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地质遗迹资源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13
1
作者 邢乐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5-108,共4页
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记载着丰富的地球历史的实物信息,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应注重解决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地... 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记载着丰富的地球历史的实物信息,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应注重解决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地质遗迹资源区旅游与保护的关系,加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资源 世界自然遗产 构成元素
下载PDF
高校机关秘书素质谈 被引量:5
2
作者 邢乐澄 《大学教育科学》 1997年第3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秘书素质 高校机关 秘书人员 秘书工作 高校秘书 信息处理工作 写作能力 公文写作 科学管理 科学决策
下载PDF
论旅游环境保护问题 被引量:9
3
作者 邢乐澄 《环境与开发》 1997年第3期13-15,22,共4页
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环境是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文章探讨了旅游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渠道,并提出了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旅游环境 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 旅游业
下载PDF
论地质公园的经营与管理 被引量:2
4
作者 邢乐澄 《安徽地质》 2004年第2期150-152,160,共4页
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殊景观区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地域载体的景观观赏地,地质公园是开展现代旅游的重要构成元素,直接关系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殊景观区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地域载体的景观观赏地,地质公园是开展现代旅游的重要构成元素,直接关系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地质公园的开发、规划、经营和管理呼唤着我们为它的永续发展寻求一条理性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公园 特殊景观区 经营 管理
下载PDF
试论地学因素对人文景观的制约 被引量:2
5
作者 邢乐澄 《安徽地质》 1998年第4期62-64,共3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伟大祖国的锦绣山川,无一不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以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和谐统一的观赏综合体。由于地表地质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及人文景观对其差异性可利用程度的制约...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伟大祖国的锦绣山川,无一不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以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和谐统一的观赏综合体。由于地表地质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及人文景观对其差异性可利用程度的制约,影响了人文景观的发生、发展。从人文景观的古老文化宝库中寻找它的“地学因子”,是人文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的趋势,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知识应用日益同步综合化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景观 地学因子 制约连锁 知识综合
全文增补中
试论观赏性古生物化石的科学意义及景观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邢乐澄 《安徽地质》 1997年第3期78-80,共3页
观赏性古生物化石在旅游文化消费中具有促进科技传播和欣赏自然景观的功能和价值。同时它也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组成和基础条件之一。它既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又是旅游文化活动中,旅游者极感神奇、奥妙的观赏物,具有高品位的科学价值... 观赏性古生物化石在旅游文化消费中具有促进科技传播和欣赏自然景观的功能和价值。同时它也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组成和基础条件之一。它既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又是旅游文化活动中,旅游者极感神奇、奥妙的观赏物,具有高品位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从而构成现代地学旅游文化的一项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旅游资源 文化性 古生物化石
下载PDF
观赏石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7
作者 邢乐澄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1997年第1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观赏石 矿产资源 开发 应用 特征 分类
下载PDF
中天山北缘青铝闪石和多硅白云母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崔可锐 丁道桂 邢乐澄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6-31,共6页
新疆中天山北缘存在一条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在该带东段乌斯特沟和干沟混杂岩中,发现了蓝闪石类矿物和多硅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蓝闪石类矿物为青铝闪石,形成时压力为67×105kPa。测得多硅白云母的b0值为9... 新疆中天山北缘存在一条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在该带东段乌斯特沟和干沟混杂岩中,发现了蓝闪石类矿物和多硅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蓝闪石类矿物为青铝闪石,形成时压力为67×105kPa。测得多硅白云母的b0值为9041A,晶体结构式中的离子数Si平均为343。这些高压矿物的发现为确定中天山北缘构造混杂岩带的变质相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铝闪石 多硅白云母 地质意义 天山 矿物
下载PDF
安徽广德县同溪花岗岩石材矿床构造影响解析
9
作者 崔可锐 邢乐澄 李双应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1998年第5期27-28,共2页
在燕山晚期沿北东向断裂侵入于广德复式花岗岩体中的同溪花岗岩岩脉 ,经后期构造运动影响 ,其内部的原生节理重新活动 ,有的发展成正断层 ,使岩脉的完整程度有所降低 ,石材的荒料率有所减少 ,正确地掌握其构造控矿规律 ,对花岗岩石材的... 在燕山晚期沿北东向断裂侵入于广德复式花岗岩体中的同溪花岗岩岩脉 ,经后期构造运动影响 ,其内部的原生节理重新活动 ,有的发展成正断层 ,使岩脉的完整程度有所降低 ,石材的荒料率有所减少 ,正确地掌握其构造控矿规律 ,对花岗岩石材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节理 构造节理 构造应力场 花岗岩矿床
下载PDF
论高校工会主席
10
作者 陶孟明 邢乐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1期44-46,共3页
:文章对高校工会主席地位作用及其应具备的条件、素质要求。
关键词 高校工会主席 桥梁 纽带 素质
下载PDF
皖北上前寒武系史家组碳质大化石的发现及生物地层意义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郑文武 穆玉英 +2 位作者 郑学信 王家文 邢乐澄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55-471,537-538,共17页
首次发现和描述了安徽宿县晚前寒武纪史家组分类未定的碳质大化石Bipatinella,Tawuia,Ellipsophysa,Chuaria,Morania等;论述了其产出、埋藏及形态等特征;确定了其中Tawuia-B... 首次发现和描述了安徽宿县晚前寒武纪史家组分类未定的碳质大化石Bipatinella,Tawuia,Ellipsophysa,Chuaria,Morania等;论述了其产出、埋藏及形态等特征;确定了其中Tawuia-Bipatinella组合相当于淮南生物群中的第3生物组合;探讨了其有关分类系统及生物地层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 碳质大化石 晚寒武世 生物群
下载PDF
人文景观演进中的地学因子启示
12
作者 邢乐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z1期89-92,共4页
地学是一种自然信号,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具有特殊审美意义和规律.从人文景观的古老文化宝库中寻找它的"地学制约因子",是人文科学发展日趋综合化的走势,也是当今旅游活动中对各类学科知识同步应用、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现实.
关键词 人文景观 地学因子 制约连锁 选择启示
下载PDF
安徽省宿松县坐山二叠系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13
作者 黄明康 庆承松 邢乐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详尽研究了宿松县坐山地区的二叠系岩石类型及特征,并根据其宏观及微观的相标志探讨了二叠系沉积环境及演变规律。
关键词 二叠系 沉积环境 岩石学 沉积岩
下载PDF
当前旅游职业教育需着力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超 邢乐澄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1期129-131,共3页
我国的旅游教育(含旅游职业教育)属于新的教育门类,与旅游业相伴而生。从1978年算起,我国的旅游教育(含旅游职业教育)已走过了近34年的历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回顾我国各地旅游教育(含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 我国的旅游教育(含旅游职业教育)属于新的教育门类,与旅游业相伴而生。从1978年算起,我国的旅游教育(含旅游职业教育)已走过了近34年的历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回顾我国各地旅游教育(含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思考、总结,明晰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理清思路,确定良策,将有助于旅游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教育 旅游职业教育 探索 发展 思路
下载PDF
淮南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5
作者 郑文武 秦正永 +2 位作者 郑学信 程金柱 邢乐澄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17,共17页
通过氧、碳同位素和岩石化学的系统测试,采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及最优分割等方法,依据地球化学的演变规律及其所对应的沉积环境以及化学地层学原理,揭示了淮南群的地球化学特征,重新厘定了其内部“组”一级单位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氧、碳同位素和岩石化学的系统测试,采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及最优分割等方法,依据地球化学的演变规律及其所对应的沉积环境以及化学地层学原理,揭示了淮南群的地球化学特征,重新厘定了其内部“组”一级单位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群中Na、Ca、和K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旋回特征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Mg和Ca、Na元素的分布特征,则又指示出四顶山组形成的古气候已转为干燥,并与δ^(18)O,δ^(13)C测温的结果(29.42℃)具有明显的对应性;依据化学地层学对淮南群内部“组”一级单位的划分结果,与前人依据岩石地层学所划分的结果相比较,显示了较大的一致性,特别是九里桥组的顶界,在地球化学演变和古海水温度变化梯度及古气候变迁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一级划分性;淮南群中δ^(13)C演变曲线特征显示,其下部与燕山地区晚元古代青白口系上部的层位相重叠,进而增加了二者对比、衔接的可行性,更填补了我国中、晚元古代δ^(13)C演变曲线中在900~650Ma左右时间段上的此类资料的空白;淮南群中碳酸盐岩形成时的古海水温度,由老至新有2个最高值,即刘老碑组45.13℃,奶奶庙组35.42℃,显示了时代越老水温越高的趋势,并且似乎还具有150~200Ma的周期性变化;据淮南群及其上覆地层δ^(13)C与δ^(18)O演变特征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群 化学地层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