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草鱼幼鱼生长、肌肉成分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谭娟 邓雨飞 +2 位作者 曹宇舰 姚益洲 马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109-113,共5页
将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茯苓(Poriacocos)和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细粉等量混匀后,分别按质量分数1%、2%和3%添加到基础饲料中,连续投喂草鱼(10.83±0.57g)90d,每30d取样,分别... 将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茯苓(Poriacocos)和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细粉等量混匀后,分别按质量分数1%、2%和3%添加到基础饲料中,连续投喂草鱼(10.83±0.57g)90d,每30d取样,分别测量增重率、肌肉常规成分、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研究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在不同时间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均能显著提高草鱼的尾均重和0-60d的增重率;各处理在养殖60、90d时能显著降低草鱼体内粗脂肪含量;试验组鱼肝中溶菌酶活性在养殖60d后达到最高,脑中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含量在养殖90d后最大,各组织SOD活性在养殖30d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指标值均为3%组最高;各试验组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鱼腥草等4种中草药均能提高草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自身免疫力,添加3%浓度和投喂30-60d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添加剂 草鱼 生长性能 肌肉成分 免疫
下载PDF
鱼腥草单方制剂对草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谭娟 邓雨飞 +4 位作者 曹宇舰 贺三喜 陈志超 易凡 马业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2期26-31,共6页
为了提高草鱼幼鱼的抵抗力和存活率,研究不同剂量的鱼腥草单方制剂在不同时间对草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鱼腥草作为饲料添加剂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将鱼腥草细粉分别按质量分数1%、2%、3%的比例添加到基础饲料中,... 为了提高草鱼幼鱼的抵抗力和存活率,研究不同剂量的鱼腥草单方制剂在不同时间对草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鱼腥草作为饲料添加剂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将鱼腥草细粉分别按质量分数1%、2%、3%的比例添加到基础饲料中,连续投喂草鱼幼鱼(10.83±0.57)g 90天,每30天取样,分别测量生长指标、肌肉成分以及溶菌酶和SOD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试验组显著提高了草鱼的尾均重和增重率,并在30、60、90天都显著高于1%和3%试验组(P〈0.05)。各试验组均能提高草鱼溶菌酶活性和NO的含量,但只有2%试验组投喂60天时能显著提高草鱼机体内溶菌酶活性和NO含量(P〈0.05),但对不同脏器亦存在作用时间的差别。各试验组的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作用时间延长逐渐被诱导升高。各试验组GOT和GPT的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且GPT活性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其对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综合研究认为:鱼腥草单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适宜投喂周期为30~60天,适宜添加剂量是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草鱼 生长性能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抗稻瘟病位点LABR_64的起源及其分布和序列多样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邓雨飞 刘明浩 +3 位作者 王丹 左示敏 康厚祥 王国梁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7,共8页
【目的】研究抗病基因在水稻种群中的分布特征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方法】以水稻第9染色体上与Pi3/Pi5/Pii/Pi15等位的抗病位点LABR_64为研究对象,结合稻瘟病抗性鉴定,对该位点中包含的两个抗病基因LABR_64-1和LABR_64-2在水稻群体... 【目的】研究抗病基因在水稻种群中的分布特征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方法】以水稻第9染色体上与Pi3/Pi5/Pii/Pi15等位的抗病位点LABR_64为研究对象,结合稻瘟病抗性鉴定,对该位点中包含的两个抗病基因LABR_64-1和LABR_64-2在水稻群体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单子叶植物中对应的直系同源序列进行了共线性分析。【结果】LABR_64位点在水稻中存在的频率约为16%,所有存在该位点的粳稻均表现高抗病性,缺失该位点的粳稻品种均表现出高感病性,而籼稻品种中LABR_64位点存在频率低于5%,虽然其存在情况下均表现出抗病性,但大部分缺失该位点品种也表现出抗性;存在LABR_64位点的品种中,LABR_64-2基因编码序列高度保守;LABR_64起源于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完全分离后及单子叶植物分化早期,其在不同的单子叶植物的分化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共线性。【结论】粳稻抗稻瘟病表型与LABR_64-1和LABR_64-2存在与否紧密关联,而籼稻的相关性不大,表明籼稻中其他抗性基因在稻瘟病抗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鉴于LABR_64-2的高度保守性,可根据其编码序列设计分子标记,用于高效筛选抗稻瘟病粳稻品种;LABR_64可能在不同单子叶植物抗病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稻瘟病基因 序列多样性 基因起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