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lebisella还原合成纳米钯的电子传递途径解析
1
作者 居成佳 汪子阳 +5 位作者 曹雯莹 虞磊 邱旭海 周少华 王权 陈荣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554-3561,共8页
以甲酸钠为电子供体,利用化学法和生物法制备了2种纳米钯颗粒,分别为化学合成钯(Chem-Pd)和生物合成钯(Bio-Pd).对两种钯颗粒进行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Chem-Pd颗粒为团聚态,平均粒径为12nm,而Bio-Pd均匀地... 以甲酸钠为电子供体,利用化学法和生物法制备了2种纳米钯颗粒,分别为化学合成钯(Chem-Pd)和生物合成钯(Bio-Pd).对两种钯颗粒进行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Chem-Pd颗粒为团聚态,平均粒径为12nm,而Bio-Pd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内部和胞外聚和物(EPS)上,平均尺寸为5nm.二价钯还原曲线表明相比于化学法,利用生物法还原二价钯的速率提高了70%,说明微生物的介入可有效促进纳米钯的生成.通过探究胞内电子传递和胞外聚合物对合成Bio-Pd的作用,阐明了Bio-Pd合成机理为Klebisella oxytoca通过自身呼吸链传递将电子传递给胞外的二价钯,同时细菌分泌的EPS中存在氧化还原活性基团在胞外促进合成纳米钯.活死菌染色实验表明Bio-Pd对微生物仍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氏菌 纳米钯 胞外电子传递 呼吸链抑制剂
下载PDF
美国薄壳山核桃品种选优和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邱富兴 唐仕斌 +6 位作者 姜晓装 邱旭林 邱旭东 杨素珍 范军莲 邱旭阳 邱旭海 《现代园艺》 2011年第5期7-9,共3页
美国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 Koch.)英文名pecan,因果壳薄,故名薄壳山核桃,又因果实长形,又称长山核桃。由于长山核桃果实取仁容易,营养价值高,可食率高,其市场销售前景十分可观。该树种不仅果实经济价值高,在果树... 美国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 Koch.)英文名pecan,因果壳薄,故名薄壳山核桃,又因果实长形,又称长山核桃。由于长山核桃果实取仁容易,营养价值高,可食率高,其市场销售前景十分可观。该树种不仅果实经济价值高,在果树类中属投入少、管理容易、病虫害少的树种之一。而且有园林绿化美化效果,木材质量佳等特点,是一果材两用经济树种,发展前景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薄壳山核桃 丰产栽培技术 品种选优 经济树种 桃果实 长山核桃 营养价值 市场销售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提取方法的优化及其对废水中木质纤维类污染物的絮凝机理 被引量:4
3
作者 吴鹏 张锐 +4 位作者 范欣竹 程伟鑫 周少华 虞磊 邱旭海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354,共12页
利用芽孢杆菌生产的微生物絮凝剂配合助凝剂三价铁,在实际废水的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为了更好地在实际废水处理中应用微生物絮凝剂,需要优化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响应曲面优化法,最终可将微生物絮凝剂的产... 利用芽孢杆菌生产的微生物絮凝剂配合助凝剂三价铁,在实际废水的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为了更好地在实际废水处理中应用微生物絮凝剂,需要优化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响应曲面优化法,最终可将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由原先的0.5 g·L^(−1)提升至1.64 g·L^(−1)。最佳提取条件为:将培养好的培养液在50℃下超声6 min,处理结束后,调节溶液pH在9~11内,然后进行离心、醇沉等操作。微生物絮凝剂对烟草废水COD、氨氮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0%和28%;对畜禽废水COD、氨氮去除率可分别到达85%和45%。此外,由于微生物絮凝剂的无害性,通过微生物絮凝剂干湿分离后的固体和液体部分可以分别作为有机肥和液体叶面肥再利用,从而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环保絮凝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化学需氧量 絮凝 响应曲面法
原文传递
静息细胞对亚甲基蓝染料和Pb(Ⅱ)同步吸附的模型研究
4
作者 虞磊 何涛 +4 位作者 井开妍 丁煜华 程伟鑫 周少华 邱旭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6-186,共11页
采用K.oxytoca菌株制成生物吸附剂(LRC)对亚甲基蓝染料(MB)和Pb(Ⅱ)二元体系的吸附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高等统计物理模型对吸附机理进行阐述.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接触时间和溶液pH条件下对LRC去除染料MB和Pb(Ⅱ)的影响,并通过... 采用K.oxytoca菌株制成生物吸附剂(LRC)对亚甲基蓝染料(MB)和Pb(Ⅱ)二元体系的吸附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高等统计物理模型对吸附机理进行阐述.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接触时间和溶液pH条件下对LRC去除染料MB和Pb(Ⅱ)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两种污染物在二元吸附体系中表现出了吸附拮抗作用.利用单能量单吸附层(MSA)和单层扩展(MBA)统计物理模型对一元吸附体系和二元吸附体系进行拟合,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结果.在单元体系中,LRC对MB和Pb(Ⅱ)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63.61 mg·g^(-1)和129.83 mg·g^(-1);在二元体系中,LRC对MB和Pb(Ⅱ)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41.47 mg·g^(-1)和96.99 mg·g^(-1).同时,该模型中的拟合参数(n_(i)、D_(m)、E_(i))能够阐述其不同的物理意义,并提出了新的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结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剂 吸附竞争 统计物理模型 吸附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