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50例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0...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50例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术,设为AR组; 90例患者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设为NR组。AR组患者根据术前ICG R15试验结果确定拟切除肝段,行解剖性肝切除术。NR组患者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中输血例数。(2)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0 d内并发症Clavein分级、术后30d内肝衰竭例数、术后30d内死亡例数。(3)随访情况: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5年总体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4)影响150例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预后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手术情况:1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HCC根治术。AR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中输血例数分别为(165±39)min,≥500 mL 12例、〈500 mL 48例,15例;NR组患者分别为(136±30)min,≥500 mL 34例、〈500 mL 56例,38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2,χ^2=5.351,4.673,P〈0.05)。(2)术后恢复情况:AR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7±1.1)d、(5.2±1.3)d,NR组患者分别为(3.8± 1.6)d、(7.1±2.3)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41,5.812,P〈0.05)。AR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Clavein分级、术后30 d内死亡例数分别为Ⅰ~Ⅱ级45例、Ⅲ~Ⅳ级15例,1例;NR组患者分别为Ⅰ~Ⅱ级61例、Ⅲ~Ⅳ级29例,2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06, P〉0.05)。AR组和NR组患者术后30 d内肝衰竭例数分别为4例和17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7,P〈0.05)。(3)随访情况:15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10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AR组60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33.3%,5年无瘤生存率为21.7%。NR组90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15.6%,5无瘤生存率为2.2%。两组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718,63.932,P〈0.05)。(4)影响150例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包膜、肿瘤TNM分期、肿瘤Edmondson分级、手术方式是影响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9、2.790,13.639、8.321,42.470、31.057,15.963、19.594,23.718、63.93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包膜缺失、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肿瘤Edmondson分级为Ⅲ~ Ⅳ级、手术方式为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是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不良的独立因素;肿瘤最大直径〉5 cm是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总体生存不良的独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R=0.527、0.683,0.333、0.522,0.576、0.514,0.523、0.268,95%可信区间:0.355~0.782、0.475~0.983,0.219~0.504、0.361~0.755,0.389~0.852、0.358~0.737,0.342~0.800、0.174~0.413;HR=0.559,95%可信区间:0.370~0.845,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合并MVI的HCC安全有效,近、远期疗效好,可改善患者预后。肿瘤包膜缺失、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肿瘤Edmondson分级为Ⅲ~Ⅳ级、手术方式为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是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不良的独立因素;肿瘤最大直径〉5 cm是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总体生存不良的独立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50例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术,设为AR组; 90例患者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设为NR组。AR组患者根据术前ICG R15试验结果确定拟切除肝段,行解剖性肝切除术。NR组患者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中输血例数。(2)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0 d内并发症Clavein分级、术后30d内肝衰竭例数、术后30d内死亡例数。(3)随访情况: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5年总体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4)影响150例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预后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手术情况:1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HCC根治术。AR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中输血例数分别为(165±39)min,≥500 mL 12例、〈500 mL 48例,15例;NR组患者分别为(136±30)min,≥500 mL 34例、〈500 mL 56例,38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2,χ^2=5.351,4.673,P〈0.05)。(2)术后恢复情况:AR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7±1.1)d、(5.2±1.3)d,NR组患者分别为(3.8± 1.6)d、(7.1±2.3)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41,5.812,P〈0.05)。AR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Clavein分级、术后30 d内死亡例数分别为Ⅰ~Ⅱ级45例、Ⅲ~Ⅳ级15例,1例;NR组患者分别为Ⅰ~Ⅱ级61例、Ⅲ~Ⅳ级29例,2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06, P〉0.05)。AR组和NR组患者术后30 d内肝衰竭例数分别为4例和17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7,P〈0.05)。(3)随访情况:15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10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AR组60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33.3%,5年无瘤生存率为21.7%。NR组90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15.6%,5无瘤生存率为2.2%。两组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718,63.932,P〈0.05)。(4)影响150例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包膜、肿瘤TNM分期、肿瘤Edmondson分级、手术方式是影响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9、2.790,13.639、8.321,42.470、31.057,15.963、19.594,23.718、63.93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包膜缺失、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肿瘤Edmondson分级为Ⅲ~ Ⅳ级、手术方式为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是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不良的独立因素;肿瘤最大直径〉5 cm是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总体生存不良的独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R=0.527、0.683,0.333、0.522,0.576、0.514,0.523、0.268,95%可信区间:0.355~0.782、0.475~0.983,0.219~0.504、0.361~0.755,0.389~0.852、0.358~0.737,0.342~0.800、0.174~0.413;HR=0.559,95%可信区间:0.370~0.845,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合并MVI的HCC安全有效,近、远期疗效好,可改善患者预后。肿瘤包膜缺失、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肿瘤Edmondson分级为Ⅲ~Ⅳ级、手术方式为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是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不良的独立因素;肿瘤最大直径〉5 cm是合并MVI的HCC手术患者总体生存不良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