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
1
作者 李贵 童方平 +7 位作者 吴敏 童琪 刘振华 彭祖武 刘森 邓芫礼 谢沛源 陈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5期35-42,共8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桑植县石漠化地区6种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并进行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选取的修复模式包括针叶林(10C)、7针3阔混交林(7C3B)、5针5阔混交林(5C5B)、3针7阔混交林(3C7B)、阔叶林(10B)以及荒山荒地对照(CK... 本研究旨在评估桑植县石漠化地区6种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并进行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选取的修复模式包括针叶林(10C)、7针3阔混交林(7C3B)、5针5阔混交林(5C5B)、3针7阔混交林(3C7B)、阔叶林(10B)以及荒山荒地对照(CK)。分析各修复模式土壤理化特性及差异,并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石漠化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土壤理化特性差异明显,5种造林修复模式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容重、速效P、速效K及有机质含量与对照模式(荒山荒地)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理化指标在部分模式与对照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容重与其他理化指标均呈负相关,土壤全N、全P、全K、碱解N、有机质及其他3个物理指标间均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权重系数均超过0.8的指标有全N、全K、速效K、有机质、总孔隙度、容重、含水率、毛管孔隙度,表明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研究区土壤理化特性的主要表征指标。土壤质量综合评分结果表明,6个植被修复模式得分排序为:5针5阔>3针7阔>针叶林>7针3阔>阔叶林>CK(荒山荒地)。研究表明,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石漠化区土壤质量,通过近30 a的植物修复,石漠化土壤养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除碱解N、全P含量尚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他养分指标均恢复到中上及以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植县 石漠化 修复模式 土壤理化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对南酸枣苗期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吴敏 陈瑞 +5 位作者 童方平 杨文海 童琪 刘森 邓芫礼 李贵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36-41,共6页
本研究以当年生南酸枣实生苗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0.2、8.0、16.0、32.0 mg·kg^(-1)等4个土壤磷素水平,分析不同供磷水平下南酸枣苗期生长、磷积累量、总磷利用效率及光合参数的变化规律,探索南酸枣幼苗生长的最适宜磷水平... 本研究以当年生南酸枣实生苗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0.2、8.0、16.0、32.0 mg·kg^(-1)等4个土壤磷素水平,分析不同供磷水平下南酸枣苗期生长、磷积累量、总磷利用效率及光合参数的变化规律,探索南酸枣幼苗生长的最适宜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当磷供应水平为16.0 mg·kg^(-1)时,南酸枣幼苗的地径、根系干物质量、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及总干物质量分别为12.00 mm、17.63 g、20.79 g、38.42 g,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供磷水平;地上部分磷积累量、根系磷积累量及单株总磷积累量在磷供应水平为16.0 mg·kg^(-1)时最大,分别为15.56、19.27、34.03 mg,显著高于0.2、8.0 mg·kg^(-1)这2个供磷水平。在磷供应水平为16.0 mg·kg^(-1)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为9.48μmol·m^(-2)·s^(-1)、0.10 mol·m^(-2)·s^(-1)、3.11 mmol·m^(-2)·s^(-1),显著高于其他3个供磷水平。随着磷供应水平的提高,总磷利用效率显著降低,4个不同磷供应水平之间差异显著。磷供应水平为16.0 mg·kg^(-1)的处理显著促进了南酸枣幼苗的生长及磷的积累,为南酸枣苗期适宜的磷供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 磷水平 生长 光合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