉穿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