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ltse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那孟奇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比较研究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技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61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31例,男20例,女11... 目的比较研究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技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61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23-54岁,平均41.8岁;传统后正中入路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55岁,平均43.6岁。比较围手术期参数,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VAS)疼痛评分。结果 Wiltse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Wiltse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1)。Wiltse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Wiltse肌间隙入路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腰背痛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那孟奇 邓珊 +1 位作者 闫宪磊 王玉林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 :通过调查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肌肉骨骼疾病及腰背痛,试图找到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并且EDSS评分在4~7分的患者进行研究。收集记录患者的病史、疼痛、肌肉骨骼疾病、肌力和下肢痉挛状态。结果:190例患者被... 目的 :通过调查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肌肉骨骼疾病及腰背痛,试图找到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并且EDSS评分在4~7分的患者进行研究。收集记录患者的病史、疼痛、肌肉骨骼疾病、肌力和下肢痉挛状态。结果:19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4.9±9.2)岁,男61例,女129例,病程(19.3±9.9)年,EDSS 4~7分。52例为复发缓解型,45例为原发进展型,93例为继发进展型。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表现为:膝关节骨关节炎(15例),爪状趾(13例),膝关节过伸(12例)。腰背痛患者共79例,在进展型患者中则更高(继发进展型:OR=2.958,P=0.007 9;原发进展型:OR=2.629,P=0.039 8)。EDSS量表中出现视觉功能障碍的患者,则出现腰背痛的概率越大(OR=1.411,P=0.012 4)),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腰背痛少(OR=0.306,P=0.001 4)。结论 :进展型及出现了视觉功能障碍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拥有更高的腰背痛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背痛 多发性硬化 骨关节炎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那孟奇 杨智贤 +1 位作者 彭小忠 韦涵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54-54,共1页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CT引导F通过向椎体内灌注骨水泥,从而提高脊柱稳定性,迅速减轻患者疼痛的的微创治疗方法。目的:评价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治疗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柳州市工人医院2012年7月...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CT引导F通过向椎体内灌注骨水泥,从而提高脊柱稳定性,迅速减轻患者疼痛的的微创治疗方法。目的:评价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治疗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柳州市工人医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对54节病变椎体经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的疼痛及脊柱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以及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37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在术后疼痛程度均低于术前,术后一两年随访发现患者手术部位有轻微不适合疼痛感,患者术后脊柱活动功能有较大提高,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提示:对患有脊柱转移瘤的患者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前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椎体功能,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桂转移瘤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临床疗效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脊柱术后30d内再次手术概率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那孟奇 彭小忠 +2 位作者 杨智贤 武振国 韦涵渝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研究脊柱术后30d内再手术率及原因。让术者更好地理解再手术的原因,更好地进行术后应对。方法统计我院2005—2015年脊柱手术病人3576例,挑选出所有30d内再次手术病人资料,计算再手术率。对比再手术病人与无再手术病人的病因分类、... 目的研究脊柱术后30d内再手术率及原因。让术者更好地理解再手术的原因,更好地进行术后应对。方法统计我院2005—2015年脊柱手术病人3576例,挑选出所有30d内再次手术病人资料,计算再手术率。对比再手术病人与无再手术病人的病因分类、术前诊断、是否使用内植物、手术部位,分析30d内再次手术的原因。结果本研究中所有脊柱病人的30d内再手术率为1.59%(57/3576)。使用内固定物的病人明显高于未使用的病人(2.16%对比0.88%,χ~2=9.167,P=0.003)。术前病因分类为创伤的病人比退变性疾病病人具有更高的再手术率(χ~2=6.315,P=0.012)。手术部位感染、术后血肿形成、内固定螺钉位置异常、减压不充分是主要的再手术原因。术后血肿压迫导致的运动神经元瘫痪是超急性期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术后0~1d);手术部位感染则是亚急性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术后11~30d)。结论要预防脊柱术后早期(30d内)再次手术,临床医护人员要注意防治术后手术部位感染、血肿等,以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手术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再手术率 原因分析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6
5
作者 王玉林 卓祥龙 +2 位作者 陈昱 那孟奇 彭小忠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技术 小切口椎板开窗术 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胸腰椎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穿刺外展角的测量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智贤 彭小忠 +5 位作者 武振国 韦涵渝 那孟奇 雷成刚 陈明 胡自强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年第5期350-355,共6页
目的明确胸腰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确定进针终点后单侧穿刺外展角的安全范围。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胸椎、腰椎CT扫描片,随机选择胸椎、腰椎患者各40例(男、女各20例)共520张CT扫描片(胸... 目的明确胸腰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确定进针终点后单侧穿刺外展角的安全范围。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胸椎、腰椎CT扫描片,随机选择胸椎、腰椎患者各40例(男、女各20例)共520张CT扫描片(胸椎320张、腰椎200张)。采用DICOM Medical ImageViewer Ver 1.01 软件对 CT 片椎体断面相关外展角数据进行测量。首先确定椎体正中线前、中 1/3 交界点为穿刺终点,然后分别测量经椎弓根外缘、内缘至终点的连线与正中线之间的夹角(穿刺最大、最小角度),以及经椎弓根轴线至终点与正中线的夹角(穿刺轴向角)。结果胸椎(T5~T12)最大、最小穿刺角度和轴向角度分别为28.3°~37.4°、17.2°~23.1°和 19.2°~29.9°;腰椎最大、最小穿刺角度和轴向角度分别为 31.9°~44.8°、14.2°~26.5°、和 23.5°~35.4°。男性最大、最小穿刺角度及轴向角度分别为 28.3°~44.5°、14.2°~25.7°和 19.2°~35.4°;女性最大、最小穿刺角度及轴向角度分别为29.3°~44.8°、17.2°~26.5°和23.2°~35.9°。对男性、女性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确定于椎体正中线前、中1/3交界点处为进针终点后,应保持30°左右外展角进针,以确保安全性和最佳成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胸椎 腰椎 穿刺角度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中注射明胶海绵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7
作者 杨智贤 彭小忠 +5 位作者 卓祥龙 韦涵渝 雷成刚 林键 那孟奇 韦界卯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5期479-480,共2页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PVP)中注射明胶海绵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127例(186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采用PVP治疗,明胶海绵组64例穿刺成功后将明胶海绵颗粒注射入骨折椎体,再注入骨水泥,非明胶海绵组63例直接注...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PVP)中注射明胶海绵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127例(186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采用PVP治疗,明胶海绵组64例穿刺成功后将明胶海绵颗粒注射入骨折椎体,再注入骨水泥,非明胶海绵组63例直接注射骨水泥,观察各组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明胶海绵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非明胶海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注射明胶海绵颗粒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明胶海绵 骨水泥渗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