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 被引量:7
1
作者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1981年第1期33-40,共8页
100例标本都有喉上神经外支,它紧靠甲状腺上血管后方下行,同包于一个血管神经鞘内,处理甲状腺侧叶上极的血管时,要先将血管与神经分离,然后在侧叶上端选择性地结扎甲状腺上血管,这样才能避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本文还统计了喉返神经与... 100例标本都有喉上神经外支,它紧靠甲状腺上血管后方下行,同包于一个血管神经鞘内,处理甲状腺侧叶上极的血管时,要先将血管与神经分离,然后在侧叶上端选择性地结扎甲状腺上血管,这样才能避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本文还统计了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相关系的各种型式,详细讨论了喉返神经的局部关系,提出避免损伤喉返神经的解剖学依据。由于右锁骨下动脉食管后位而引起的右喉返神经经过异常者占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甲状腺 经过 粒子肉 内分泌腺 喉上神经外支 弓动脉
下载PDF
甲状旁腺的外科解剖学 被引量:5
2
作者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1981年第1期28-32,共5页
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的摘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均要熟悉甲状旁腺的位置。在100例颈部标本中共发现319个甲状旁腺,平均每例3.19个。80%的甲状旁腺位于正常的较为隐蔽的位置,即上一对位于甲状腺侧叶后缘中点以上到上1/4与下3/4交界处... 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的摘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均要熟悉甲状旁腺的位置。在100例颈部标本中共发现319个甲状旁腺,平均每例3.19个。80%的甲状旁腺位于正常的较为隐蔽的位置,即上一对位于甲状腺侧叶后缘中点以上到上1/4与下3/4交界处;下一对位于甲状腺侧叶后缘的下1/3段。它们都在甲状腺固有囊与筋膜鞘之间。甲状腺次全切除一般是保留侧叶后部,这是保护甲状旁腺、防止损伤喉返神经的有效措施,更重要的是要严格紧靠甲状腺固有囊清理并完整保留固有囊外、侧叶上下端附近的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这对占16%的变异位置的甲状旁腺免遭切除更有保证。即使是甲状腺侧叶全部切除,同此处理,也可保存甲状旁腺。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的摘除术要广泛探查,但应首先在甲状腺侧叶下端附近及其下方的气管两旁探查下一对甲状旁腺的情况,因为下一对甲状旁腺有的恰好是位于甲状腺侧叶下端;位于侧叶下端下方气管两旁者占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 标本 内分泌腺 甲状腺侧叶后缘 侧叶 解剖学 外科
下载PDF
甲状腺的形态学 被引量:6
3
作者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1980年第4期351-356,共6页
本文对甲状腺的形态、位置、被膜和固定装置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描绘了副甲状腺和甲状腺提肌的存在情况。根据250例标本的观察,统计了我国人甲状腺形态分型:两侧叶中间连以峡部是甲状腺的基本形态,占37.6%;但55.6%标本另具一个锥状突... 本文对甲状腺的形态、位置、被膜和固定装置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描绘了副甲状腺和甲状腺提肌的存在情况。根据250例标本的观察,统计了我国人甲状腺形态分型:两侧叶中间连以峡部是甲状腺的基本形态,占37.6%;但55.6%标本另具一个锥状突;峡部缺如者占5.6%,其中2.8%缺峡部,两侧叶又都具有一锥状突;另发现一种教科书尚未收入的特殊型式,即两侧叶连以峡部,两侧叶又各具锥状突,占1.2%。一侧侧叶缺如者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分型 固定装置 筋膜 粒子肉 内分泌腺 肌肉骨骼系统 侧叶 峡部 形态学
下载PDF
甲状腺的血管 被引量:4
4
作者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1980年第4期357-361,共5页
100例标本观察结果表明,全部标本具有甲状腺上动脉,并且99%有它的伴行静脉。一侧甲状腺下动脉缺如者占8%。甲状腺最下动脉的出现率约为10%,具甲状腺中静脉者占58%,它直接注入颈内静脉前壁。甲状腺下静脉多数是双干。对甲状腺主要血管的... 100例标本观察结果表明,全部标本具有甲状腺上动脉,并且99%有它的伴行静脉。一侧甲状腺下动脉缺如者占8%。甲状腺最下动脉的出现率约为10%,具甲状腺中静脉者占58%,它直接注入颈内静脉前壁。甲状腺下静脉多数是双干。对甲状腺主要血管的发出点、经过等也收集了详细资料,提供外科手术应用的依据。发现1例具有第6条动脉——甲状腺中动脉的罕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颈交感干 出现率 缺如 标本 中静脉 粒子肉 内分泌腺 甲状腺最下动脉 血管
下载PDF
舌骨下肌群的神经支配 被引量:4
5
作者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1980年第4期347-350,共4页
100例标本的甲状腺前肌均有来自舌下神经袢的上、下二支神经支配,神经门的高度虽不甚恒定,但我们建议在甲状腺峡部高度由正中向外侧分别夹住并切断两侧甲状腺前肌,可使这些肌肉的神经支配免受或受到最小的损伤。还收集了我国人舌骨下肌... 100例标本的甲状腺前肌均有来自舌下神经袢的上、下二支神经支配,神经门的高度虽不甚恒定,但我们建议在甲状腺峡部高度由正中向外侧分别夹住并切断两侧甲状腺前肌,可使这些肌肉的神经支配免受或受到最小的损伤。还收集了我国人舌骨下肌群变异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骨下肌群 胸骨甲状肌 神经支配 胸骨舌骨肌 舌下神经 脑神经
下载PDF
试论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中的智能培养 被引量:2
6
作者 邱治民 《解剖学通报》 1982年第3期117-119,共3页
胡耀帮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说:“发展科学,发展教育,大力培养各方面的专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种资源的开发。”[1]在这样一个新... 胡耀帮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说:“发展科学,发展教育,大力培养各方面的专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种资源的开发。”[1]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讨论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中的智能培养是有好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学科 基础医学 直观教材 大课讲授 示教 智能培养
下载PDF
国人筛窦的胚胎发生 被引量:2
7
作者 郑鸣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37-443,共7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106例胎儿(胎龄12~40周)的筛骨标本作连续切片观测。结果表明,筛窦在胚胎第21~23周开始发生,即在中、上鼻道的外侧壁和顶部,由鼻粘膜下陷形成额襞和额沟。24~26周形成筛小房,并有微小窦口与上鼻道和中鼻道相通。筛...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106例胎儿(胎龄12~40周)的筛骨标本作连续切片观测。结果表明,筛窦在胚胎第21~23周开始发生,即在中、上鼻道的外侧壁和顶部,由鼻粘膜下陷形成额襞和额沟。24~26周形成筛小房,并有微小窦口与上鼻道和中鼻道相通。筛小房的数目及大小,随胎龄增长而递增,且内腔呈均衡扩大。至出生时,每侧筛骨迷路内含6~11个筛小房,平均大小为1.7mm×1.3mm×2.0mm。同时,筛小房的扩展范围已接近成人。筛窦粘膜的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表面纤毛稀疏,固有膜主要为结缔组织及基质结构,厚而疏松,内分布有极少量血管和腺体。以上结果提示,人类筛窦是所有副鼻窦中发生最早的一个,出生时,筛窦已出现。各组筛窦在发生时间上不同步,但其位置则相对恒定。筛窦粘膜与鼻牯膜之间的组织结构有所不同。新生儿的筛窦粘膜的发育还不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小房 筛窦 发生 胎儿
下载PDF
胎儿侧脑室脉络丛微血管的形态学特点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玮 邱治民 +2 位作者 邹宁生 梁平 钟秀容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21-23,共3页
光镜和电镜观察43例胎儿侧脑室脉络丛的微血管。微血管内径大部分在<20μm,内径大小与胎龄无关;单位面积微血管数随胎儿发育而增多。微血管内皮细胞内可见到单个线粒体分别被粗面内质网包绕。在胎龄>24周的标本,见到内皮细胞有隔... 光镜和电镜观察43例胎儿侧脑室脉络丛的微血管。微血管内径大部分在<20μm,内径大小与胎龄无关;单位面积微血管数随胎儿发育而增多。微血管内皮细胞内可见到单个线粒体分别被粗面内质网包绕。在胎龄>24周的标本,见到内皮细胞有隔膜的孔。作者认为形成脑脊液、转运大分子物质主要依靠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脉络丛 微血管
下载PDF
鼻中隔偏曲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9
作者 郑鸣 邱治民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6年第2期107-111,共5页
鼻中隔偏曲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郑鸣,邱治民福建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福州350004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的鼻中隔形态变异性疾病。鼻中隔各部结构发育及形态的改变,直接影响着面部中心结构(包括鼻、上颌骨和外鼻)的发育的外形[... 鼻中隔偏曲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郑鸣,邱治民福建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福州350004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的鼻中隔形态变异性疾病。鼻中隔各部结构发育及形态的改变,直接影响着面部中心结构(包括鼻、上颌骨和外鼻)的发育的外形[1,2]。严重鼻中隔偏曲可导致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发病率 发生 临床意义
下载PDF
胎儿筛骨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呜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6-19,共4页
本文从组织学角度,研究胎儿筛骨的形态学变化以及水平板、纸板和筛凹的发育特点。结果表明:筛骨整体(在冠状位)呈等腰梯形,即纸板为梯形的两边;胎儿期的纸板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凹的骨板,至出生时呈轻微的“S”形弯曲;胚胎第24周后,水平... 本文从组织学角度,研究胎儿筛骨的形态学变化以及水平板、纸板和筛凹的发育特点。结果表明:筛骨整体(在冠状位)呈等腰梯形,即纸板为梯形的两边;胎儿期的纸板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凹的骨板,至出生时呈轻微的“S”形弯曲;胚胎第24周后,水平板的外侧部分逐渐形成筛凹,并随筛窦的气化而变薄,形成筛窦的顶部。上述结果提示:出生时其眶内侧壁(主要为纸板)结构不呈矢状平面,且与水平板间的角度(斜度)随胎龄增长而增大(P<0.01);筛骨水平板则由内侧部分的筛板和外侧部分的筛凹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骨 筛凹 胎儿
下载PDF
蜗小管的胚胎发育和年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严世都 易自翔 +1 位作者 王德钦 邱治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20-224,共5页
本研究取正常胎儿12周至成人的颞骨234个,做组织切片,在显镜微下观察蜗小管的胚胎发育和生后变化。结果表明,蜗小管内口、外口、宽度和长度随胚胎发育而增加。生后1岁蜗小管的长度已达成人蜗小管的长度。儿童蜗小管较成人者宽。根据蜗... 本研究取正常胎儿12周至成人的颞骨234个,做组织切片,在显镜微下观察蜗小管的胚胎发育和生后变化。结果表明,蜗小管内口、外口、宽度和长度随胚胎发育而增加。生后1岁蜗小管的长度已达成人蜗小管的长度。儿童蜗小管较成人者宽。根据蜗小管形态的年龄特点,讨论了其发育规律、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蜗小管 胚胎发育 年龄变化
下载PDF
颅中凹进路内耳道定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硕 邹宁生 邱治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2期87-89,126,共4页
采用50侧成年头部标本,经颅中凹手术进路,以棘孔的胸膜中动脉、面神经管裂孔和上半规管拱峰为标志,对内耳道的位置进行确定。观测棘孔至面神经管裂孔的距离、面神经管裂孔至内耳道底面神经管内口的距离。膝状神经节裸露率,弓状隆起与上... 采用50侧成年头部标本,经颅中凹手术进路,以棘孔的胸膜中动脉、面神经管裂孔和上半规管拱峰为标志,对内耳道的位置进行确定。观测棘孔至面神经管裂孔的距离、面神经管裂孔至内耳道底面神经管内口的距离。膝状神经节裸露率,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拱峰的关系、上半规管拱峰至内耳道后壁的距离、内耳道上壁至岩上窦的距离,内耳道内上方骨突率,并提出不同手术应采取不同的标志对内耳道进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中动脉 面神经管裂孔 内耳道 上半规管
下载PDF
圆窗区的胚胎发育 被引量:2
13
作者 严世都 易自翔 +1 位作者 王德钦 邱治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5-98,181,共4页
光学显微镜观测162侧12~39周胎儿圆窗区的形态结构,并用统计学方法求出圆窗区与年龄的相关回归。以探索圆窗区正常发育规律。
关键词 圆窗 胚胎学 发育
下载PDF
人面神经管和面神经的发生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硕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3期327-331,355,共6页
本文对229侧胚胎儿周至出生后1年颞骨组织切片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面神经管由膜性化骨和软骨化骨共同形成。面神经管水平段外侧壁、下壁和迷路段上壁为膜性化骨,膜性化骨顺序有一定规律性;其余部分为软骨化骨。面神经发育随胎龄的增长... 本文对229侧胚胎儿周至出生后1年颞骨组织切片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面神经管由膜性化骨和软骨化骨共同形成。面神经管水平段外侧壁、下壁和迷路段上壁为膜性化骨,膜性化骨顺序有一定规律性;其余部分为软骨化骨。面神经发育随胎龄的增长而递增,出生前渐近高峰;不同部位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保持相对恒定的截面积空间比。面神经在面神经管迷路段远侧端所占截面积空间比最大,在茎乳孔处所占截面积空间比最小。本文并提出,胚胎发育后期膜性化骨不全、乳突气化过度是导致面神经管缺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 面神经管 面神经
下载PDF
听骨发育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硕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1-5,71,共6页
本文对325侧胚胎第11周至成人颞骨标本按矢状位、垂直位和水平位作连续组织切片。观测结果:砧骨在胚胎第11周,锤骨在胚胎第15周、镫骨在胚胎第16周分别出现软骨化骨中心。各听骨仅有一个骨化中心,各有自身的生长规律,约在胚胎第28周,软... 本文对325侧胚胎第11周至成人颞骨标本按矢状位、垂直位和水平位作连续组织切片。观测结果:砧骨在胚胎第11周,锤骨在胚胎第15周、镫骨在胚胎第16周分别出现软骨化骨中心。各听骨仅有一个骨化中心,各有自身的生长规律,约在胚胎第28周,软骨化骨完成,无骺板存在,听骨大小形态与成人相近。提出胎儿听骨代替成人听骨作同种异体听骨移植重建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骨 砧骨 锤骨 镫骨
下载PDF
胎儿壶腹嵴暗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16
作者 刘伟 邹宁生 +2 位作者 邱治民 蔡兆明 吴翊钦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9-62,共4页
用透射电镜对11例10~37周胎儿壶腹嵴暗细胞进行观察。发现:(1)10周胎儿的暗细胞已具有吸收功能的特征;14周的胎儿暗细胞出现了发达的胞浆突起,此时暗细胞已具有水和离子转运细胞的特征;17周时暗细胞的细胞器更加丰富,胞浆突起更加发达... 用透射电镜对11例10~37周胎儿壶腹嵴暗细胞进行观察。发现:(1)10周胎儿的暗细胞已具有吸收功能的特征;14周的胎儿暗细胞出现了发达的胞浆突起,此时暗细胞已具有水和离子转运细胞的特征;17周时暗细胞的细胞器更加丰富,胞浆突起更加发达,以后阶段暗细胞的形态基本与17周时相似。(2)11周的胎儿暗细胞就已参与耳石的代谢。(3)壶腹嵴暗细胞区的黑色素细胞随暗细胞胞浆突起的发育而出现,说明二者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细胞 壶腹嵴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胎儿圆窗膜超微结构的观察
17
作者 严世都 邱治民 +1 位作者 邹宁生 梁平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2期163-163,共1页
圆窗膜是中耳与内耳间联系的重要结构,但至今未见到有关胎儿圆窗膜超微结构及其胚胎发育规律的报道,本文旨在填补此项空白并探讨其生理功能。取水囊引产正常新鲜胎儿圆窗膜11例(16侧),胎龄为第四至第九个月。圆窗膜经4%戊二醛固定后制... 圆窗膜是中耳与内耳间联系的重要结构,但至今未见到有关胎儿圆窗膜超微结构及其胚胎发育规律的报道,本文旨在填补此项空白并探讨其生理功能。取水囊引产正常新鲜胎儿圆窗膜11例(16侧),胎龄为第四至第九个月。圆窗膜经4%戊二醛固定后制成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第五至第九个月胎儿圆窗膜分三层:1.外上皮层面对鼓室,有1~3层鳞状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细胞间以指状突相嵌合,桥粒丰富,基膜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窗膜 长轴 游离面 生理功能 胎儿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动脉导管的组织学观察及其闭锁机理初探
18
作者 范春雄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0-243,共4页
收集3~10个月胎儿90例,大体观测其动脉导管及相关结构,其中48例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动脉导管组织结构的演变,探讨其闭锁机理。动脉导管属肌性动脉,胎儿第7月末,导管组织结构变化显著,导管迅速增长、管腔迅速扩大的同时,内膜增厚,内膜中的... 收集3~10个月胎儿90例,大体观测其动脉导管及相关结构,其中48例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动脉导管组织结构的演变,探讨其闭锁机理。动脉导管属肌性动脉,胎儿第7月末,导管组织结构变化显著,导管迅速增长、管腔迅速扩大的同时,内膜增厚,内膜中的内弹性膜出现断裂并逐渐加剧,有些平滑肌纤维从断裂的内弹性膜间隙突入,与增厚的内膜共同形成内膜垫,这个时期是动脉导管组织结构演变的关键时期。胎儿第7月末之后,肺和肺循环发育完善,但左右肺动脉仍处于“门虽设而常关”状态,肺动脉干血流挤入较其小得多的动脉导管,使后者受局部血流高压影响,达可能就是动脉导管发生组织学演变的重要内因。胎儿娩出后,这些组织学变化成为导管闭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组织学 闭锁机理
下载PDF
人胎儿圆窗膜超微结构的观察
19
作者 严世都 邱治民 +1 位作者 梁平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2期215-218,231,243,共6页
本研究用透射电镜观察16侧第4~9个月胎儿圆窗膜的超微结构。圆窗膜分3层:1.外上皮层面对鼓室,为鳞状上皮,4个月胎儿无上皮层;2.中层为结缔组织;3.内层面对鼓阶,由间皮细胞组成。随着胎龄增加,上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胶原... 本研究用透射电镜观察16侧第4~9个月胎儿圆窗膜的超微结构。圆窗膜分3层:1.外上皮层面对鼓室,为鳞状上皮,4个月胎儿无上皮层;2.中层为结缔组织;3.内层面对鼓阶,由间皮细胞组成。随着胎龄增加,上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明显增多。8个月胎儿圆窗膜基本上具有成人的形态结构,起屏障作用,阻止鼓室内物质任意经过圆窗膜;具有抗压力以及作为外淋巴缓冲结构等重要听觉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窗膜Ⅰ超微结构 人胎
下载PDF
鼓室颈静脉壁的胚胎发育及其临床解剖学的研究
20
作者 严世都 邱治民 邹宁生 《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2期124-127,170,共5页
本文取正常胎儿和生后颞骨210个,用组织切片方法,光镜观察鼓室颈静脉壁的胚胎发育及颈静脉球位置。颈静脉壁在胚胎24周形成。生后颈静脉窝高于鼓环者占64.8%,其中55.2%颈静脉窝向内侧高拱到鼓室底内侧,9.6%凸入下鼓室外侧。鼓室颈静脉... 本文取正常胎儿和生后颞骨210个,用组织切片方法,光镜观察鼓室颈静脉壁的胚胎发育及颈静脉球位置。颈静脉壁在胚胎24周形成。生后颈静脉窝高于鼓环者占64.8%,其中55.2%颈静脉窝向内侧高拱到鼓室底内侧,9.6%凸入下鼓室外侧。鼓室颈静脉骨壁骨质缺损者占2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窝 鼓环 胚胎发育 颈静脉壁 骨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