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的终结与反复:从“革命鲁迅传统”到“鲁迅革命传统”
1
作者 邱焕星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3,共11页
“革命鲁迅”的建构目的是以鲁迅道路来论证现代中国道路,其实质是“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形象经过了“革命鲁迅/党的鲁迅——思想革命鲁迅——主体鲁迅——鲁迅左翼——同路人鲁迅”的变化,分别在“新... “革命鲁迅”的建构目的是以鲁迅道路来论证现代中国道路,其实质是“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形象经过了“革命鲁迅/党的鲁迅——思想革命鲁迅——主体鲁迅——鲁迅左翼——同路人鲁迅”的变化,分别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崛起——后革命时代”等阶段,发挥了“反帝反封建——反封建思想革命——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第三世界左翼——后政党政治批判”等功能。基于当今“后革命时代”看似历史终结实则在反复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回到新民主主义起点,重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激活鲁迅的“人国”理想和知识分子领导权,实现从“革命鲁迅传统”到“鲁迅革命传统”的主体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革命鲁迅传统 鲁迅革命传统 历史的反复 反帝反封建
下载PDF
“鲁迅大撤退”现象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邱焕星 郭瑞芬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34,共11页
"鲁迅作品调整"之所以会从新课改问题升格为2010年前后的"鲁迅大撤退"讨论热,其实是公众对之前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告别鲁迅"看法的集中表达,更深层次上则反映了特定群体对当代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鲁迅作品调整"之所以会从新课改问题升格为2010年前后的"鲁迅大撤退"讨论热,其实是公众对之前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告别鲁迅"看法的集中表达,更深层次上则反映了特定群体对当代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不同认识。其中中学教育界的"语文性"和公共思想界的"人文性",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但是,双方都排斥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革命的合理性,最终割裂了人文性和工具性、革命鲁迅和启蒙鲁迅的有机统一,忽视了鲁迅思想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大撤退 告别革命 人文性 语文性
下载PDF
自我历史的遮蔽与重叙——鲁迅为何否定《鲁迅在广东》 被引量:8
3
作者 邱焕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26,共12页
目前关于鲁迅初到广东的情况和心态,因为保留下来的直接资料很少,基本依据的是他本人在《通信(致李小峰)》、《答有恒先生》、《怎么写》、《在钟楼上》、《通信(并Y来信)》等文章中的自述,在这些文章中鲁迅重点谈了自己是如何被绑... 目前关于鲁迅初到广东的情况和心态,因为保留下来的直接资料很少,基本依据的是他本人在《通信(致李小峰)》、《答有恒先生》、《怎么写》、《在钟楼上》、《通信(并Y来信)》等文章中的自述,在这些文章中鲁迅重点谈了自己是如何被绑架、利用和扭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在广东》 否定 遮蔽 历史 李小峰 通信 文章
下载PDF
鲁迅与女师大风潮 被引量:8
4
作者 邱焕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5,共12页
关于学潮的评价,一向是左右对立、针锋相对:自由主义者认为学潮是错的,因为破坏了既有秩序;激进主义者则认为学潮是对的,原因同样是破坏了既有秩序。不难看出,二者立场虽然迥异,但认识逻辑其实相同,都存在着倒果为因的倾向:一... 关于学潮的评价,一向是左右对立、针锋相对:自由主义者认为学潮是错的,因为破坏了既有秩序;激进主义者则认为学潮是对的,原因同样是破坏了既有秩序。不难看出,二者立场虽然迥异,但认识逻辑其实相同,都存在着倒果为因的倾向:一方看到了革命之恶果,以此逆推出恶因,所以学潮中充满了阴谋和“私怨”;另一方看到历史最终选择了革命,以此逆推出合理性,所以学潮的发动者只存在正义和“公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潮 鲁迅 自由主义者 激进主义 认识逻辑 学潮 合理性 发动者
下载PDF
“多个鲁迅”与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被引量:3
5
作者 邱焕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2,共7页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历史批判 民主主义者 启蒙主义者 存在主义 一以贯之 革命
下载PDF
“启蒙运动存在于别处”——达恩顿启蒙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邱焕星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4-100,共7页
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之源和知识分子的立命之本,“启蒙运动这样伟大的思想运动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如何?”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它的最大困难在于影响的难以证实,面临着方法和材料的巨大障碍,在这个问题... 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之源和知识分子的立命之本,“启蒙运动这样伟大的思想运动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如何?”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它的最大困难在于影响的难以证实,面临着方法和材料的巨大障碍,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学者罗伯特·达恩顿(1939-)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运动 现代社会 知识分子 美国学者 罗伯特
下载PDF
“回到鲁迅”之辨 被引量:1
7
作者 邱焕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5-51,67,共8页
“首先回到鲁迅那里去”,是1980年代中期王富仁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著名口号,由于它的革命性意义,最终获得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并进一步浓缩为“回到鲁迅”,实际成为了之后鲁迅研究的理论支点,以及研究者批判现实的重要武器,它给... “首先回到鲁迅那里去”,是1980年代中期王富仁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著名口号,由于它的革命性意义,最终获得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并进一步浓缩为“回到鲁迅”,实际成为了之后鲁迅研究的理论支点,以及研究者批判现实的重要武器,它给了倡导者如此强烈的鼓舞和自信,以致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博士论文 80年代 批判现实 王富仁 革命性 研究者 倡导者
下载PDF
“徐丹甫”即梁实秋——2005版《鲁迅全集》的一则注释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邱焕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鲁迅全集》 梁实秋 人民文学出版社 注释 徐丹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新文学”本位观质疑——以学衡派的定位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邱焕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38-41,共4页
为了在1930年代证明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在编纂《文学论争集》时,通过否定"旧文学"来强化其"新文学"立场,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 为了在1930年代证明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在编纂《文学论争集》时,通过否定"旧文学"来强化其"新文学"立场,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也因此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这种遮蔽和重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大系》 学衡派 新文学 二元对立
下载PDF
现代性、近代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焕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9-22,共4页
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现代性”取代“现代化”成为核心话语,它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然而近年来对它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芜杂,其阐释力逐渐丧失。在这种时候不要轻言“终结”,而应返顾它... 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现代性”取代“现代化”成为核心话语,它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然而近年来对它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芜杂,其阐释力逐渐丧失。在这种时候不要轻言“终结”,而应返顾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清理中去寻找新的突破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近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90年代 现代化 阐释力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判及其反思 被引量:1
11
作者 邱焕星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2-45,共4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是现当代文学重大命题的一个理论浓缩,90年代“现代性”视角的引入使它受到了系统批判。但这种批判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二者在方法论上有一致性,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应简单否定,而应该坚持历史批判的方法。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性 批判
下载PDF
鲁迅与三·一八惨案
12
作者 邱焕星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3年第12期47-54,共8页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的巨大影响,以及大量三·一八惨案的资料汇编,此事似已题无剩义,譬如朱正最新的鲁迅传记《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在第十五章“刘和珍之死”里仍然是政府屠杀、...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的巨大影响,以及大量三·一八惨案的资料汇编,此事似已题无剩义,譬如朱正最新的鲁迅传记《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在第十五章“刘和珍之死”里仍然是政府屠杀、群众惨死、泣血控诉的旧说法。但实际上,这些认识和价值判断都明显受到了鲁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 2007年 文艺出版社 资料汇编 价值判断 朱正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
13
作者 邱焕星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1-56,共6页
作为一个不断重构的历史概念,"中国现代文学"指涉了文学观念、文学样态和学科命名多个层面,它的内涵和外延几度变化,形成了凸显和遮蔽反复纠缠的现象,这是不同时期学科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反映。其实概念演变的背后有着内在的统... 作为一个不断重构的历史概念,"中国现代文学"指涉了文学观念、文学样态和学科命名多个层面,它的内涵和外延几度变化,形成了凸显和遮蔽反复纠缠的现象,这是不同时期学科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反映。其实概念演变的背后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民族国家的背景和何谓"现代"的追问是理解概念的关键。从文学角度和长时段来看,这种对"现代"立场的坚守其合法性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新民主主义 现代化 现代性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
14
作者 邱焕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76,共7页
作为一个不断重构的历史概念,"中国现代文学"指涉了文学观念、文学样态和学科命名多个层面,它的内涵和外延几度变化,形成了凸显和遮蔽反复纠缠的现象,这是不同时期学科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反映。其实概念演变的背后有着内在的统... 作为一个不断重构的历史概念,"中国现代文学"指涉了文学观念、文学样态和学科命名多个层面,它的内涵和外延几度变化,形成了凸显和遮蔽反复纠缠的现象,这是不同时期学科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反映。其实概念演变的背后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民族国家的背景和何谓"现代"的追问是理解概念的关键。从文学角度和长时段来看,这种对"现代"立场的坚守其合法性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新民主主义 现代化 现代性
下载PDF
史学不是年轻人的事业——历史的复调与《叫魂》的启示
15
作者 邱焕星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6年第3期47-52,共6页
2014年4月12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做了一期名为"阅读茅海建"的专刊,文章概述了茅海建近年来治学的历程和经验,其中特别提到了他在《近代的尺度》中的一个观点,并配以醒目的大标题——"史学不是年轻人的事业"。这段话是这样... 2014年4月12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做了一期名为"阅读茅海建"的专刊,文章概述了茅海建近年来治学的历程和经验,其中特别提到了他在《近代的尺度》中的一个观点,并配以醒目的大标题——"史学不是年轻人的事业"。这段话是这样的:史学确实不是年轻人的事业,不管你用何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人 《叫魂》 事业 史学 复调 历史
下载PDF
广州省立女师风潮
16
作者 邱焕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5,共9页
广州省立女师风潮,是鲁迅与许广平在厦门通信中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个隐藏于通信中的、鲁迅并未亲身参与的学潮,不但关涉到广州的学界和政界的复杂派系斗争,是鲁迅进入广州之前的重要政治背景,而且对于认识许广平、鲁迅的政... 广州省立女师风潮,是鲁迅与许广平在厦门通信中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个隐藏于通信中的、鲁迅并未亲身参与的学潮,不但关涉到广州的学界和政界的复杂派系斗争,是鲁迅进入广州之前的重要政治背景,而且对于认识许广平、鲁迅的政治倾向,特别是鲁迅对学潮的复杂态度,也是极为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风潮 派系斗争 政治背景 政治倾向 许广平 鲁迅 通信
下载PDF
读《传媒时代的文学》
17
作者 邱焕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127-127,共1页
“将现代传媒引入文学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现象。这既是近年来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也可以看作为学术界的一种自救行为”,周海波教授的新著《传媒时代的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这句简明扼要的开篇词点出了学术界目前... “将现代传媒引入文学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现象。这既是近年来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也可以看作为学术界的一种自救行为”,周海波教授的新著《传媒时代的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这句简明扼要的开篇词点出了学术界目前面临售勺困境。如果说传媒研究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自救行为,那么《传媒时代的文学》则应算是作者针对当下传媒研究的困境来寻求突破的一个自救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传媒时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 自救行为 传媒研究 现代传媒 学术现象 学术研究
下载PDF
活着的死人总来闹事——侍萍的旧照片与周朴园的回忆重构
18
作者 邱焕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37-38,共2页
对周朴园个人来说回忆是一种怀旧和赎罪的精神需要,但建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现实需要让他重构了记忆,并营造出一个"三十年前"的时空,目的是让家人按照过去的价值规范来行动,这样"死人"就控制了&q... 对周朴园个人来说回忆是一种怀旧和赎罪的精神需要,但建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现实需要让他重构了记忆,并营造出一个"三十年前"的时空,目的是让家人按照过去的价值规范来行动,这样"死人"就控制了"活人",然而过去和当今的融合最终带来的是悲剧的再次重复,也让我们看到了回忆的真实性的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 回忆 真实
下载PDF
周公馆的客厅和视觉回忆
19
作者 邱焕星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1-85,共5页
周公馆的客厅是一个虚拟的历史空间,一切都是为了回忆一个"活着的死人"——侍萍,对周朴园个人来说这是一种怀旧和赎罪的精神需要,但建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现实需要让他重构了记忆,并营造出一个"三十年... 周公馆的客厅是一个虚拟的历史空间,一切都是为了回忆一个"活着的死人"——侍萍,对周朴园个人来说这是一种怀旧和赎罪的精神需要,但建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现实需要让他重构了记忆,并营造出一个"三十年前"的时空,目的是让家人按照过去的价值规范来行动,这样"死人"就控制了"活人",然而过去和当今的融合最终带来的是悲剧的再次重复,也让我们看到了回忆的真实性的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馆 空间 回忆 真实
下载PDF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与鲁迅的“复性革命” 被引量:2
20
作者 邱焕星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5,共9页
《朝花夕拾》的“旧事重提”并非单纯的回忆,而是一场“复性革命”。鲁迅在国民革命的冲击下,逆转了此前五四启蒙的世界主义和国民批判立场,重新回望早年历史,思考自我、民众、文明传统。但这种反顾并非复古,而是返本开新,在“早年经历... 《朝花夕拾》的“旧事重提”并非单纯的回忆,而是一场“复性革命”。鲁迅在国民革命的冲击下,逆转了此前五四启蒙的世界主义和国民批判立场,重新回望早年历史,思考自我、民众、文明传统。但这种反顾并非复古,而是返本开新,在“早年经历——启蒙重叙——革命重叙”的链条上,鲁迅在“合”的更高意义上兼容扬弃了“正”与“反”,他既未完全否定启蒙,也未完全肯定传统。最终鲁迅建构起一种辩证法和延续性,其个人史的三合一既形成了兼容批判和介入的“革命人”主体和“鲁迅革命传统”,也表征着文明“通三统”即兼容传统、启蒙和革命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鲁迅 旧事重提 复性革命 正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