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身份认同的互构模型探析
1
作者 徐好 邱开玉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6-72,共7页
华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阶段是更新价值体系、接受新观念的关键时期。由于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华侨青少年较之国内同龄人在身份认同上更容易产生困惑和危机。华侨青少年身份认同中的“四个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华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阶段是更新价值体系、接受新观念的关键时期。由于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华侨青少年较之国内同龄人在身份认同上更容易产生困惑和危机。华侨青少年身份认同中的“四个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的“五个认同”之间在逻辑上存在互构关系。这个互构模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华侨青少年产生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等高层次的归属情感,从而在解决其身份认同危机的同时,形塑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 身份认同 华侨青少年
下载PDF
晚清民国畲族乡村政治的现代转向——以山民会馆为中心的察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邱开玉 廖梦雅 余德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54-62,共9页
在“现代化”视角下,山民会馆之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化的意义得到彰显。山民会馆烙印着强烈的同宗同族的“血缘性”,决定了其实质是“会馆”模式的祠堂。晚清民国畲族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政治牵引以及畲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构成了... 在“现代化”视角下,山民会馆之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化的意义得到彰显。山民会馆烙印着强烈的同宗同族的“血缘性”,决定了其实质是“会馆”模式的祠堂。晚清民国畲族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政治牵引以及畲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构成了山民会馆的创建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转向的社会基础。在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中,山民会馆的功能发挥与角色转变透视着畲族乡村政治艰难的现代化探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 政治现代化 山民会馆 晚清民国
下载PDF
夹缝中生存:清代畲民政治参与窥探 被引量:4
3
作者 邱开玉 廖梦雅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19,共7页
在封建统治者导演下,清代时期的畲族社会已逐步实现定居并最终完成封建化,造就了畲民政治参与的基本社会条件;畲族封建式家族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有限的智力投资,奠定了畲民政治参与的经济文化基础。在此之上,清政府的统治决策与政治精英... 在封建统治者导演下,清代时期的畲族社会已逐步实现定居并最终完成封建化,造就了畲民政治参与的基本社会条件;畲族封建式家族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有限的智力投资,奠定了畲民政治参与的经济文化基础。在此之上,清政府的统治决策与政治精英的帮扶,最终促成了大量畲族庶民实现政治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参与 畲族 清代
下载PDF
高校辅导员在“书院”中的角色冲突及调整 被引量:1
4
作者 邱开玉 廖梦雅 《丽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94-97,共4页
"书院"是我国高校"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新平台。辅导员在"书院"的工作中,常常会因为外部环境或自身内在矛盾等原因而出现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角色自我认识不清、角色本末倒置以及由于书院制度不完善... "书院"是我国高校"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新平台。辅导员在"书院"的工作中,常常会因为外部环境或自身内在矛盾等原因而出现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角色自我认识不清、角色本末倒置以及由于书院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多重角色压力等问题。对此,应明确书院的职能定位、厘清书院与学院的关系、促进辅导员队伍导师化和专业化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导员 书院制 角色冲突 角色定位
下载PDF
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邱开玉 廖梦雅 《高教学刊》 2015年第8期14-15,共2页
作为伟大的教育创业者,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创业教育思想。本文正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对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分类施教、开放、以创新为核心、实践育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论 创业教育 创造教育
下载PDF
“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理念下的辅导员工作研究——基于“书院制”的教育管理模式
6
作者 邱开玉 吴永芳 廖梦雅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95-98,共4页
"书院"是高校育人机制的一次创新。辅导员在该机制中践行"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理念,着力点在于通过"书院"建构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新型良好关系:做学生的"好邻居"、"好伙伴"、"... "书院"是高校育人机制的一次创新。辅导员在该机制中践行"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理念,着力点在于通过"书院"建构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新型良好关系:做学生的"好邻居"、"好伙伴"、"好导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导员 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 书院制
下载PDF
浅谈辅导员如何应对高校学生自由转专业的新形势
7
作者 邱开玉 廖梦雅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2-54,共3页
进一步放宽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最终实现学生"自由"转专业是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新形势对当前辅导员的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辅导员应认清形势,树立正确观念,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提升工作能力,以应对新形势所带来... 进一步放宽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最终实现学生"自由"转专业是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新形势对当前辅导员的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辅导员应认清形势,树立正确观念,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提升工作能力,以应对新形势所带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学生自由转专业 新形势
下载PDF
基于审美游戏视角的创业教育的教学思考
8
作者 邱开玉 廖梦雅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02-104,101,共4页
审美游戏与创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二者是可以相互结合的,关键在于明晰创业教育的审美游戏特征,明确游戏的角色设定和游戏内容。创业教育与审美游戏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实际创业教育的教学中融入审美游戏的思想是可以实现的。
关键词 审美游戏 创业教育 教学
下载PDF
审美教育之于学生幸福 被引量:1
9
作者 邱开玉 《现代教育论丛》 2010年第7期12-17,共6页
功利性与审美性是我国传统教育呈现出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的功利性并没有因为走进现代而被削弱,而教育的审美功能却日趋黯淡。学生幸福,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功利性与审美性二者关系的调和... 功利性与审美性是我国传统教育呈现出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的功利性并没有因为走进现代而被削弱,而教育的审美功能却日趋黯淡。学生幸福,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功利性与审美性二者关系的调和上,而要实现二者关系的矛盾统一,审美教育是重要手段。审美教育是以教育的审美性为"先天条件",以审美活动为"媒介",以培育"审美的人"为目的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教育 审美教育 幸福 学生幸福
下载PDF
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
10
作者 叶华松 邱开玉 王峰 《教育评论》 2020年第7期84-88,共5页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合力不足、形式不新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机制...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合力不足、形式不新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机制、探索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实践形式、创新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内容体系等路径,增强大学生法治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信仰教育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理性”的“德感生活”——浅析冯友兰《新世训》的现代启示
11
作者 邱开玉 《现代教育论丛》 2011年第2期2-5,22,共5页
"德感生活"是儒家生活哲学的定名。道德理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活哲学的轴心与本质要害,因此从这意义上说,儒家德感生活观念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或模型。然而在现代的情镜中,儒家德感生活的固有弊端限制了其现代开展。冯友兰先生... "德感生活"是儒家生活哲学的定名。道德理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活哲学的轴心与本质要害,因此从这意义上说,儒家德感生活观念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或模型。然而在现代的情镜中,儒家德感生活的固有弊端限制了其现代开展。冯友兰先生在《新世训》中关于"理性"与"道德"的各自区分,对传统道德观念进入崭新生活世界——德感生活的现代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训 德感生活 理性 现代启示
下载PDF
探析美育中审美师生观的建构
12
作者 邱开玉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1年第3期124-129,共6页
美育的本质是“感性教育”。美育所关注的是生活中的人,是人的感受。美育的感性规定性要求在美育活动中培养审美感受的主体,建立美育主体间的“双主体”关系,而审美主体间性为这样的审美师生观的建构提供了可能。审美师生观以感性生... 美育的本质是“感性教育”。美育所关注的是生活中的人,是人的感受。美育的感性规定性要求在美育活动中培养审美感受的主体,建立美育主体间的“双主体”关系,而审美主体间性为这样的审美师生观的建构提供了可能。审美师生观以感性生命的确定为根本前提,要求审美教育过程对话化,对审美价值与评判标准的多元化提出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审美师生观 审美主体间性
下载PDF
三扶一带: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机制的创新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廖梦雅 邱开玉 《丽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0-37,共8页
创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机制,构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全程化、全方位的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现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学业... 创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机制,构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全程化、全方位的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现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着手,构建以"三扶一带"为中心的党员培养机制,将党员培养贯穿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始终,针对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考察标准,实现针对性考核、层次化管理,确保党员培养覆盖到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成长的各方面,同时覆盖到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切实强化党员培养效果,形成"帮扶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地普通高校 少数民族学生 党员培养机制
下载PDF
关于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廖梦雅 邱开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15期46-47,共2页
本文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党员培养机制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浅析陈云对中国“一五”计划的贡献
15
作者 廖梦雅 邱开玉 《世纪桥》 2015年第7期19-20,共2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恢复以及抗美援朝的胜利,党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陈云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导人,特别在主持编制"一五"计划和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措施等方面,做出了重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恢复以及抗美援朝的胜利,党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陈云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导人,特别在主持编制"一五"计划和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措施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 “一五”计划 贡献
下载PDF
探析班级组织中的“不完全管理角色”——基于“班级社会组织”理论的视角
16
作者 廖梦雅 邱开玉 《生活教育》 2015年第15期49-50,共2页
本文将班级正式结构中的"干部阶层"进一步区分为"完全管理角色"与"不完全管理角色"。"不完全管理角色"只有在具体的"班级组织的活动"中,才与班级中的一般成员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区分更贴近现实,也更有利于班级... 本文将班级正式结构中的"干部阶层"进一步区分为"完全管理角色"与"不完全管理角色"。"不完全管理角色"只有在具体的"班级组织的活动"中,才与班级中的一般成员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区分更贴近现实,也更有利于班级组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级的社会属性 正式结构 不完全管理角色 班级建设
下载PDF
互喻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建构研究
17
作者 廖梦雅 邱开玉 《生活教育》 2015年第11期49-50,共2页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存在明显的制度性话语、不可持续性对话以及在虚拟空间中角色失语等话语权失衡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互喻文化为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建构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互喻文化 话语权 辅导员
下载PDF
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研究——基于浙江省7所高校的调研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邱开玉 廖梦雅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46,共8页
对浙江省7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不断彰显,但存在话语内容适应性比较欠缺、话语传导互动机制不够健全、话语接受实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而教学话语内容“窄化”、形式“僵化”... 对浙江省7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不断彰显,但存在话语内容适应性比较欠缺、话语传导互动机制不够健全、话语接受实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而教学话语内容“窄化”、形式“僵化”以及情境“虚化”是制约教学话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基于调查结果和因素分析,建议科学设置议题,增强话语内容适应性;创新话语形式,促进话语传导互动;优化话语情境,提升话语接受实效性等,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思政课 教学话语 有效性 接受理论
下载PDF
神话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邱开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6,共8页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盘瓠神话 畲族
下载PDF
畲族盘瓠神话研究述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邱开玉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32-36,共5页
盘瓠神话是我国畲族人民的精神遗产。国内学界关于畲族盘瓠神话的研究主要围绕性质判析、文本分析、演绎方式、文化功能四个方面展开。在研究内容上,从早期将盘瓠神话与畲族的"族源"、图腾崇拜相关联的研究主题,转向以文本辨... 盘瓠神话是我国畲族人民的精神遗产。国内学界关于畲族盘瓠神话的研究主要围绕性质判析、文本分析、演绎方式、文化功能四个方面展开。在研究内容上,从早期将盘瓠神话与畲族的"族源"、图腾崇拜相关联的研究主题,转向以文本辨析、精神演述与文化功能阐释为研究重点。在时间上,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而言,研究视角愈发多样,研究内容不断深入,但部分领域仍有待深化,尚未达到系统性的要求。在现代语境中,要进一步深入推进畲族盘瓠神话研究,亟需深入思考与讨论畲族盘瓠神话的研究态度、研究内容以及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接续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 盘瓠神话 文化本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