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被引量:7
1
作者 邢利和 张丽欣 +4 位作者 张丽丽 孙丽芳 董燕慧 刘影 郭立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1期7777-7781,共5页
背景:干细胞局部移植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及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根据是否接受干细胞治疗分为3组:脐血干细胞治疗组采用脐血干细胞+鼠神经... 背景:干细胞局部移植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及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根据是否接受干细胞治疗分为3组:脐血干细胞治疗组采用脐血干细胞+鼠神经生长因子+物理康复治疗,常规治疗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物理康复治疗,对照组未行有效治疗。结果与结论:3组患儿入组前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各能区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脐血干细胞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各能区中A、B、D能区分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脐血干细胞治疗组A、B能区分值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各能区分值无变化(P>0.05)。表明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物理康复治疗治疗小儿脑瘫疗效优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物理康复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 移植 小儿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物理康复 干细胞
下载PDF
慢性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变异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邢利和 施红 +2 位作者 朱传琳 李力 王惠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6-148,共3页
为了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区启动子 (BCP)变异之间的关系 ,对 89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应用错配PCR -RFLP分析技术结合直接序列分析 ,共检出 47例BCP变异株 ,其中 2 4例曾应用干扰素治疗 ,... 为了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区启动子 (BCP)变异之间的关系 ,对 89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应用错配PCR -RFLP分析技术结合直接序列分析 ,共检出 47例BCP变异株 ,其中 2 4例曾应用干扰素治疗 ,野生株 2 1/4 2例应用干扰素治疗。 2 4例HBVC区启动子变异株对干扰素治疗有效 12例 ;野生株 2 1例 ,对干扰素有效 18例 ,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野生株组的ALT复常 ,HBVDNA阴转率高于变异株组 (p <0 .0 5 )。而治疗组中变异株组的野生株转化率为 38 9%明显高于对照组 (5 0 % ) ,差异显著 (p <0 .0 5 )。混合感染的病例 ,干扰素治疗后有变异株去优势化积累趋势。提示干扰素治疗不会诱发BCP变异的发生 ,但有BCP变异的病例可降低干扰素的疗效 ,同时也说明变异株对干扰素治疗有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区启动子基因 变异 干扰素 BCP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 被引量:8
3
作者 邢利和 王福生 +4 位作者 刘明旭 朱传琳 李捍卫 雷周云 王慧芬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591-593,共3页
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是引起肝硬变和肝细胞癌最常见的病因[1-5].慢性乙型肝炎形成的机制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产生有效的针对HBV特异性的CTL反应,不能彻底清除HBV,使HBV病毒得以不断增殖,导致病变进行性发展.
关键词 免疫学 树突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下载PDF
HBsAg致敏的树突状细胞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邢利和 马文平 +4 位作者 王友臣 彭建宇 丁秀丽 张效双 邵祥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用HBsAg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应。方法从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DCs,在DCs成熟前加入纯的HBsAg刺激,将成熟后的DCs与自身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5天后收集... 目的探讨用HBsAg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应。方法从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DCs,在DCs成熟前加入纯的HBsAg刺激,将成熟后的DCs与自身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5天后收集T细胞,分组加入2.2.15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收集第1、3、5和7天的培养上清液,检测其HBeAg和HBsAg的分泌情况以及其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产生的IFN-γ和IL-12的含量。结果经抗原刺激后的DCs刺激自身T淋巴细胞增殖可明显加强其细胞毒作用,同时其产生的IFN-γ和IL-12的浓度明显高于未经抗原刺激的DCs组(P<0.05)和对照组PBMC(P<0.01)。经抗原激活的T细胞可有效地抑制HBeAg的表达,但未发现对HBs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体外经HBsAg刺激后的DCs激活的自身T细胞可明显地增强细胞毒作用并可提高产生IFN-γ和IL-12的含量,从而显著地抑制2.2.15细胞上清中HBeAg的表达,致敏后的DCs疫苗体外可有效地起到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抗病毒作用 免疫耐受 肝炎 乙型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肝脏疾病 被引量:9
5
作者 邢利和 王福生 +1 位作者 刘明旭 朱传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11期1276-1279,共4页
免疫反应的产生首先是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捕获抗原,经其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 T,B 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APC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巨噬细胞(MΦ)、B 细胞等,其中 DC... 免疫反应的产生首先是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捕获抗原,经其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 T,B 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APC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巨噬细胞(MΦ)、B 细胞等,其中 DC 是人体内最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在体内外直接激活纯真(naive)T 细胞,提呈抗原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病因学 肝疾病 诊断 病理学
下载PDF
干扰素抗体与HBV C基因启动子变异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邢利和 王福生 +3 位作者 朱传琳 李力 王慧芬 雷周云 《肝脏》 2001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探讨HBV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的肝炎患者干扰素抗体 (抗 IFN )的产生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错配PCR RFLP技术检测 89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BCP变异和血清中抗 IFN的水平。结果 BCP变异率为 5 2 .8%,抗 IFN阳性率为 1... 目的 探讨HBV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的肝炎患者干扰素抗体 (抗 IFN )的产生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错配PCR RFLP技术检测 89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BCP变异和血清中抗 IFN的水平。结果 BCP变异率为 5 2 .8%,抗 IFN阳性率为 15 .6 %,而干扰素治疗前抗 IFN阳性与治疗后转为阳性的患者 ,其干扰素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治疗前后抗 IFN均为阴性者 ,其有效率明显优于阳性者 ,差异显著 (P <0 .0 5 )。在IFN治疗前 ,有BCP变异组抗 IFN阳性 10例 ,野生株组抗 IFN阳性 2例 ,两组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5 )。IFN治疗后 ,变异株组出现抗 IFN阳性 4例 ,野生株组出现抗 IFN阳性 1例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抗 IFN阳性的患者 ,干扰素治疗效果差。BCP变异的患者 ,在干扰素治疗前 ,有可能促进干扰素抗体的产生 ,但在干扰素治疗后 ,则不增加抗 IFN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基因启动子 变异 干扰素抗体 干扰素 HBV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邢利和 张丽欣 张丽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3701-3703,3706,共4页
树突状细胞具有强提呈抗原功能,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缺陷可造成肝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产生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与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树突状细胞在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树突细胞 肝病 研究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干扰素产生细胞的初步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邢利和 刘敬超 +3 位作者 朱传琳 王慧芬 雷周云 王福生 《肝脏》 2002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干扰素产生细胞 (IPCs)的特点。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 2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2名健康人外周血中IPCs数量的变化进行了检测 ,同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干扰素产生细胞 (IPCs)的特点。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 2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2名健康人外周血中IPCs数量的变化进行了检测 ,同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PCs的百分数 ( 0 .0 97± 0 .0 82 )较正常人 ( 0 .310± 0 .0 87)明显降低 ,两者相差3.2倍 ,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而CD4+ /CD8+ 的比值 ( 1.79± 0 .46 1)则明显高于正常人的 1.39± 0 .396 (P <0 .0 1) ,同时发现在HBVDNA阳性的患者中 ,其IPCs的百分数和CD4+ /CD8+ 的比值分别为 0 .0 83± 0 .0 5 7和 1.98± 0 .5 2 7,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患者 (分别为 0 .0 42± 0 .0 2 9和 1.47± 0 .46 6 )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与正常人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IPCs的数量降低 ,后者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进展以及血清中HBVDNA阳性有关 ,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产生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耐受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肾衰竭一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邢利和 张丽欣 张丽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711-1712,共2页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治疗 肾衰竭 慢性
下载PDF
HBVC基因启动子变异患者血清铁蛋白对干扰素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邢利和 朱传琳 +2 位作者 李力解放军302医院 王惠芬 施红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290-29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 (SF)水平对有HBV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的患者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错配PCR RFLP技术检测HBV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 ,并检测其血清铁蛋白 (SF)水平。结果 :随着病情的加重SF水平升高 ,且当SF≥ 30 0ng/ml...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 (SF)水平对有HBV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的患者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错配PCR RFLP技术检测HBV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 ,并检测其血清铁蛋白 (SF)水平。结果 :随着病情的加重SF水平升高 ,且当SF≥ 30 0ng/ml时 ,可明显降低干扰素的疗效 (P <0 0 5 ) ;发生BCP变异的病例 ,在干扰素治疗的过程中 ,SF水平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野生株组 (P <0 0 0 1)。结论 :提示SF升高与肝功能损伤有着密切关系 ,SF水平升高可降低干扰素治疗的有效率 ,且有变异的病例可促使SF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C基因启动子变异 血清铁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邢利和 马文平 +4 位作者 王友臣 许坤 丁秀丽 彭建宇 曹媛媛 《肝脏》 2005年第3期210-211,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亚群 免疫系统
下载PDF
一种新的免疫活性细胞(IPCs)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邢利和 王福生 +2 位作者 刘敬超 朱传琳 王慧芬 《传染病信息》 2002年第3期129-131,共3页
[摘要] 目的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种在人的外周血中专职产生α/β干扰素的免疫活性细胞,即'干扰素产生细胞(IPCs).IPCs在外周血中产生干扰素的量是其他产生干扰素细胞的200~1 000倍.因此可以说IPCs是体内IFN的专职产生细胞.
关键词 免疫活性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 检测 干扰素产生细胞
下载PDF
拉米夫定及其它核苷类药物抗HBV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邢利和 朱传琳 《传染病信息》 1999年第2期59-60,71,共3页
近年来对抗乙肝病毒的药物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进展,目前干扰素的治疗作用已基本上取得共识。抗乙肝病毒的新药开发,如雨后春笋,现在一些抗HBV的口服药物已被用于临床的Ⅱ期和Ⅲ期试验,包括象拉米夫定、法昔洛韦、洛布卡韦和阿地福韦等... 近年来对抗乙肝病毒的药物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进展,目前干扰素的治疗作用已基本上取得共识。抗乙肝病毒的新药开发,如雨后春笋,现在一些抗HBV的口服药物已被用于临床的Ⅱ期和Ⅲ期试验,包括象拉米夫定、法昔洛韦、洛布卡韦和阿地福韦等核苷类药物。这些新的核苷酸或核苷酸类似物在抗乙肝病毒方面与α-干扰素相比,具有更大的抗病毒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药物疗法 拉米夫定 核苷类药物
下载PDF
军事坑道对人体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14
作者 邢利和 马文平 +5 位作者 郑世英 许坤 彭建宇 王友臣 丁秀丽 曹媛媛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1-422,共2页
目的探讨半密闭军事坑道环境对人体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在半密闭军事坑道中随机选取2个房间作为实验用房间,每个房间进驻6名战士,观察进驻坑道前后与坑道实验时人体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CD16+)、B细胞(CD19+)... 目的探讨半密闭军事坑道环境对人体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在半密闭军事坑道中随机选取2个房间作为实验用房间,每个房间进驻6名战士,观察进驻坑道前后与坑道实验时人体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CD16+)、B细胞(CD19+)水平以及血常规18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进驻坑道第5天,进驻人员血红蛋白含量为(157.30±8.43)g.L-1,与进驻前的(157.17±8.46)g.L-1和出坑道后的(153.40±9.36)g.L-1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驻前和出坑道后相比较,进驻第5天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8+百分数显著降低(P<0.05),CD4+百分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NK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B细胞百分数显著降低(P<0.05),血常规中的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短期半密闭坑道环境对人体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等血液生化指标没有影响,有可能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变化,但总体处于代偿状态,离开坑道后均能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坑道 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亚群 血常规
下载PDF
干扰素产生细胞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利和 王福生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2年第2期76-79,共4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种在人的外周血中专职产生α β干扰素的细胞 ,被命名为干扰素产生细胞或IPCs。IPCs在外周血中产生干扰素的量是其它血细胞的 2 0 0~ 10 0 0倍 ,而干扰素在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对病毒的清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种在人的外周血中专职产生α β干扰素的细胞 ,被命名为干扰素产生细胞或IPCs。IPCs在外周血中产生干扰素的量是其它血细胞的 2 0 0~ 10 0 0倍 ,而干扰素在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对病毒的清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研究发现在许多疾病中存在着IPCs数量和功能的缺失。本文综述了IPCs的相关功能特点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干扰素产生细胞 树突状细胞 病毒感染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测定
16
作者 邢利和 王福生 +4 位作者 刘明旭 朱传琳 雷周云 施红 金磊 《肝脏》 2001年第S1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树突状细胞 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自血光量子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5例
17
作者 邢利和 李永孝 +2 位作者 刘占海 冯素兰 刘风英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光量子疗法 急性病 黄疸型肝炎
下载PDF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张丽欣 邢利和 +4 位作者 张丽丽 陶其强 刘影 郭立杰 董燕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680-2682,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介入(经肝固有动脉或门静脉)和静脉输注途径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3个月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介入(经肝固有动脉或门静脉)和静脉输注途径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3个月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清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前与术后3个月ALT、TB、PT和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腹腔积液减少率为75%(15/20),乏力好转率为80%(16/20),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减轻率为70%(14/20)。患者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方法,可起到暂时性的肝脏支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脐血干细胞 移植
下载PDF
地下空间空气中微生物调查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郑世英 张永良 +5 位作者 智强 邢利和 郑铁钢 毕既蕾 韩素珍 张子波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通过对51个地下空间空气中微生物检测,了解地下空间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1992—2004年对华北地区51个地下空间,按通风状况分为密闭型(12个)、通风型(21个)、半密闭型(18个)。用撞击法和沉降法检测空气中细菌总数、真菌数、链... 目的通过对51个地下空间空气中微生物检测,了解地下空间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1992—2004年对华北地区51个地下空间,按通风状况分为密闭型(12个)、通风型(21个)、半密闭型(18个)。用撞击法和沉降法检测空气中细菌总数、真菌数、链球菌及厌氧菌。分离出的黄曲霉菌用ELISA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结果地下空间空气中细菌总数符合GJB3768—1999《屯兵坑道环境卫生学要求》,半密闭型地下空间房间和通道空气中细菌总数、真菌数的监测结果均高于相应对照(P<0.01)。鉴定出的2845株真菌中,青霉属及曲霉属为优势菌,分别占41.5%及19.1%。73株黄曲霉菌中黄曲霉毒素B1阳性者9株,占12.3%。通风型、密闭型地下空间通道和房间空气中厌氧菌高于相应对照组(P<0.01或P<0.05),链球菌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密闭型通道空气中厌氧菌分别是半密闭型及通风型通道的4.2倍及3.8倍。结论地下空间房间和通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真菌和厌氧菌,对进驻人员健康有一定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室内 地下空间 微生物 健康效应
下载PDF
脐血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丽欣 邢利和 +4 位作者 张丽丽 陶其强 刘影 郭立杰 董燕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68-1870,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安全性。方法脐血干细胞静脉输注及蛛网膜下腔注射治疗20例脑瘫患儿,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出凝血时间有无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安全性。方法脐血干细胞静脉输注及蛛网膜下腔注射治疗20例脑瘫患儿,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出凝血时间有无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蛋白、尿素氮、肌酐、电解质水平以及出凝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数、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儿治疗前后上述各指标的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脑性瘫痪 脐血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