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大暴雨天气三种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1
作者 邓虹霞 段和平 +1 位作者 陈兴旺 夏雪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3期1-4,9,共5页
为了做好江西大暴雨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基于MICAPS天气图、江西自动站和雷达拼图等数据,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与方法,对江西2022年4次大暴雨天气中的三种雷达回波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大暴雨回波形态有短带回波、冷锋回... 为了做好江西大暴雨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基于MICAPS天气图、江西自动站和雷达拼图等数据,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与方法,对江西2022年4次大暴雨天气中的三种雷达回波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大暴雨回波形态有短带回波、冷锋回波带和低涡回波团三种;短带回波当单体移动方向与回波带走向近似一致时,降水最强;冷锋回波带在东移过程中呈现顺时针转动,最后演变成东西走向;低涡回波团沿槽前西南急流朝东北方向移动,与切变线雨带合并后,回波团进一步发展壮大。研究结果旨在为江西大暴雨及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短临预报提供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天气系统 回波特征
下载PDF
2017年江西汛期设区市城区暴雨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邓虹霞 智海 +2 位作者 马中元 张瑛 何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使用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和自动站雨量、雷电监测、强天气监测等数据,以及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对2017年3—7月江西汛期11个设区市26次城区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江西汛期共出现52日暴雨过程,其中江西11个设... 使用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和自动站雨量、雷电监测、强天气监测等数据,以及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对2017年3—7月江西汛期11个设区市26次城区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江西汛期共出现52日暴雨过程,其中江西11个设区市所在地城区出现26次暴雨。在这26次城区暴雨个例中,有23次伴随出现短时强降水,有3次降水比较均匀。暴雨维持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的有15 h,最短只有3 h,平均是10 h。有5次出现大风天气,21次没有大风出现。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有3种:块状(强单体、超级单体)、带状(飑线、回波带)、絮状(絮带、絮团)。这3种回波形态特征,出现率最高的是絮状回波,即比较宽、嵌有中等强度的对流单体絮带状回波带,强度40~55 dBz,出现16次,概率62%;其次是窄而长、紧密排列由强单体组成的飑线回波带,强度50~60 dBz,出现8次,概率30%;块状(强单体、超级单体)回波强度最强,中心强度达到60~70 dBz,出现2次,概率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汛期 城区暴雨 降水特点 回波特征
下载PDF
信江流域洪峰期水位预测方法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欢 单九生 邓虹霞 《暴雨灾害》 2007年第4期352-354,共3页
采用2003~2006年5~9月水位及同期日雨量资料,以信江流域为例,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洪峰期内梅港的水位与前期各气象站日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洪峰水位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有一定的预测准确率;各站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在2... 采用2003~2006年5~9月水位及同期日雨量资料,以信江流域为例,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洪峰期内梅港的水位与前期各气象站日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洪峰水位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有一定的预测准确率;各站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在24 h之内就能影响到下游的梅港水文站水位;距离梅港水文站最近的气象站前2 d的24 h降水产生的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对梅港洪峰期水位也有显著影响;此外,当梅港水位位于21 m之上时拟合绝对误差明显增大,当水位峰值小于23 m时,其拟合值偏大,当水位峰值大于23 m时,其拟合值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峰期水位 预测模型 逐步同归
下载PDF
热障涂层-基体体系界面高温疲劳和断裂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施惠基 张洋洋 邓虹霞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5-544,共10页
热障涂层(TBCs)作为发动机叶片的热防护涂层,能够显著提高叶片在高温环境下的使用寿命。本文围绕TBCs-镍基高温合金基体体系的界面性能,展开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得到了等温热处理前后陶瓷层的弹性模量、硬度及陶瓷层-粘... 热障涂层(TBCs)作为发动机叶片的热防护涂层,能够显著提高叶片在高温环境下的使用寿命。本文围绕TBCs-镍基高温合金基体体系的界面性能,展开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得到了等温热处理前后陶瓷层的弹性模量、硬度及陶瓷层-粘结层界面的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等温热处理时间的增加,弹性模量及硬度先增加后降低;氧化层随等温热处理时间和温度的增加逐渐增厚。利用本文提出的多相位角界面断裂韧性试验方法,建立了以应力强度因子为表征参数的TBCs界面失效准则。在假定界面间为粘性接触的条件下,预测了界面承载能力随陶瓷层弹性模量和氧化层厚度的变化趋势。通过热循环实验研究了TBCs-基体体系的热疲劳性能及失效机理。随着热循环高温保温时间的增加,热疲劳寿命先升高后降低,失效模式由界面失效转化为界面失效与陶瓷层失效并存;体系的失效由陶瓷层及氧化层的应变能密度、陶瓷层、氧化层及界面的断裂韧性,以及它们和界面微结构缺陷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镍基高温合金 界面失效机理 热疲劳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