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静脉入路采用Onyx或联合弹簧圈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 被引量:3
1
作者 那世杰 王斌 +3 位作者 王毅 杨咏波 孙剑涛 黄玉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入路采用Onyx或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12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岩下窦入路10例,经面静... 目的探讨经静脉入路采用Onyx或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12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岩下窦入路10例,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2例。单独应用Onyx 8例,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4例。结果①治疗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完全闭塞10例,少量残留2例。单独应用Onyx栓塞治愈6例,好转2例,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愈2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66.7%,无加重或死亡病例。②2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3例术后出现眶部疼痛。③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6~32个月,无复发及加重者。结论静脉入路Onyx或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确实,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栓塞 治疗性 海绵窦区 静脉入路
下载PDF
Apollo头端可解脱微导管结合液态栓塞剂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2
2
作者 那世杰 刘涛 +5 位作者 凌海平 张玉华 鲁悦 宋永福 张庆荣 倪红斌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361-365,370,共6页
目的探讨Apollo头端可解脱微导管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安全性和使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脑动静脉畸形均单独使用Apollo头端可解脱微导管,或联合使用其他微导管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本组... 目的探讨Apollo头端可解脱微导管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安全性和使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脑动静脉畸形均单独使用Apollo头端可解脱微导管,或联合使用其他微导管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本组患者中治愈性栓塞12例、显微外科术前辅助栓塞4例、靶向性栓塞动脉瘤并部分栓塞动静脉畸形2例及部分栓塞4例。共使用25根Apollo头端可解脱微导管,栓塞后均顺利从血管内拔除;有5根导管解脱点未分离,将导管完全拔出。患者术中均未出现Apollo导管相关并发症。术后半年,临床随访17例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4~5分,均预后良好;12例患者复查脑血管造影,治愈性栓塞和栓塞后切除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Apollo头端可解脱微导管能解决因液态栓塞材料反流过多而导致拔管困难的问题,降低拔管风险,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介入栓塞 Apollo头端可解脱微导管 液态栓塞剂
下载PDF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咏波 黄玉杰 +5 位作者 刘翼 游潮 孙剑涛 那世杰 王斌 施圣晖 《华西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1092-1093,共2页
目的:评价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33例单纯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33例患者共置入37个支架,头昏短期改善率为87%,10~15个月改善率为70%... 目的:评价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33例单纯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33例患者共置入37个支架,头昏短期改善率为87%,10~15个月改善率为70%,后循环再梗塞率为4%,再狭窄率为17.4%。结论: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效果确切有效,部分患者需要同时治疗椎动脉开口处伴随的严重扭曲。少数术后再狭窄常见于使用裸支架的患者,可行再狭窄段药物洗涤支架置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开口狭窄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 裸支架 药物支架 再狭窄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毅 杨咏波 +3 位作者 黄玉杰 王斌 孙剑涛 那世杰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病人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49例病人分为试验组(能全力组,131例)和对照组(普通全营养匀浆制品组,118例),入院6~48h内给予EN支持,每天1000ml(1000kcal),辅以...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病人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49例病人分为试验组(能全力组,131例)和对照组(普通全营养匀浆制品组,118例),入院6~48h内给予EN支持,每天1000ml(1000kcal),辅以流质食物加餐。比较两组病人血清清蛋白(ALB)、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肌围(AMC)、体重等营养指标,同时比较意识恢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病人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识恢复程度(通过GCS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脑功能损害的病人给予EN支持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颈-颅动脉夹层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岚 那世杰 +2 位作者 杨咏波 徐宏华 黄玉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590-592,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颈动脉 颅内动脉疾病 疾病特征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黄玉杰 杨咏波 +5 位作者 游潮 刘翼 孙剑涛 王斌 那世杰 施圣晖 《四川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1363-1364,共2页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选择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对比内科治疗组的预后,并结合国内外资料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Jenn...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选择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对比内科治疗组的预后,并结合国内外资料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Jennett&Bondy预后分级:Ⅰ~Ⅱ级4例,Ⅲ~Ⅳ级12例,Ⅴ级3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患者预后优于内科保守治疗患者,24h内接受手术的患者预后优于24h后的患者。发生脑疝前手术的患者预后优于发生脑疝后的。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外科减压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标准大骨瓣减压是较好的术式,MRI诊断优于CT,时机为尽早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醒死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脑疝 MRI CT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斌 黄玉杰 +2 位作者 那世杰 杨咏波 孙剑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6年10月~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CT证实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PNSH 26例的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定位体征,Hunt-Hess分级Ⅰ~Ⅱ级,CT上出血部...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6年10月~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CT证实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PNSH 26例的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定位体征,Hunt-Hess分级Ⅰ~Ⅱ级,CT上出血部位在中脑周围的脑池,DSA检查均为阴性。采用对症治疗,未发生再出血、脑积水、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结论 PNSH临床表现平稳、恢复快、预后良好、并发症少。正确认识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但首次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脑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脑血运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14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咏波 那世杰 +4 位作者 黄玉杰 孙剑涛 王斌 王毅 王健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439-1441,1444,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运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MMD)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4例MMD患者分别行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合术(EDAS),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TA-MCA),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DAMS),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儿童5侧半球:ED... 目的:探讨脑血运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MMD)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4例MMD患者分别行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合术(EDAS),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TA-MCA),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DAMS),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儿童5侧半球:EDAS 4侧,1年后复查,A级1侧,B级2侧,C级1侧;STA-MCA 1侧,术后3个月复查,B级。成人14侧半球:EDAS 2侧,术后12个月复查,均为C级;EDAMS 4侧,术后8~18个月复查,B级2侧,C级2侧;STA-MCA 8侧,术后3~12个月复查,A级7侧,B级1侧。12例患者症状好转,2例加重。结论:EDAS对儿童MMD患者治疗较为有效。成人MMD的治疗以直接血管吻合STA-MCA效果最佳,间接血管重建效果较差,但EDAMS优于ED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脑梗死 血管重建
下载PDF
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斌 许天助 +3 位作者 周路 陈鑫华 那世杰 杨咏波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应用腰大池引流(引流组)47例,未应用腰大池引流(非引流组)21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脑挫伤、脑出...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应用腰大池引流(引流组)47例,未应用腰大池引流(非引流组)21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脑挫伤、脑出血、GO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引流组47例均顺利完成腰大池置管,引流过程中均无动脉瘤破裂。引流组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5例,非引流组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脑挫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非引流组(P<0.05),而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6个月,引流组出现小脑幕下出血3例,其中2例保守治疗后恢复,1例死亡;非引流组因并发症死亡2例,两组GO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大池引流能迅速、有效降低颅内压,获得空间以显露动脉瘤,有利于保护脑组织,减少脑挫伤等并发症,但亦需注意引流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腰大池引流 夹闭术 动脉瘤
下载PDF
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咏波 那世杰 +3 位作者 李海燕 黄玉杰 申杰 王斌 《西部医学》 2009年第11期1904-1905,1908,共3页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并评价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9例分水岭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介入治疗后所有狭窄的动脉直径恢复至80%以上,随访93.3%病人未出现新鲜梗塞。术后6.7%支架处再狭窄。结论分...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并评价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9例分水岭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介入治疗后所有狭窄的动脉直径恢复至80%以上,随访93.3%病人未出现新鲜梗塞。术后6.7%支架处再狭窄。结论分水岭脑梗塞的特点是以轻度脑功能障碍为主,CT与MRI影像学表现特殊。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脑动脉狭窄是诊断治疗分水岭脑梗塞的有效手段,烟雾病人可发生分水岭脑梗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塞 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
下载PDF
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斌 汤天凤 +3 位作者 黄玉杰 那世杰 杨咏波 孙剑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96-198,共3页
目的总结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自发性SAH患者首次CTA和DSA均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者,3~4周复查CTA或DSA,结果仍为阴性者诊断为非动脉瘤性SAH。分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N)组和非中脑... 目的总结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自发性SAH患者首次CTA和DSA均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者,3~4周复查CTA或DSA,结果仍为阴性者诊断为非动脉瘤性SAH。分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N)组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组。结果 51例患者首次CTA和DSA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其中4例复查CTA或DSA发现动脉瘤,另有6例患者未复查即死亡。诊断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41例,其中PMN组29例,nPMN组12例。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全部的PMN病例和83.3%的nPMN病例预后良好。结论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临床过程和预后介于动脉瘤性SAH和PMNSAH之间,需要通过重复造影检查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非中脑周围出血 中脑周围出血
下载PDF
右椎动脉狭窄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一例报道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剑涛 黄玉杰 +2 位作者 杨咏波 那世杰 王斌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2-102,共1页
关键词 左锁骨下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狭窄 发作性晕厥 高血压病史 凝血功能正常 腔隙性梗塞 意识不清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海绵窦段和眼动脉段动脉瘤初步随访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涛 那世杰 +3 位作者 庄宗 凌海平 张庆荣 杭春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7-1132,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CA)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O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CA)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O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1例患者(27枚动脉瘤),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57±17)岁;大型/巨大型CCA、COA 15例,多发性COA 5例,微小型COA 1例;平均瘤体直径10.2 mm(2.5~25.3 mm)。术中共植入24枚PED(3例各植入2枚);18例PED结合弹簧圈疏松栓塞,3例仅植入PED。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不同程度滞留,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可见典型"半月征",载瘤动脉均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8.9%(24/27)。结论 PED治疗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安全有效,随访结果满意。但仍需大样本远期前瞻性随访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栓塞装置 海绵窦段动脉瘤 眼动脉段动脉瘤 动脉瘤闭塞率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脑沟入路手术治疗大脑中央区病变14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斌 杨咏波 +4 位作者 张炜炜 孔文韬 邱君斓 那世杰 黄玉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59-46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脑沟入路手术在治疗大脑中央区病变的应用。方法选择14例大脑中央区病变病人,术中采用超声定位,结合脑沟入路的手术方式切除病变。结果病变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病理证实:星形胶质细胞瘤7例,胶质增生1例,海...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脑沟入路手术在治疗大脑中央区病变的应用。方法选择14例大脑中央区病变病人,术中采用超声定位,结合脑沟入路的手术方式切除病变。结果病变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病理证实:星形胶质细胞瘤7例,胶质增生1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转移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原有神经功能障碍8例,术后均有改善。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例,均为运动障碍,出院时完全恢复。未发生术后感染及超声相关的脑损伤。所有病例于术后6个月随访,均无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头颅MRI复查9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脑沟入路治疗大脑中央区病变可明显提高手术全切除率,降低术后运动、感觉及语言功能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入路 脑沟 大脑中央区
下载PDF
滤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07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剑涛 黄玉杰 +2 位作者 那世杰 杨咏波 王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48-50,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滤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使用滤网做为脑保护装置,全身肝素化下置入自膨支架治疗颈动脉分叉部狭窄,88例(82.9%)采用预扩,6例(5.6%)采用后扩,13例(12.1%)未行球囊预/后扩。结果90例患者共置入...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滤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使用滤网做为脑保护装置,全身肝素化下置入自膨支架治疗颈动脉分叉部狭窄,88例(82.9%)采用预扩,6例(5.6%)采用后扩,13例(12.1%)未行球囊预/后扩。结果90例患者共置入107枚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造影显示支架形态良好。18例(17.1%)患者术后3个月,采用颈动脉彩超复查,未发现病变血管再狭窄。结论滤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置入结合球囊预扩治疗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的颈动脉分叉部狭窄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保护装置 支架
下载PDF
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玉杰 刘涛 +1 位作者 那世杰 杜亚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复杂动脉瘤12例,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采用微导管技术将支架两端... 目的探讨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复杂动脉瘤12例,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采用微导管技术将支架两端跨越动脉瘤颈后释放,通过支架的网眼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致密填塞7例,大部分填塞5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颅内自膨支架治疗前循环症状性动脉血管狭窄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剑涛 王毅 +4 位作者 黄玉杰 那世杰 扬咏波 王斌 王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颅内自膨支架置入治疗前循环症状性动脉血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对23例狭窄段动脉血管治疗,置入Wingspan支架18枚,其余5例仅行Gateway球囊扩张。结果平均狭窄率由手术前的79.4%变化为22%。术中1... 目的分析颅内自膨支架置入治疗前循环症状性动脉血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对23例狭窄段动脉血管治疗,置入Wingspan支架18枚,其余5例仅行Gateway球囊扩张。结果平均狭窄率由手术前的79.4%变化为22%。术中1例动脉血管夹层,随访中发现2例再狭窄,1例新发梗死灶。结论 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
下载PDF
半椎板入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
18
作者 王斌 许天助 +2 位作者 那世杰 刘涛 杨天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在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脊髓MRI和血管造影确诊的SDAVF病例资料,均为单一瘘口供血。病灶位于胸段9例,腰段6例,均经半椎板入路行显微手术...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在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脊髓MRI和血管造影确诊的SDAVF病例资料,均为单一瘘口供血。病灶位于胸段9例,腰段6例,均经半椎板入路行显微手术夹闭瘘口。结果9例在复合手术室完成,6例在常规手术室完成。术后14例行脊髓MRI复查示脊髓周边的血管流空影消失。10例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示瘘口消失。15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6.8±8.1)个月,其中4例病人症状消失,6例病人症状好转,5例病人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SDAVF安全、微创、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硬脊膜 半椎板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19
作者 孙剑涛 黄玉杰 +4 位作者 那世杰 扬咏波 王斌 王毅 王健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6-87,共2页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病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球扩支架19例与自膨支架18例治疗37例狭窄>50%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结果球扩支架术前平均狭窄程度78.2%,术后平均狭窄程度7%,技术相关性并发症5例;自膨支架术前平均...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病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球扩支架19例与自膨支架18例治疗37例狭窄>50%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结果球扩支架术前平均狭窄程度78.2%,术后平均狭窄程度7%,技术相关性并发症5例;自膨支架术前平均狭窄程度79.4%,术后平均狭窄程度22%,技术相关性并发症1例。结论自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技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
下载PDF
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戴嵬 孙园园 +8 位作者 王娟 吴凌云 李伟 王毅 杨咏波 刘涛 那世杰 张庆荣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04-712,共9页
目的总结和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技术特点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在复合手术室连续完成复合手术治疗的17例脊髓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 目的总结和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技术特点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在复合手术室连续完成复合手术治疗的17例脊髓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2例,髓周动静脉瘘3例,脊髓动静脉畸形2例。首先使用DSA标记定位技术精准获得病变位置及设计手术切口,术中吲哚菁绿造影定位并动态显示病变情况,并通过手术前后DSA的对比以验证瘘口或畸形团切除的准确性。术后及随访时采用改良Aminoff-Logue残疾评分、脊髓损伤水平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好转、无改善、恶化)。结果所有患者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误切或残留。1例SDAVF患者术前脊髓造影提示高流量瘘,术中定位切除瘘口后即时造影发现另一瘘口,扩大骨窗范围,重新定位后顺利切除。其余患者均一次性切除瘘口或畸形团,术中即时DSA示病变无显影。17例患者出院时相较术前,10例患者下肢肌力及感觉障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术前已存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恢复不明显。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7例患者中有16例脊髓功能障碍明显好转。结论复合手术是外科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新的有效方法,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更精准、更安全,可避免残留及误损正常血供,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髓周动静脉瘘 脊髓动静脉畸形 复合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