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在前期总结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septal defect,pmVSD)介入治疗策略指导下,观察后续pmVSD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状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20年7月间成功接受介入封堵的...目的:在前期总结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septal defect,pmVSD)介入治疗策略指导下,观察后续pmVSD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状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20年7月间成功接受介入封堵的196例pmVSD患者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情况,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和探索。结果:术后新发传导阻滞18例(18/196,9.2%),包括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和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未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术后传导阻滞均在2个月内恢复。基底封堵组传导阻滞发生率(12.7%,17/134)较瘤内封堵组(1.6%,1/62)更高(P=0.014)。在基底封堵亚组,pmVSD上缘与主动脉瓣右冠瓣的距离(distance from the aortic valve to the defect,DAVD)越长(P=0.015)、破口直径越大(P=0.022),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风险越大。结论:基底封堵组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在基底封堵组,DAVD及破口直径是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在前期总结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septal defect,pmVSD)介入治疗策略指导下,观察后续pmVSD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状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20年7月间成功接受介入封堵的196例pmVSD患者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情况,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和探索。结果:术后新发传导阻滞18例(18/196,9.2%),包括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和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未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术后传导阻滞均在2个月内恢复。基底封堵组传导阻滞发生率(12.7%,17/134)较瘤内封堵组(1.6%,1/62)更高(P=0.014)。在基底封堵亚组,pmVSD上缘与主动脉瓣右冠瓣的距离(distance from the aortic valve to the defect,DAVD)越长(P=0.015)、破口直径越大(P=0.022),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风险越大。结论:基底封堵组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在基底封堵组,DAVD及破口直径是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