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脱敏疗法联合药物干预在磁共振幽闭恐惧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邝晓 王秀英 +1 位作者 李智 赵建农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819-2821,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脱敏疗法与抗焦虑药物联合运用干预幽闭恐惧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收集该院2013年1~6月幽闭恐惧症64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85例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通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恐... 目的探讨系统脱敏疗法与抗焦虑药物联合运用干预幽闭恐惧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收集该院2013年1~6月幽闭恐惧症64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85例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通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恐惧的程度采取系统脱敏疗法联合药物运用的干预措施,从检查场景图片展示,请完成检查者现身说法,逐步添加情景刺激,和亲自感官体验刺激,重度患者给予以上措施联合药物干预。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4.1%,80例患者顺利完成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取得了良好的图像效果,5例出现严重恐惧症状而放弃MRI检查;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7%,明显低于干预组(P〈0.05)。结论系统脱敏疗法联合药物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MRI检查中幽闭恐惧症的不适症状,使患者顺利完成磁共振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脱敏 综合护理干预 幽闭恐惧症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邝晓 李智 +2 位作者 赵建农 罗银灯 方正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行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正确呼吸护理干预、准确的静脉穿刺;对因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含服倍他乐克25至50mg使...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行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正确呼吸护理干预、准确的静脉穿刺;对因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含服倍他乐克25至50mg使心率降至≤75次/分钟,对呼吸节律异常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检查完成后观察30分钟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结果:1例不能配合屏气,图像达不到诊断要求;1例对比剂渗漏,冠状动脉不显影;其余病例都成功完成检查。结论在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护理干预起到关键的作用,正确的呼吸配合、准确的静脉穿刺、适当的心率护理干预和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关系到整个检查能否成功,心率护理干预还可以减少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血管成像 护理
下载PDF
肝脏MRI增强检查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8
3
作者 邝晓 罗银灯 +1 位作者 吴伟 沈霞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9期2217-2218,共2页
目的明确护理干预在肝脏MRI增强检查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06例肝脏MRI增强患者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检查过程中的讲解、呼吸节律及呼吸屏气的示范和训练。结果206例肝脏MRI增强患者中,200例顺利完成检查,4例屏气不完全,但未影响图... 目的明确护理干预在肝脏MRI增强检查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06例肝脏MRI增强患者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检查过程中的讲解、呼吸节律及呼吸屏气的示范和训练。结果206例肝脏MRI增强患者中,200例顺利完成检查,4例屏气不完全,但未影响图像质量,2例因恐惧,经过再次心理疏导及让家属陪同而完成检查。结论做好肝脏MRI检查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呼吸训练,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熟悉检查过程,顺利完成检查,得到预期检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磁共振成像 增强 护理
下载PDF
风险预警管理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邝晓 刘文燕 +1 位作者 周君 王小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35-1838,共4页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管理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6月行急诊主动脉CTA检查的4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抽取我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行急诊主动脉CTA检查的4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管理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6月行急诊主动脉CTA检查的4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抽取我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行急诊主动脉CTA检查的4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检查流程,观察组实施风险预警管理流程。比较两组主动脉CTA检查时间、放射科护理人员安全态度、图像质量优良率及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病人主动脉CTA检查时间为(12.33±1.91)min,观察组病人主动脉CTA检查时间为(11.23±1.6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放射科护理人员安全态度得分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人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8.0%,观察组病人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风险预警管理有利于缩短病人检查时间,改善护理人员安全态度,提高CTA检查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预警 主动脉 CT血管成像 护理
下载PDF
30°体位在COPD患者行MRCP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邝晓 李智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6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抬高胸腹部30°体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比较常规平卧体位组(n=25)与... 目的探讨抬高胸腹部30°体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比较常规平卧体位组(n=25)与30°体位组(n=45) COPD患者行MRCP检查的图像质量、检查成功率、患者完成检查时间及舒适度的差异。结果图像质量:抬高胸腹部30°体位组高于常规体位组(P<0.05)。检查成功率:常规体位检查组有6例患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检查成功率为73%;30°体位组有3例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检查成功率为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MRCP检查时间:常规体位组完成时间为(29.84±3.35) min,30°体位组为(21.12±2.89)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度:30°体位组舒适度高于常规体位组(P<0.05)。结论抬高胸腹部30°体位增加COPD患者肺活量及舒适度,使呼吸配合更容易,从而提高图像质量及检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抬高胸腹部30°体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一种改良型固定装置在CT增强检查中手臂体位安置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邝晓 王小琳 刘文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6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将一种改良固定装置应用于CT增强检查中手臂体位安置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2019年2月CT增强患者25096例作为对照组,方法为体位护士完成生理盐水试注射后叮嘱患者手臂处于伸直状态直到对比剂注射完;2019年3月-1... 目的:探讨将一种改良固定装置应用于CT增强检查中手臂体位安置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2019年2月CT增强患者25096例作为对照组,方法为体位护士完成生理盐水试注射后叮嘱患者手臂处于伸直状态直到对比剂注射完;2019年3月-12月CT增强患者34558例为观察组,采用"一种改良型固定装置"辅助患者伸直患者肘关节,直到检查结束。比较两组患者对手臂伸直的依从性、舒适度、满意度问卷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手臂在注射对比剂时抖动例数和两组患者的渗漏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对于手臂伸直的依从性、舒适度、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伸直手臂抖动例数明显少于观察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渗漏35例,渗漏率为0.14%,观察组渗23例,渗漏率0.0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肘关节新型固定托臂架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且比较轻便,在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减少增强患者对比剂的渗漏,提高检查的成功率,激励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装置 增强CT 手臂体位 效果分析
下载PDF
人体面相评估图在护生行增强CT检查中碘对比剂风险评估中应用探讨
7
作者 邝晓 王秀英 +2 位作者 王小琳 刘文燕 周芳芳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11期1756-1758,共3页
目的探讨人体面相评估图在护生行增强CT检查中碘对比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进入该院放射科实习的10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实习的45名护生作为对照组,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实习... 目的探讨人体面相评估图在护生行增强CT检查中碘对比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进入该院放射科实习的10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实习的45名护生作为对照组,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实习的55名护生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知识点理论授课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人体面相评估图从人体头-颈-躯干-下肢由上到下逐一完成每个知识点及风险点评估。2周CT岗位实习结束,对所有护生的碘对比剂风险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碘对比剂风险评估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收集碘对比剂风险禁忌证的漏评率、学习兴趣、沟通能力、自信心等。结果观察组护生碘对比剂风险理论知识及碘对比剂风险评估实践能力考核优良率分别为81.8%和87.3%,均高于对照组的62.2%和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生行增强CT检查中碘对比剂风险评估中应用人体面相评估图,能调动护生学习枯燥知识点的兴趣,提高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有效掌握碘对比剂风险理论知识点和提高碘对比剂风险评估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面相评估图 护生 教育 护理 CT检查 碘对比剂 风险评估 教学模式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测量 被引量:4
8
作者 罗银灯 赵建农 +6 位作者 曹新山 曾燕 敬永勇 倪卫国 沈霞 邝晓 兰先彬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左心房、肺静脉和食管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40例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前1-3天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左心房、肺静脉和食管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40例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前1-3天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组并测量各肺静脉口直径、左心房至肺静脉第一分支的距离、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范围、食管壁厚度、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左心房与食管间的脂肪垫厚度。结果共显示肺静脉165支,右上肺静脉口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6.3±3.1)mm和(19.0±2.6)mm;右下肺静脉分别为(16.4±3.6)mm和(18.0±3.5)mm;左上肺静脉分别为(14.4±3.0)mm和(18.4±3.6)mm;左下肺静脉分别为(12.6±2.8)mm和(17.0±2.8)mm。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为(56±12)mm,在双上、下肺静脉水平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食管平均宽度分别为(10±5)mm和(14±5)mm。60%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大致与左上、下肺静脉口平行;40%的食管沿左上肺静脉向右下肺静脉斜行走行。左心房后壁和食管前壁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2±0.8)mm和(3.5±1.6)mm。95%的左心房与食管间可见脂肪垫,其平均厚度为(0.8±0.2)mm。结论应用MSCT造影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各肺静脉口直径、分支特征、走行以及有无发育畸形,同时还能评价食管与左心房的关系,为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食管 导管射频消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医技护一体化质控管理模式在放射科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文燕 王小琳 +1 位作者 邝晓 陈金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2期3317-3320,共4页
目的探讨构建医技护一体化质控管理模式在放射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结合放射科的工作特点构建医技护一体化质控管理模式,从预约登记、护理配合、技术操作、影像诊断、报告发放等环节开展一体化质控管理,分别评估和比较实施... 目的探讨构建医技护一体化质控管理模式在放射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结合放射科的工作特点构建医技护一体化质控管理模式,从预约登记、护理配合、技术操作、影像诊断、报告发放等环节开展一体化质控管理,分别评估和比较实施医技护一体化质控管理模式前后的护理质量检查相关指标、患者及医技护合作满意度。结果实施医技护一体化质控管理模式后,放射科护理质量检查的相关指标包括准备完好率(96.50%vs.95.00%)、重复扫描率(98.10%vs.96.80%)、静脉穿刺成功率(98.80%vs.96.90%)、对比剂渗漏率(0.12%vs.0.28%)、报告发放及时率(97.40%vs.96.30%)、患者信息录入正确率(98.25%vs.97.40%)、高压注射管路脱落例次(0 vs.4)、金属异物漏检例次(1 vs.6)、护理部质量控制综合考评成绩[(298.17±1.16分)vs.(291.33±1.63分)]等与实施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同时患者满意度(98.66%vs.93.91%)以及医技护合作满意度(100.00%vs.92.19%)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医技护一体化质控管理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与同行满意度,实现了提升放射科护理质量、改善服务品质和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科 医技护一体化 质控 管理 护理 实践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银灯 赵建农 +5 位作者 郭大静 吴伟 敬永勇 倪卫国 沈霞 邝晓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28-1731,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按照心率不同分为A组(≤65次/min)14例、B组(66~70次/min)12例和C组(71~75次/min)10例3组,前一组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按照心率不同分为A组(≤65次/min)14例、B组(66~70次/min)12例和C组(71~75次/min)10例3组,前一组采用单扇区重建,后两组采用双扇区重建,重建时相预设为75%R-R间期,扫描完成后分别重建45%、55%、65%和85%R-R间期图像。重建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等模式,分别获取冠状动脉的各种重组图像并分析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显示率。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A组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左旋支的显示率均为100%;B组其显示率分别为91.67%、100%、100%和91.67%;C组其显示率分别为80%、100%、90%和7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前降支在75%R-R间期显示最佳,左旋支在55%显示最佳,右冠状动脉在65%R-R间期显示最佳。各重建相位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手段,16层螺旋CT能充分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以及病变特征。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增多,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治疗中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2
11
作者 谌浩 刘曦 +3 位作者 罗小平 邝晓 杨伟 周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 :评估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mass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MHCC)合并门脉癌栓(portal vei... 目的 :评估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mass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MHCC)合并门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81例MHCC合并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TACE+HIFU组(患者接受TACE联合HIFU治疗,41例)和TACE组(患者仅接受TACE治疗,40例)。评估2组患者肿瘤瘤体、PVTT治疗有效率,分析Karnofsky生存质量评分变化、术后不良反应、中位生存时间,以Pearson相关分析TACE术后行HIFU治疗的时间间隔与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评分的关系。结果 :TACE+HIFU组肿瘤瘤体、PVTT治疗有效率(58.5%;48.8%)明显高于TACE组(20.0%;17.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3);TACE+HIFU组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较TACE组(4个月)延长(P=0.028);TACE+HIFU组术后Karnofsky生存质量评分较术前提高,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并且优于TACE组术后评分(P=0.009)。2组患者在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没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TACE术后行HIFU治疗的时间间隔与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评分呈低度负相关(r=-0.381,P=0.014)。结论:TACE+HIFU的联合治疗模式对MHCC合并PVTT患者可提高短期疗效,控制瘤体及PVTT进展,延缓生存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块型肝癌 门脉癌栓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高强度聚焦超声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肝波谱成像检查前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江雪梅 邝晓 吴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4期496-497,共2页
目的通过对患者进行检查前的心理护理、呼吸训练等护理干预,指导其配合技师完成检查,依患者配合度为肝波谱成像检查数据采集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拟行肝脏单体素波谱成像检查患者进行均匀呼吸和屏气训练的护理配合,同时对其进行消... 目的通过对患者进行检查前的心理护理、呼吸训练等护理干预,指导其配合技师完成检查,依患者配合度为肝波谱成像检查数据采集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拟行肝脏单体素波谱成像检查患者进行均匀呼吸和屏气训练的护理配合,同时对其进行消除紧张情绪等的心理疏导;依患者程度分为两组:可长时间屏气(>20s)组,和可均匀呼吸组,并建议技师采用相应的屏气和呼吸触发的采集方式进行波谱成像;采集获得的结果由MR医师对进行评估,以获得谱线的基线平稳且主要代谢物波峰可辨认视为波谱检查成功。结果可均匀呼吸组16例采用呼吸触发采集,检查成功15例,获得满意的谱线,基线平稳、主要代谢物波峰可辨认且无重叠;可长时间屏气组14采用屏气采集,检查成功11例,检查不成功主要是由于患者检查过程中虽能屏气,但屏气水平不能维持一致,导致基线不稳、主要代谢物波峰可无法辨认。结论检查前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配合可对肝波普成像数据采集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恰当的采集方式可明显提高肝波谱成像数据采集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 肝脏 磁共振 波谱成像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脑损伤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媞 邝晓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1期251-252,共2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在脑损伤患者行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到我院行检查的180例中度脑损伤患者分别根据护理配合的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140例),对照组的脑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的脑损伤...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在脑损伤患者行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到我院行检查的180例中度脑损伤患者分别根据护理配合的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140例),对照组的脑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的脑损伤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然后对两组脑损伤患者检查前的心理紧张程度、检查后的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检查的满意度等多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脑损伤患者的紧张情绪在护理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变化(P=0.000),实验组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损伤患者在做磁共振检查时进行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护理方法,对提高检查配合度及成功率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脑损伤 磁共振检查 效果评价
下载PDF
基层医院CT检查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1
14
作者 祝焱 邝晓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34期287-287,共1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强调基层医院CT室设置护理岗位的必要性。方法在CT室设置护理岗位和没设置护理岗位中100例增强患者进行比较,第一对患者的服务态度,第二CT检查的工作流程,第三从护理安全管理。结果在没设置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强调基层医院CT室设置护理岗位的必要性。方法在CT室设置护理岗位和没设置护理岗位中100例增强患者进行比较,第一对患者的服务态度,第二CT检查的工作流程,第三从护理安全管理。结果在没设置护理岗位的CT室检查前准备不完善为15例,重复检查为10例,静脉渗漏为4例,患者满意为50例;在设置护理岗位的CT室检查前准备不完善为12例,重复检查为0例,静脉渗漏为0例,患者满意为98例。结论随着医患关系不断的恶化,放射科在完成对疾病诊断的同时,完善基层放射科的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放射科护理人员的管理,加强放射科护理行为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及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医院管理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院 放射科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