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早期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永兴 彭万忠 +5 位作者 杨海萍 邢靖贤 刘娟 刘均英 于建才 徐泽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发生早期支架内血栓(EST)的危险因素。方法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08—2018年行DES置入的患者共有20 518例,回顾性选取97例明确EST患者为EST组,按照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相近似的原则,选取194例患者为...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发生早期支架内血栓(EST)的危险因素。方法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08—2018年行DES置入的患者共有20 518例,回顾性选取97例明确EST患者为EST组,按照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相近似的原则,选取194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围术期资料,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ST的危险因素。结果 DES置入术后EST的发生率为0.5%(107/20 518),病死率为23.4%(25/107)。291例患者中,男性127例(43.6%),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68.1±8.2)岁。两组的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纤维蛋白原、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30 mm、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及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三酰甘油血症、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长度≥30 mm、未应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是EST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其中直径≤2.75 mm的小血管病变是最强的预测因素(OR=6.37,95%CI:2.51~11.86)。结论 EST有多种危险因素,需规范介入操作及加强围术期抗栓治疗,尤其是小血管及弥漫病变需要多枚支架串联的患者,应选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且行高压后扩张,防止支架贴壁不良,减少ES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 支架内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脑卒中发生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邢靖贤 袁永刚 耿涛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10-71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时间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术后发生脑卒中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62例行PCI术的AMI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发生组(29例)和未发生组(1333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时间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术后发生脑卒中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62例行PCI术的AMI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发生组(29例)和未发生组(1333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介入治疗时间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介入治疗时间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介入治疗时间、术前Killip评级、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是PCI术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时间≤6 h患者术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小于介入治疗时间>6 h的患者[LVESD:(33.26±5.32)mm∶(36.13±5.41)mm;LVEDD:(48.56±6.23)mm∶(50.16±6.18)mm;均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高于介入治疗时间>6 h的患者[LVEF:(63.49±4.58)%∶(52.37±4.74)%;FS:(31.51±5.31)%∶(27.97±5.69)%;均P<0.05]。介入治疗时间与术后LVESD、LVEDD呈正相关(r=0.623、0.646,P=0.031、0.035),与LVEF、FS呈负相关(r=-0.737、-0.705,P=0.023、0.029)。结论:尽早介入治疗可降低术后脑卒中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脑卒中 心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