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颌骨骨折咀嚼效能恢复与不同内固定材料固定方式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斌 黄子成 +2 位作者 李建民 杨一鸣 邝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4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究颌骨骨折咀嚼效能恢复与不同内固定材料固定方式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颌骨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9)和参照组(n=49)。参照组以微型钛板及螺钉行坚... 目的:探究颌骨骨折咀嚼效能恢复与不同内固定材料固定方式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颌骨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9)和参照组(n=49)。参照组以微型钛板及螺钉行坚强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以聚左旋乳酸(PLLA)可吸收内固定系统的坚强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咀嚼效能指标(咀嚼效率、咬合力);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Pearson分析术后3个月咀嚼效能指标与骨折愈合时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咀嚼效能指标与疗效的相关性;采用点二列相关分析咀嚼效能指标与内固定材料固定方式的相关性。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咀嚼效率、咬合力水平均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参照组,观察组有效率为93.88%,高于参照组的73.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低于参照组的28.57%(P<0.05)。术后3个月咀嚼效能指标与内固定材料固定方式、疗效均呈正相关,咀嚼效能指标骨折愈合时间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颌骨骨折经PLLA可吸收内固定系统的坚强内固定术治疗后康复效果佳,使用PLLA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后咀嚼效能与预后指标改善明显,在极大程度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因而临床治疗颌骨骨折时可优先考虑PLLA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骨折咀嚼效能 内固定材料 固定方式
下载PDF
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颌骨骨折中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肖斌 黄子成 +2 位作者 李建民 杨一鸣 邝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8期1118-1122,共5页
目的观察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粤北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30.25±2.37... 目的观察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粤北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30.25±2.37)岁,给予微型钛板及螺钉固定;观察组男24岁、女36例,年龄(30.49±2.28)岁,给予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咬合力、咀嚼效率、固定力及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咬合力、咀嚼效率、固定力分别为(160.92±4.18)lbs、(0.75±0.22)、(4.58±0.32)N,均高于对照组(100.28±4.46)lbs、(0.61±0.17)、(3.58±0.29)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颌骨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8±0.27)个月,短于对照组(3.20±0.4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6/60),低于对照组31.67%(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可显著改善颌骨骨折患者咬合关系,固定及复位的稳定性较高,可显著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并避免了金属残留引发的并发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颌骨骨折 咬合力 咀嚼效能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邝融 李江 +3 位作者 潘永生 毛天娇 姜可新 孙铎 《医学综述》 2020年第16期3211-3215,3220,共6页
牙龈卟啉单胞菌(P.g)是一种革兰阴性厌氧菌,也是牙周病的重要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毒力,除了对牙周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外,也可对全身健康造成影响。近年来,细菌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热点,位于消化道开口的口腔菌群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 牙龈卟啉单胞菌(P.g)是一种革兰阴性厌氧菌,也是牙周病的重要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毒力,除了对牙周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外,也可对全身健康造成影响。近年来,细菌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热点,位于消化道开口的口腔菌群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口腔菌群中最主要的牙周炎致病菌为P.g。许多学者针对P.g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P.g与消化系统的多种肿瘤具有潜在的相关性,可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影响肿瘤的治疗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消化系统肿瘤 口腔癌 食管癌 结直肠癌
下载PDF
美学区切牙拔牙创大鼠模型的建立和改良微创拔牙手术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潘永生 邝融 +3 位作者 孙铎 毛天娇 姜可新 李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美学区切牙拔牙创大鼠模型的建立和改良微创拔牙手术的应用效果,为建立美学区切牙拔牙创模型及提高牙槽骨和软组织愈合效果提供依据。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2),分别在手术前的第9、6和3天沿着牙龈组织上... 目的:探讨美学区切牙拔牙创大鼠模型的建立和改良微创拔牙手术的应用效果,为建立美学区切牙拔牙创模型及提高牙槽骨和软组织愈合效果提供依据。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2),分别在手术前的第9、6和3天沿着牙龈组织上方磨除大鼠右下切牙的牙冠组织,在建模的第10天进行切牙拔除手术。对照组大鼠采用常规切牙拔除手术,实验组大鼠采用改良的微创手术方式拔除切牙。观察切牙拔除手术前后2组大鼠存活率和体质量,检测2组大鼠切牙拔除的完整程度,并计算切牙完整拔除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在切牙拔除手术后1周拔牙创周围软组织的愈合情况以及术后4周大鼠下颌切牙牙槽骨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体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切牙完整拔除率升高(P<0.01)。实验组大鼠拔牙创周围软组织在拔牙后1周内完全愈合,4周后在牙槽脊顶具有大量的新生骨;对照组大鼠在拔牙后1周拔牙创周围软组织仍有红肿现象,拔牙后4周牙槽骨的牙槽脊顶处骨小梁结构紊乱,新生骨结构不良。结论:改良微创拔牙手术可以明显改善大鼠切牙的完整拔除效果,术后拔牙创周围软组织和牙槽骨在相应时间内愈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区拔牙创 微创拔牙术 软组织愈合 牙槽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