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邱中炎 沈忠悦 +1 位作者 韩喜球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4,共7页
利用X射线衍射法(XRD)对南海12个海底表层沉积物和20个悬浮物样品中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伊/蒙间层矿物以及蒙皂石;悬浮物粘土矿物是以... 利用X射线衍射法(XRD)对南海12个海底表层沉积物和20个悬浮物样品中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伊/蒙间层矿物以及蒙皂石;悬浮物粘土矿物是以绿泥石为主,其次为高岭石、蒙皂石、伊利石以及伊/蒙间层矿物。(2)粘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主要受气候条件、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及相互间稀释作用的制约。伊利石的含量随离岸距离和水深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高岭石则在近岸区特别是河口区富集;绿泥石在西部沿岸海区的含量较低,在东部岛弧和北部台湾岛附近海区的含量较高;蒙皂石与火山作用密切相关,在东部火山岛弧附近海区含量较高。(3)粘土沉积物的来源以河流输入为主,海洋自生和风尘搬运对该区的沉积影响不大。(4)深海悬浮物粘土矿物的组成变化能够很好地指示短尺度气候环境的变迁,伊利石的结晶程度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反映灵敏,其随所处环境的压力增大而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粘土矿物 结晶度 环境意义
下载PDF
北极圈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邱中炎 沈忠悦 韩喜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6,共6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北极圈海域15个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合伊利石的结晶度指数综合分析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结果表明,北极圈海域研究区的黏土矿物以伊利... 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北极圈海域15个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合伊利石的结晶度指数综合分析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结果表明,北极圈海域研究区的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33%),其次为伊/蒙间层矿物(25%)、绿泥石(23%)、高岭石(15%)以及蒙皂石(4%)。伊利石的开形指数(Ns)都比较小,大多在1~2之间,Ns的分布对物源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楚科奇海区具较弱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较稳定;白令海具强烈的水动力条件,属于冲刷环境。认为北极圈海域研究区的黏土沉积物均有三方面来源,即河流输入、海洋自生和冰筏搬运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结晶度 环境意义 北极圈
下载PDF
海啸预警与第四纪古海啸沉积记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邱中炎 韩喜球 +1 位作者 王叶剑 陶春辉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3期67-73,共7页
海啸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特大海啸的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海啸预警问题的重视,并进一步认识到古海啸沉积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国际上对海啸预警和古海啸沉积研究的进展,重点综述古海啸沉积的... 海啸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特大海啸的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海啸预警问题的重视,并进一步认识到古海啸沉积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国际上对海啸预警和古海啸沉积研究的进展,重点综述古海啸沉积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识别标志。最近20年来,研究者们着重对滨岸、浅海或陆地上的现代海啸沉积和古海啸堆积物进行研究,而对深水区域的古海啸记录研究很少。笔者认为在海啸多发海域的深水区进行长柱状沉积物取样,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把古海啸沉积从海底正常沉积中识别出来,再结合定年,有助于恢复古海啸史,明确长期的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预警 海啸沉积 古海啸 印度洋
下载PDF
晚中新世南海珍贝-黄岩海山岩浆活动及其演化: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叶剑 韩喜球 +5 位作者 罗照华 邱中炎 丁巍伟 李家彪 高水土 陈荣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102,共10页
南海海盆15°N附近呈东西向展布的珍贝-黄岩海山被认为是32~17 Ma前南海海盆的残留扩张中心。对采自黄岩海山的两个火山岩样品(9DG,9DG-2)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两个样品的SiO2含量分别为60.3%和63.6%,Al2O3含量分别... 南海海盆15°N附近呈东西向展布的珍贝-黄岩海山被认为是32~17 Ma前南海海盆的残留扩张中心。对采自黄岩海山的两个火山岩样品(9DG,9DG-2)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两个样品的SiO2含量分别为60.3%和63.6%,Al2O3含量分别为17.56%和17.55%,TiO2含量分别为0.48%和0.31%,碱度率分别为3.88和3.62。根据岩石学和岩石化学分类,样品属碱性系列的粗面岩。对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岩石具有洋岛玄武岩(OIB)型配分型式,轻重稀土总量比(∑c(LREE)/∑c(HREE))和球粒陨石标准化镧镱比((La/Yb)N)分别高达17.22和27.23,并具有铕负异常和锶、磷、钛亏损的特点。样品9DG的锶-钕-铅同位素分析结果为锶-87的含量与锶-86的含量之比值为0.704 183,钕-143的含量与钕-144的含量之比值为0.512 827,铅-206的含量与铅-207的含量之比值为18.686 68,铅-207的含量与铅-204的含量之值为15.679 62,铅-208的含量与铅-204的含量之比值为39.002 61,表明初始岩浆来自软流圈地幔,具有与珍贝海山玄武岩相似的同位素组成。经钾-氩法测年,粗面岩的年龄为(7.77±0.49)Ma,略晚于珍贝海山玄武岩的年龄[(9.1±1.29)^(10.0±1.80)Ma],属于南海扩张期后晚中新世火山活动的产物。对比珍贝海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认为两者有相同的岩浆源区,但是它们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过程,在晚中新世期间珍贝-黄岩海山可能有地幔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面岩 地球化学特征 年代学 珍贝海山 黄岩海山 南海海盆
下载PDF
中印度洋脊Edmond区热液硫化物的形成——来自铅和硫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叶剑 韩喜球 +2 位作者 金翔龙 初凤友 邱中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34-242,308,共10页
位于中印度洋脊23°52'S的Edmond热液区发现于2000年,属于典型的以玄武岩为宿主的活动热液区。首次测得了Edmond热液区9件硫化物的铅同位素和6件样品的硫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硫化物矿石的206Pb/204Pb为17.879~17.970,207Pb/20... 位于中印度洋脊23°52'S的Edmond热液区发现于2000年,属于典型的以玄武岩为宿主的活动热液区。首次测得了Edmond热液区9件硫化物的铅同位素和6件样品的硫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硫化物矿石的206Pb/204Pb为17.879~17.970,207Pb/204Pb为15.433~15.550,208Pb/204Pb为37.743~38.130。Pb-Pb图解表明,Edmond热液区硫化物的铅同位素数据与中印度洋脊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组成较一致,与印度洋沉积物和锰结壳相比具较低放射性成因铅的特征,说明硫化物中的铅主要来源于地幔(玄武岩),海水的贡献微弱。硫化物的δ34S为5.7‰~7.2‰,明显高于玄武岩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0‰),认为Edmond热液区硫化物中的硫除地幔的贡献外,海水中硫酸盐还原作用产生的硫的贡献可能超过30%。中印度洋脊Edmond热液区存在非常活跃的浅循环系统,可能是造成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偏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块状硫化物 热液 成矿物质来源 中印度洋脊
下载PDF
中太平洋铁锰结壳灰度序列中米兰柯维奇周期的识别及结壳生长速率的演化 被引量:4
6
作者 韩喜球 邱中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6-1011,共6页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提取中太平洋海山铁锰结壳(CB14)生长剖面的灰度序列,运用功率谱分析方法揭示出结壳由表及里5个亚层中分别存在多级序的显著周期,它们均能够分别与地球轨道周期(偏心率周期、黄赤交角周期和岁差周期)的级序很好匹配...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提取中太平洋海山铁锰结壳(CB14)生长剖面的灰度序列,运用功率谱分析方法揭示出结壳由表及里5个亚层中分别存在多级序的显著周期,它们均能够分别与地球轨道周期(偏心率周期、黄赤交角周期和岁差周期)的级序很好匹配,根据匹配结果获得CB14第1至第5亚层的生长速率分别为2.15、2.70、2.43、2.75、2.67mm/Ma,各亚层的界面年龄分别为1.3、2.5、5.9、6.7、7.5Ma。表明晚中新世以来,结壳的生长速率呈现波动变化,最近1.3Ma以来,结壳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认为通过识别结壳灰度序列中存在的米兰柯维奇周期可以有效获得结壳各生长阶段的高分辨率生长速率,可以为研究中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的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壳 灰度序列 谱分析 米兰柯维奇周期 生长速率 中太平洋
下载PDF
中印度洋脊Edmond热液区硫化物的He、Ar同位素组成
7
作者 王叶剑 韩喜球 +1 位作者 邱中炎 叶先仁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41-442,共2页
<正>1样品与方法 Edmond热液区位于中印度洋脊S3洋脊段北部,为一远轴活动热液区,经纬度为23°52.68′S,69°35.80′E。该热液区坐落于裂谷东侧上的一处正地形之上,水深3 290~3 320 m,离中央裂谷轴部约6 km。研究样品采自E... <正>1样品与方法 Edmond热液区位于中印度洋脊S3洋脊段北部,为一远轴活动热液区,经纬度为23°52.68′S,69°35.80′E。该热液区坐落于裂谷东侧上的一处正地形之上,水深3 290~3 320 m,离中央裂谷轴部约6 km。研究样品采自Edmond热液区共11件块状硫化物,样品信息详见王叶剑等(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流体包裹体 矿物包体 中印度洋脊 硫化合物 硫化物 Edmond He Ar 热液区
下载PDF
白令海底栖有孔虫壳体镁钙比值对水团温度的响应
8
作者 叶黎明 邱中炎 雷吉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5-170,共6页
底栖有孔虫壳体Mg/Ca是重建深层水团古温度的主要指标。通过分析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壳体的Mg/Ca和δ18 O,探讨了"Mg/Ca古温度重建方法"在白令海低温水体中的可行性及其转换函数。结果表明,利用U.p... 底栖有孔虫壳体Mg/Ca是重建深层水团古温度的主要指标。通过分析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壳体的Mg/Ca和δ18 O,探讨了"Mg/Ca古温度重建方法"在白令海低温水体中的可行性及其转换函数。结果表明,利用U.peregrina壳体δ18 O换算的"结壳温度"明显低于"现代水团温度",不能客观反映温度对Mg/Ca的控制作用;可能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水深小于150m样品中U.peregrina壳体的Mg/Ca与"现代水团温度"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在深海区两者之间却呈现出良好的指数关系:Mg/Ca=0.69*e0.43*T。该公式指出白令海低温水体中Mg/Ca对温度的敏感性约为43%℃-1,由其估算的温度误差约为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镁钙比值 温度 白令海
下载PDF
利用南海琼东南盆地冷泉碳酸盐判断甲烷流体成因的方法研究
9
作者 容雅鑫 韩喜球 +3 位作者 范维佳 邱中炎 陈宗恒 陶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77-178,共2页
冷泉自生碳酸盐(Authigenic Carbonate,CA)记录了海底甲烷渗溢活动及流体组成信息。CA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A)常被用于推测流体来源及甲烷成因,但δ^(13)CA本质上并不能直接反映甲烷的δ^(13)C,所以这种推测是定性且不准确的。研究认... 冷泉自生碳酸盐(Authigenic Carbonate,CA)记录了海底甲烷渗溢活动及流体组成信息。CA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A)常被用于推测流体来源及甲烷成因,但δ^(13)CA本质上并不能直接反映甲烷的δ^(13)C,所以这种推测是定性且不准确的。研究认为,CA的沉淀源自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过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碳酸盐 碳同位素 甲烷流体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卧蚕-1热液喷口偏顶蛤贝壳的超微结构和矿物组成
10
作者 万煌旭 刘吉强 +6 位作者 韩喜球 梁金龙 周亚东 范维佳 王叶剑 邱中炎 孟凡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97-3503,共7页
洋中脊硫化物热液区的贻贝类生物壳体是热液喷口周围生态环境信息的潜在记录者。然而目前对组成其壳体的矿物分布特征、超微结构和成因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中国科考人员2017年利用载人深潜器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获得了贻贝等... 洋中脊硫化物热液区的贻贝类生物壳体是热液喷口周围生态环境信息的潜在记录者。然而目前对组成其壳体的矿物分布特征、超微结构和成因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中国科考人员2017年利用载人深潜器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获得了贻贝等生物样品,是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理想样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了该热液区印度洋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marisindicus)的壳体天然断面形貌与矿物组成。结果表明,印度洋深海偏顶蛤壳体的纵向生长从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方解石棱柱层、过渡层、文石板片层和肌棱柱层。在棱柱层中,呈纤维状的棱柱体c轴截面出现不规则状,方解石棱柱体垂直a轴截面的宽度约为818~960 nm,与文石层呈近45°斜交,且方解石棱柱体出现交错现象;过渡层形状极不规则,延续了棱柱层的生长取向,但整体显示从棱柱状到文石板片状过渡的趋势;文石层总厚度约为205~1260 nm,具有片状结构。在卧蚕-1热液喷口深海偏顶蛤壳体的文石层中,同一区域的文石板片厚度相同,不同区域的板片厚度存在差异。肌棱柱层具有简单的棱柱状超微结构,棱柱层和珍珠层(文石板片层)均覆盖在肌棱柱层上。光谱学分析显示深海偏顶蛤壳体珍珠层和棱柱层矿物分别为结晶度相对略高的无机成因文石和生物成因方解石。该研究分析的深海偏顶蛤壳体形貌、矿物成分及成因,可为研究热液区软体动物壳体形成机制与生物诱导成矿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超微结构 矿物组成 偏顶蛤 卧蚕1号热液喷口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热液羽状流水化学参数异常和颗粒物成分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紫靖 韩喜球 +1 位作者 王叶剑 邱中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43,共10页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进行了热液异常探测,成功发现了大糦热液区。本文对该热液区附近采集的CTD水样开展了水化学与颗粒物分析。结果表明,在3 150~3 400m水深范围内水体存在Cl、Br、Mg负异常以...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进行了热液异常探测,成功发现了大糦热液区。本文对该热液区附近采集的CTD水样开展了水化学与颗粒物分析。结果表明,在3 150~3 400m水深范围内水体存在Cl、Br、Mg负异常以及DFe和DMn正异常。其中Cl、Br、Mg的浓度较研究区海水背景值分别亏损2.87%~5.27%、3.21%~4.53%和2.52%~3.82%,Cl和Br的亏损指示海底释放的热液流体曾经发生了相分离。根据Mg的亏损情况,可以估算热液羽状流中热液流体的贡献约3.90%。DFe和DMn的浓度峰值分别为127nmol/L和29.0nmol/L,均出现在水深3 150m层位。颗粒物的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在2 900~3 400m深度范围内存在热液成因的富铁氧化物(FeO占49.1%~95.2%),与海水样品中发现的高浓度DFe和DMn相印证。根据实测底层流流速与Fe(Ⅱ)扩散半径对研究区的Fe(Ⅱ)氧化半衰期进行了估算,得到大糦热液区Fe(Ⅱ)氧化半衰期为0.56~2.2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斯伯格脊 大糦热液区 热液羽状流 海水化学异常 颗粒物成分
下载PDF
印度洋亚丁-欧文-卡尔斯伯格脊三联点邻近洋脊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幔源区性质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凯晖 韩喜球 +2 位作者 王叶剑 邱中炎 李洪林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60,共17页
本文研究了亚丁-欧文-卡尔斯伯格脊(AOC)三联点邻近洋脊的玄武岩样品在主量、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特征上的差异和联系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AOC附近卡尔斯伯格脊和希巴洋脊的玄武岩均为正常型洋脊玄武岩(N-MORB),起源自亏损地幔... 本文研究了亚丁-欧文-卡尔斯伯格脊(AOC)三联点邻近洋脊的玄武岩样品在主量、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特征上的差异和联系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AOC附近卡尔斯伯格脊和希巴洋脊的玄武岩均为正常型洋脊玄武岩(N-MORB),起源自亏损地幔,其中卡尔斯伯格脊的样品较希巴洋脊样品更亏损;欧文洋脊玄武岩样品为洋岛玄武岩(OIB)特征,其地幔源区可能有残余陆块物质的混染;亚丁洋脊玄武岩样品类型包括N-MORB、E-MORB和可能的大陆玄武岩,与洋壳形成过程中大陆岩石圈物质的贡献程度有关。除了卡尔斯伯格脊外,阿法热点对各洋脊的岩浆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丁-欧文-卡尔斯伯格脊三联点 玄武岩 地球化学特征 地幔端元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49°~56°E洋脊段的热液羽状流:来自深水中的氦同位素异常证据 被引量:3
13
作者 卢映钰 韩喜球 +1 位作者 王叶剑 邱中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9,共8页
海水中的氦同位素能对海底热液活动进行有效示踪。本文对在西南印度洋49°~56°E洋脊段采集的5条CTD拖曳剖面共14件深水样品进行了氦氖同位素分析。通过分析水体中存在的氦同位素异常,探讨调查区热液异常的特征和热液羽状流... 海水中的氦同位素能对海底热液活动进行有效示踪。本文对在西南印度洋49°~56°E洋脊段采集的5条CTD拖曳剖面共14件深水样品进行了氦氖同位素分析。通过分析水体中存在的氦同位素异常,探讨调查区热液异常的特征和热液羽状流的分布。分析表明,5条CTD剖面均存在δ^3He异常,其中CTD7-2(位置:37.927°S、49.412°E,水深2140m,离底高度100m)的δ^3He值最大,达到49.2%。根据δ^3He分布特征,认为调查区内存在至少6处热液羽状流,其中37.927°S、49.412°E以西数千米范围内可能存在海底热液喷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脊 氦同位素异常 热液羽状流 海底热液活动
下载PDF
卡尔斯伯格脊60°~61°E洋脊段多波束后向散射特征及其对构造与岩浆作用强度的指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驰 韩喜球 +3 位作者 王叶剑 李洪林 邱中炎 吴招才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49,共13页
多波束声纳数据可以有效记录海底地形地貌和底质特征信息。本文利用船载多波束数据对慢速扩张的卡尔斯伯格脊60°~61°E洋脊段的典型构造地貌单元的后向散射强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洋脊段的构造和岩浆作用强... 多波束声纳数据可以有效记录海底地形地貌和底质特征信息。本文利用船载多波束数据对慢速扩张的卡尔斯伯格脊60°~61°E洋脊段的典型构造地貌单元的后向散射强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洋脊段的构造和岩浆作用强度特征。结果表明,洋脊段Ⅰ以构造拉张作用占主导,脊轴及附近后向散射强度为-29dB左右,裂谷壁高差可达1 200m以上,裂谷内断裂发育,裂谷侧翼高度与裂谷宽度的比值为78.7~126.2,裂谷两侧翼部线性构造较少,但轴向正断层面更宽,倾角更小;与洋脊段裂谷中段相比,末端火山活动频率较低但喷发规模较大,火山机构数量和体积也更大,且可发育深大断裂获取深部热源。洋脊段Ⅱ以岩浆作用占主导,脊轴及附近后向散射强度达-35dB,裂谷内轴向火山脊发育,裂谷壁高差小于500m,裂谷侧翼高度与裂谷宽度的比值为77.6~116.8,裂谷两侧翼部线性构造数量众多、长宽比较大且呈近似对称,相邻线性构造之间沉积物广泛分布。通过提取挖掘与底质属性密切相关的多波束后向散射强度数据,结合海底地形地貌的分析,可以为洋中脊的构造和岩浆作用强度的定量研究提供有效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后向散射 卡尔斯伯格脊 构造和岩浆作用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Methane seepag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evidence from in situ measurements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中炎 韩喜球 王叶剑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556-1561,共6页
Continental margins in world oceans contain large amounts of marine gas hydrates. Changes in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sediment may destabilize the methane hydrate, leading to its release and seepage into the se... Continental margins in world oceans contain large amounts of marine gas hydrates. Changes in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sediment may destabilize the methane hydrate, leading to its release and seepage into the sea. This process would increase the dissolved methane in the ambient seawater. In this study, a methane sensor was used to detect methane anomalies in the water column in southwestern Dongsha and Shenhu,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ethane plumes were detected at stations SCS001 and T001 in the southwestern Dongsha area, and station SCS002 in the Shenhu area, respectively. The maximum methane concentrations were 8.8 nmol/L in southwestern Dongsha and 10.1 nmol/L in Shenhu, which are about 4–5 times higher than the background methane concentra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active methane seepages present in both the southwestern Dongsha and Shenhu areas, which are likely related to a methane hydrate reservoir beneath the seafloor. A methane sensor with a low detection limit is a practical instrument with which to detect methane plumes in oceanic environments and to monitor methane leakage from the seaflo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 海洋学 科普知识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天休热液区热液成因矿物特征与分布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蔡翌旸 韩喜球 +3 位作者 邱中炎 王叶剑 李谋 Samuel Olatunde Popoola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45,共10页
海底沉积物中的热液成因矿物主要来自热液区热液产物堆积体的失稳垮塌搬运迁移和热液羽流自生矿物颗粒的沉降。热液成因矿物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了解热液活动区的位置与范围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天休热液区(3°41′N、63°... 海底沉积物中的热液成因矿物主要来自热液区热液产物堆积体的失稳垮塌搬运迁移和热液羽流自生矿物颗粒的沉降。热液成因矿物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了解热液活动区的位置与范围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天休热液区(3°41′N、63°50′E)位于卡尔斯伯格脊超镁铁岩系中,本文对采自该热液区及其周边的共4站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研究,分析热液成因矿物的组成、丰度和粒度的空间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热液喷口近端(0~0.22 km)同时分布有垮塌迁移及热液羽流沉降来源的热液成因矿物,其中垮塌来源的矿物呈砾—粗砂级,以古巴矿等金属硫化物矿物及铁氧化物为主;羽流沉降来源的矿物呈砂—泥级,以Cu-Zn-Fe硫化物矿物(等轴古巴矿、古巴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等)为主。在远喷口端(1.84~6.05 km)主要分布有羽流沉降来源的热液成因矿物,以砂—泥级的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为主。热液成因矿物的类型、粒度、丰度在空间上呈现出的规律性分布特征可以示踪未知的活动和非活动热液区的位置,并作为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热液成因矿物 天休热液区 卡尔斯伯格脊 印度洋
下载PDF
上新世/更新世之交太平洋经向翻转流演化-海山结壳Nd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维佳 韩喜球 +2 位作者 邱中炎 叶黎明 郭栋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0-59,共10页
随着北半球冰盖的发育,全球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太平洋经向翻转流(PMOC)对全球海洋热量分配和大气CO_(2)在深海的封存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关于PMOC与北半球冰盖的形成之间的关系还欠缺研究。本文收集了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的Nd同... 随着北半球冰盖的发育,全球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太平洋经向翻转流(PMOC)对全球海洋热量分配和大气CO_(2)在深海的封存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关于PMOC与北半球冰盖的形成之间的关系还欠缺研究。本文收集了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的Nd同位素记录,通过对比不同区域Nd同位素记录的演化特征,分析风尘输入、水团演化等因素对Nd同位素记录的影响,探讨了太平洋经向翻转流演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北太平洋深层水下沉的停滞和亚洲风尘输入增加可能是导致深层水Nd同位素从距今3~4 Ma开始降低的原因。同时,因北太平洋深层水下沉停滞,PMOC改组,使得更多的CO_(2)在深水封存,从而对全球气候变冷和北半球冰盖形成产生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经向翻转流 北半球冰川化 ND同位素 铁锰结壳 风尘
下载PDF
超镁铁岩型海底热液成矿系统中Au的矿化——以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铭 王叶剑 +3 位作者 韩喜球 邱中炎 刘吉强 李洪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3-174,共2页
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SMS)富含Au等战略性矿产,是海底成矿作用研究的热点(Fuchs et al.,2019)。传统观点认为,富Au型SMS矿床可赋存于现代海底各种构造环境中,但高品位的Au通常与岛弧、不成熟的弧后环境有关,大洋中脊形成的块状硫化... 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SMS)富含Au等战略性矿产,是海底成矿作用研究的热点(Fuchs et al.,2019)。传统观点认为,富Au型SMS矿床可赋存于现代海底各种构造环境中,但高品位的Au通常与岛弧、不成熟的弧后环境有关,大洋中脊形成的块状硫化物往往是贫Au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液系统 超镁铁岩 块状硫化物 Au矿化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沉积物特征及其找矿启示 被引量:2
19
作者 邱中炎 韩喜球 +1 位作者 王叶剑 蒋紫靖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76-,共1页
卡尔斯伯格脊位于西北印度洋2°S^10°N之间,属于慢速扩张洋中脊,广泛受沉积物覆盖。沉积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组成可以作为反映海底热液活动的存在、强度及其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2012年以来,我国经过4个航次的热液硫化物调查... 卡尔斯伯格脊位于西北印度洋2°S^10°N之间,属于慢速扩张洋中脊,广泛受沉积物覆盖。沉积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组成可以作为反映海底热液活动的存在、强度及其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2012年以来,我国经过4个航次的热液硫化物调查,在卡尔斯伯格脊先后发现了4处热液活动区(卧蚕1、卧蚕2、天休和大糦热液区),并取得了多站位多类型的沉积物样品。本文对所获的样品进行了矿物成分和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了解研究区沉积物类型、物质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印度洋 沉积物类型 热液活动区 慢速扩张 地球化学特征 洋中脊 海底热液 天休 热液硫化物 沉积物样品
原文传递
西北印度洋脊的厘定及其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余星 韩喜球 +2 位作者 邱中炎 王叶剑 唐立梅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26-639,共14页
西北印度洋的洋脊系统目前以"中印度洋脊"和"卡尔斯伯格脊"分别指示南北两段,两者的分界点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板块边界与洋脊的交点,但具体分布位置不明确.基于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 西北印度洋的洋脊系统目前以"中印度洋脊"和"卡尔斯伯格脊"分别指示南北两段,两者的分界点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板块边界与洋脊的交点,但具体分布位置不明确.基于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特征,认为卡尔斯伯格脊和中印度洋脊可以统一称为"西北印度洋脊",从罗德里格斯三联点一直延伸到欧文断裂带.新的洋脊厘定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整个西北印度洋的洋脊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西北印度洋脊地形上南北两端断裂较少,中间断层密集,形似吸管的弯折部位,调节洋脊的转向.重力异常显示沿脊轴方向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表明两端岩浆供给相对充足,而中间断层密集区岩浆量少.磁异常特征显示清晰的分带性,指示多阶段的洋脊扩张历史.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南北两个同位素相对富集洋脊段,可能与热点作用相关,或与残留岩石圈或地壳物质对亏损软流圈地幔的富集改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印度洋脊 卡尔斯伯格脊 中印度洋脊 洋脊玄武岩 地质构造特征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