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联合酶消化法制备人瘢痕疙瘩组织单细胞悬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昕 徐祥文 +4 位作者 高雅姗 李海洲 顾舒晨 邝依敏 昝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的联合酶消化法对于瘢痕疙瘩真皮组织的消化效果,并探究最佳消化时间。方法收集瘢痕疙瘩样本8例,去除表皮后用剪刀将真皮组织匀浆。真皮匀浆采用A、B两种方案进行消化。A方案采用传统的联合酶消化法(Ⅰ型胶原酶+Ⅱ型胶原酶... 目的探讨改良的联合酶消化法对于瘢痕疙瘩真皮组织的消化效果,并探究最佳消化时间。方法收集瘢痕疙瘩样本8例,去除表皮后用剪刀将真皮组织匀浆。真皮匀浆采用A、B两种方案进行消化。A方案采用传统的联合酶消化法(Ⅰ型胶原酶+Ⅱ型胶原酶+Ⅳ型胶原酶+透明质酸酶);B方案采用改良联合酶消化法,在A方案的基础上添加了DNaseⅠ。采用显微镜计数单细胞占比和单细胞数,台盼蓝染色和流式细胞检测细胞活性,比较A、B两种消化方案的消化效率,同时探究B方案的最佳消化时间。结果消化2 h和4 h后,B方案相比A方案获得的单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单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应用B方案,消化时间延长至6 h,相比消化4 h得到的单细胞比例和单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细胞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消化时间延长至8 h和10 h,与6 h相比,单细胞比例和单细胞数无明显增加(P>0.05),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传统联合酶消化液中添加DNaseⅠ能够提高消化效率,有效制备疤痕疙瘩组织的单细胞悬液。组织消化6 h能够在保持细胞活性的同时达到较好的消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酶消化法 单细胞悬液制备 流式细胞技术
下载PDF
整形外科选修课程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影响及教学模式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梁馨 邝依敏 +4 位作者 黄昕 李敏雄 骆申英 李青峰 昝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2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目的明确开设整形外科本科课程的必要性,优化教学模式。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九院临床医学院2017-2019级临床医学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是否接受过整形外科选修课和(或)临床课程(大内外临床基础课)将学生分成3组,采用问卷方式... 目的明确开设整形外科本科课程的必要性,优化教学模式。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九院临床医学院2017-2019级临床医学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是否接受过整形外科选修课和(或)临床课程(大内外临床基础课)将学生分成3组,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当前本校整形外科选修课对学生认知程度、兴趣、信息获取渠道、未来择业取向等的影响。结果共发放111份问卷,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8份)。92.31%学生接受课程后提高了对整形外科的兴趣,且普遍对人体美学及美容外科常用技术感兴趣,并希望在理论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临床见习课程。结论开设整形外科本科课程能提高学生对整形外科的认知,有助于日后医学生的专业选择。此外,适当添加学科前沿进展可开拓学生思维、丰富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外科 整形外科培养 整形外科教育 本科医学教育
下载PDF
改良的大鼠鼠尾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祥文 邝依敏 +4 位作者 黄昕 高雅姗 李海洲 顾舒晨 昝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22-26,38,共5页
目的建立增生性瘢痕的有效动物模型。方法于SD大鼠鼠尾形成6 mm矩形创面,根据创面边缘距鼠尾根部的距离分为A组(3 cm)和B组(5 cm)。术后16 d进行牵拉并测量创面牵张力。于牵拉7、14、21、28 d拍照记录两组的瘢痕的大体变化。于牵拉28 d... 目的建立增生性瘢痕的有效动物模型。方法于SD大鼠鼠尾形成6 mm矩形创面,根据创面边缘距鼠尾根部的距离分为A组(3 cm)和B组(5 cm)。术后16 d进行牵拉并测量创面牵张力。于牵拉7、14、21、28 d拍照记录两组的瘢痕的大体变化。于牵拉28 d检测两组瘢痕中张力相关蛋白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和共激活因子相关蛋白(YAP)活化情况。结果A、B两组牵拉即刻的牵张力分别增加了(22.78%±2.452%)和(15.46%±2.193%)(P<0.05)。相比B组,A组瘢痕厚度显著增加(P<0.05),胶原束粗大呈漩涡样排列紊乱,且α-SMA蛋白表达高于B组(P<0.05)。A组FAK和YAP阳性表达率均较B组增高(P<0.05;P<0.001)。结论于鼠尾3 cm处建立创面进行牵拉可以建立更接近于人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张力 大鼠 局部黏着斑激酶 转录共激活因子相关蛋白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苏滢泓 夏文政 +3 位作者 黄昕 徐若清 邝依敏 昝涛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86-890,共5页
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经典药物,在大多数瘢痕疙瘩的联合治疗中均有应用。然而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瘢痕疙瘩有效率低、治疗后存在瘢痕疙瘩复发等,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效果的因... 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经典药物,在大多数瘢痕疙瘩的联合治疗中均有应用。然而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瘢痕疙瘩有效率低、治疗后存在瘢痕疙瘩复发等,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效果的因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基于此,该文综述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和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探讨了提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的方式,旨在为改进糖皮质激素相关诊疗方案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糖皮质激素类 受体 糖皮质激素 耐药
原文传递
hsa-miR-422a靶基因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分析
5
作者 张泽伟 顾舒晨 +6 位作者 黄昕 赵奕暄 刘云菡 邝依敏 骆申英 李广帅 昝涛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检测hsa-miR-422a在增生性瘢痕的表达,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靶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方法2020年6—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集3份增生性瘢痕组织和3份上睑单睑患者皮肤组织(男3例,女3例,年龄20~42... 目的检测hsa-miR-422a在增生性瘢痕的表达,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靶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方法2020年6—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集3份增生性瘢痕组织和3份上睑单睑患者皮肤组织(男3例,女3例,年龄20~42岁,平均28.3岁),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检测hsa-miR-422a表达;用starBase和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hsa-miR-422a靶向基因及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构建ceRNA网络。对hsa-miR-422a靶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关键基因,并预测其生物学功能。用实时定量PCR检测验证关键靶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组织的表达。结果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成纤维细胞中,hsa-miR-422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皮肤(P<0.05)。starBase和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到hsa-miR-422a靶向的133个基因和1033个lncRNA,由此构建以hsa-miR-422a为中心的ceRNA网络。靶基因PPI网络分析筛选出MAPK1、GRB2和IGF1R等10个关键基因,其功能主要与蛋白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动、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通路、肌细胞增殖等相关,且主要富集于FoxO、mTOR、Toll样受体、Ras、MAPK、PI3K-Akt、干细胞调控等通路。关键靶基因MAPK1、GRB2和IGF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hsa-miR-422a在增生性瘢痕表达较低,可能与MAPK1等关键靶基因构成ceRNA网络,在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肥大性 基因 hsa-miR-422a 生物信息学 竞争性内源RNA 富集分析
原文传递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特异性激活剂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大鼠穿支皮瓣血供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邝依敏 黄昕 +5 位作者 蒙旭昌 顾舒晨 张泽伟 刘云菡 骆申英 昝涛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4-446,共13页
目的分析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TRPV4)激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及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作用,并探讨TRPV4激活对大鼠穿支皮瓣血流灌注和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6代HUVEC进行实验,分为0.5μmol/... 目的分析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TRPV4)激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及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作用,并探讨TRPV4激活对大鼠穿支皮瓣血流灌注和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6代HUVEC进行实验,分为0.5μmol/L 4α-佛波醇12,13-二癸酸酯(4αPDD)组、1.0μmol/L 4αPDD组、3.0μmol/L 4αPDD组、10.0μmol/L 4αPDD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采用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的4αPDD及PBS培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培养6、12 h细胞增殖活性。另取细胞分为PBS组、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同前处理并检测培养6、12、24、48 h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12、24、48 h剩余划痕面积,并计算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培养24、48 h细胞迁移数量;采用成管实验检测培养4、8 h管状结构数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Slug、Snail蛋白表达。体外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取36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皮瓣延迟组、4αPDD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均建立背部髂腰动脉穿支皮瓣模型。皮瓣延迟组大鼠仅于皮瓣移植术前1周行皮瓣延迟。4αPDD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不行皮瓣延迟,在术前10 min及术后24、48 h,分别经腹腔注射4αPDD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0(即刻)、1、4、7 d,行大体观察并计算术后7 d的皮瓣成活率;于术后1、4、7 d,采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检测皮瓣血流灌注;术后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皮瓣闭塞血管区域微血管密度。体内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12。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培养6、12 h,PBS组、0.5μmol/L 4αPDD组、1.0μmol/L 4αPDD组、3.0μmol/L 4αPDD组、10.0μmol/L 4αPDD组细胞增殖活性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12、24、48 h,PBS组、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增殖活性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后12 h,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与PBS组相近(P>0.05);划痕后24、48 h,与PBS组比较,3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83、2.79,P<0.05),1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培养24 h,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迁移数量均与PBS组相近(P>0.05);培养48 h,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迁移数量均明显多于PBS组(t值分别为6.20、9.59,P<0.01)。培养4 h,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管状结构数量均明显多于PBS组(t值分别为4.68、4.95,P<0.05或P<0.01);培养8 h,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管状结构数量均与PBS组相近(P>0.05)。培养24 h,与PBS组比较,3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5.13,P<0.01),1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3μmol/L 4αPDD组细胞神经钙黏素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4.93,P<0.01),1μmol/L 4αPDD组细胞神经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1μmol/L 4αPDD组和3μmol/L 4αPDD组细胞Slug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85、6.52,P<0.05或P<0.01);3μmol/L 4αPDD组细胞Snail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4.08,P<0.05),1μmol/L 4αPDD组细胞Snail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1μmol/L 4αPDD组和3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Slug、Snail的蛋白表达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d,3组大鼠皮瓣一般情况均良好;术后1 d,3组大鼠皮瓣远端均出现青紫肿胀;术后4 d,3组大鼠皮瓣肿胀消退、远端变成暗褐色、发生坏死,其中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坏死面积比4αPDD组和皮瓣延迟组大;术后7 d,3组大鼠皮瓣坏死面积基本稳定,其中皮瓣延迟组大鼠皮瓣远端坏死面积最小。术后7 d,4αPDD组[(80±13)%]和皮瓣延迟组[(87±9)%]大鼠的皮瓣成活率相近(P>0.05)且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70±11)%,t值分别为2.24、3.65,P<0.05或P<0.01]。术后1 d,3组大鼠皮瓣整体血流信号基本一致,闭塞血管区域的血流信号均相对较强,远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灌注不足。术后4 d,3组大鼠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分界渐清晰,闭塞血管区域的血流信号增强,其中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远端低灌注区范围大于皮瓣延迟组和4αPDD组。术后7 d,3组大鼠皮瓣整体的血流信号基本稳定,其中皮瓣延迟组和4αPDD组大鼠皮瓣闭塞血管区域及整体血流信号强度均明显大于生理盐水组。术后7 d,4αPDD组和皮瓣延迟组大鼠皮瓣闭塞血管区域中的微血管密度相近(P>0.05)且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t值分别为4.11、5.38,P<0.01)。结论TRPV4激活后可能通过EndMT机制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管,从而增加穿支皮瓣的血流灌注、闭塞血管区域微血管密度,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V阳离子通道 内皮细胞 穿支皮瓣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内皮-间质转化
原文传递
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刘云菡 黄昕 +7 位作者 李海洲 高雅姗 顾舒晨 邝依敏 骆申英 张泽伟 顾斌 昝涛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3-320,共8页
目的总结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 目的总结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11~58岁,均采用扩张的IMAP皮瓣整复。Ⅰ期根据瘢痕部位和范围在前胸置入1个或2个合适额定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中注意保护IMAP、锁骨上动脉胸支和胸外侧动脉,术后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扩张。Ⅱ期行皮瓣转移术,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明确优势IMAP。切除面颈部瘢痕,形成面积为9 cm×7 cm~28 cm×12 cm的创面,术中注意保留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穿支。以优势IMAP为蒂,根据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和位置设计皮瓣:对于中小面积的创面,采用IMAP单蒂皮瓣转移修复;对于缺损面积较大者,利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评价前胸各血管的供血范围,当IMAP不足以供养整块皮瓣时,利用锁骨上动脉胸支或胸外侧动脉进行血管增压,设计双蒂皮瓣。根据供受区间的距离,选择带蒂或游离转移皮瓣。转移皮瓣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供。将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统计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个数、额定容量、注射生理盐水量和扩张周期,优势IMAP位置,采用皮瓣总个数和不同血管蒂类型皮瓣个数、皮瓣面积,Ⅱ期术后皮瓣存活情况、供受区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共置入25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00~500 mL,注射生理盐水量855~2055 mL,扩张周期4~16个月。术前在第2肋间(20侧)或第3肋间(5侧)探及优势IMAP。共切取25个扩张皮瓣,其中2个IMAP带蒂皮瓣、11个IMAP游离皮瓣、4个锁骨上动脉胸支带蒂+IMAP游离皮瓣、8个IMAP+胸外侧动脉游离皮瓣,皮瓣面积10 cm×8 cm~30 cm×14 cm。Ⅱ期术后3例患者出现皮瓣尖端坏死,经常规换药后愈合;1例患者IMAP和面动脉吻合处出现血管蒂局部扭转、血栓栓塞,手术探查取出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血供恢复正常。14例患者在Ⅱ期术后1~6个月进行了皮瓣修薄手术。随访4个月~9年,所有患者皮瓣外观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供区可见线性瘢痕形成;1例女性患者出现明显乳头移位,双侧乳房不对称。结论扩张IMAP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颈部皮肤组织匹配,且切取后对胸部供区的损伤小,联合血管增压可灵活设计双蒂皮瓣,进一步改善血供,扩大皮瓣切取面积,是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面部 瘢痕 穿支皮瓣 胸廓内动脉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血管增压
原文传递
扩展现实技术在显微外科及其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敏雄 黄昕 +4 位作者 邝依敏 梁馨 顾舒晨 李青峰 昝涛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504-507,I0016,共5页
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技术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及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的统称,已被广泛用于医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等领域。笔者从当前显微外科教学面临的难点出发,介绍XR... 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技术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及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的统称,已被广泛用于医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等领域。笔者从当前显微外科教学面临的难点出发,介绍XR技术背景及代表性设备;总结XR技术应用于显微外科多个阶段(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及术后监测)的进展情况,并探讨显微外科教学培训中借助XR技术模拟解剖结构、手术操作演示和远程医学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分析X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现实 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 混合现实 显微外科 教学培训
原文传递
下肢明显型脊髓性肌萎缩症2A型伴双足皮肤反复破溃1例
9
作者 张泽伟 顾舒晨 +6 位作者 黄昕 赵奕暄 刘云菡 邝依敏 骆申英 李广帅 昝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12期1397-1400,共4页
下肢明显型脊髓性肌萎缩症2A型(SMALED2A)是一种主要累及下肢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主要临床特征为幼年起病的下肢肌肉无力和萎缩。BICD2基因突变是该病的主要病因。该文报道了1例伴有双足皮肤反复破溃的SMALED2A患者,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该... 下肢明显型脊髓性肌萎缩症2A型(SMALED2A)是一种主要累及下肢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主要临床特征为幼年起病的下肢肌肉无力和萎缩。BICD2基因突变是该病的主要病因。该文报道了1例伴有双足皮肤反复破溃的SMALED2A患者,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该患者BICD2基因的5’非翻译区存在chr9∶95527083_A>AGCC插入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下肢明显型脊髓性肌萎缩症2A型 基因突变 创面愈合 BICD2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