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盘龙城灰烬沟遗迹 被引量:5
1
作者 邱诗萤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39,共8页
本文在分析盘龙城遗址中的灰烬沟遗迹后,发现灰烬沟遗迹与中国各地冶炼遗迹相似,故认为灰烬沟遗迹属于冶炼遗迹。灰烬沟遗迹还是当时最大的冶炼遗迹,值得多加重视。
关键词 盘龙城文化 青铜时代 冶炼遗迹 灰烬沟遗迹
下载PDF
长江中游史前毁器葬 被引量:3
2
作者 邱诗萤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7-21,共5页
长江中游地区是史前毁器葬兴盛地之一。研究长江中游毁器葬可发现其出现于8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并且延续于长江中游诸史前文化中,下迄盘龙城文化,乃长江中游地区一脉相承的葬俗,其背后应有其地域文化的信仰脉络。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毁器葬 盘龙城文化 彭头山文化
下载PDF
江西新干石牛岗遗址发掘简报
3
作者 周广明 朱福生 +6 位作者 王荣芳 张永建 王宁 施连喜 沈江 邱诗萤 黄水根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90,共7页
新干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115°44′、北纬27°30′-27°58′之间。东邻丰城市、乐安县,南接永丰县、峡江县,西靠赣江、毗新余市,北界樟树市。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蹊径状倾斜... 新干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115°44′、北纬27°30′-27°58′之间。东邻丰城市、乐安县,南接永丰县、峡江县,西靠赣江、毗新余市,北界樟树市。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蹊径状倾斜,北部、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南部和中部以山地、丘陵和低岗为主。境内河溪纵横,水网密布,大小河流多从南北向西汇入赣江,水系呈叶脉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发掘简报 江西省 新干县 吉安市 丰城市 乐安县 永丰县
下载PDF
甲骨文中以饕餮眼睛爲“目”“臣”的字形考
4
作者 郭靜云 詩螢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21年第1期280-291,共12页
饕餮眼睛的特殊形狀爲内眼角下陷,外眼角上揚,並且眼瞳突出眼眶。這種形狀很獨特的眼睛,不僅見於龍形的饕餮文,商時期各種神祕對象,大部分都有這種形狀的眼睛,所以筆者將其眼睛稱爲“神目”。同時,“神目”也經常被稱爲“臣”字目,是因... 饕餮眼睛的特殊形狀爲内眼角下陷,外眼角上揚,並且眼瞳突出眼眶。這種形狀很獨特的眼睛,不僅見於龍形的饕餮文,商時期各種神祕對象,大部分都有這種形狀的眼睛,所以筆者將其眼睛稱爲“神目”。同時,“神目”也經常被稱爲“臣”字目,是因爲甲骨、金文的“■”“■”字的字形亦相同,具有神目形狀。本文梳理了相關文字資料。殷商之前神目作爲文字符號雖零星可見,但均無法解讀,只有甲骨文才可以破譯。甲骨文中,神目即是“目”字,用法與意義均由眼睛觀看的能力所衍生,並包含對此能力的崇敬之意。在甲骨文中,神目符號的直寫、豎寫並無意義上的區别。在單一文字的使用意涵上,大多和眼睛的功能相關;用作名詞方面的意義時,可表示人或上帝的眼睛,也可以是名稱,包含人名、族名、爵名、地名、國名、祭名、祭祀對象名。在動詞方面則作爲注視或盯梢的動作。只是到了西周以後,直寫和豎寫的字形,才可分爲“目”與“臣”兩個寫法和意義均不同的字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神目形象
下载PDF
饕餮神目与华南虎崇拜——饕餮神目形象意义及来源 被引量:6
5
作者 邱诗萤 郭静云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7,共9页
从礼器造型和文字两方面着手,追本溯源,而后观察殷商饕餮纹饰中的眼目流变可知,饕餮神目首先出现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和后石家河文化的时候(约公元前2350─前1750年),与虎神及虎目的崇拜相关,准确地按照现实虎目造型,代表着神秘化的夜视能... 从礼器造型和文字两方面着手,追本溯源,而后观察殷商饕餮纹饰中的眼目流变可知,饕餮神目首先出现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和后石家河文化的时候(约公元前2350─前1750年),与虎神及虎目的崇拜相关,准确地按照现实虎目造型,代表着神秘化的夜视能力。此后,在盘龙城文化、三星堆文化、吴城文化、殷商文化都可见到饕餮神目,并且均作为高位崇拜对象的眼睛,可见此一信仰观念广泛流传的情况。到了西周中晚期,随着饕餮纹饰抽象化,神目也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石家河 中国青铜文明 饕餮纹 神虎 神目
原文传递
商国、虎国和三星堆文化“神目”形象的来源流变 被引量:1
6
作者 邱诗萤 郭静云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91,共15页
“饕餮神目”是一种在商代礼器上频繁出现的重要纹饰,其源自石家河文化对老虎眼睛夜间发光的崇拜,被盘龙城文化、三星堆文化、吴城文化、殷商文化传承,因此在青铜器上均可见到饕餮神目形象。带神目的神兽或独立神目造型,均为当时高阶崇... “饕餮神目”是一种在商代礼器上频繁出现的重要纹饰,其源自石家河文化对老虎眼睛夜间发光的崇拜,被盘龙城文化、三星堆文化、吴城文化、殷商文化传承,因此在青铜器上均可见到饕餮神目形象。带神目的神兽或独立神目造型,均为当时高阶崇拜对象的标志,显然形成一种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信仰观念,其中包括形象化为三星堆青铜人面上令人惊奇的凸目。青铜神人眼瞳“凸出”的状态,是用来强调夜视能力“眼瞳发光”的神秘形象。盘龙城商和吴城虎两个国家文明造型带神目的高等级的神兽,在殷商文明造型神目的范围加以扩张,造型意义逐渐模糊化。至西周时期,可能因为信仰观念的改变,“饕餮神目”纹饰的重要性下降,因此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文化 三星堆文化 吴城文化 殷商文化 饕餮纹
原文传递
中国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一)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静云 邱诗萤 +2 位作者 范梓浩 郭立新 陶洋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71,共15页
中国青铜技术西来的说法仍有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疑问,包括传入路线不明、技术发展脉络不同、青铜器的器型和制造方式不同等等。本文认为中国青铜技术并非接受外传,而是本土自行发展,其源头在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具备矿物易得和陶窑... 中国青铜技术西来的说法仍有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疑问,包括传入路线不明、技术发展脉络不同、青铜器的器型和制造方式不同等等。本文认为中国青铜技术并非接受外传,而是本土自行发展,其源头在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具备矿物易得和陶窑技术先进两项优势,且其国家社会已经足够发达和复杂,足以供养工匠,并形成对金属器的需求。尽管目前学界普遍将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乃至后石家河文化都归类为"新石器时代",因此发掘时并不留意与青铜技术相关的遗迹遗物,留下的资料稀少零散,但是通过仔细梳理考古资料,我们发现长江中游地区公元前第四千纪和公元前第三千纪的诸多遗址,如龙嘴、屈家岭、一百三十亩、石家河、殷戴家湾、金鸡岭,以及幕阜山区的诸多遗址等,其实均已经发现铜块、青铜工具、红铜及青铜炼渣、冶炼工具和设施、相关废品等直接证据,并先后出现过普通圆型炉、竖穴式圆型炉、长型横穴式炉,长条型龙窑式炼铜炉以及用炼缸进行冶炼和熔铜的坑式冶铸工作坊,并且其冶炼活动深入其精神文化中,影响整个社会。这说明,长江中游经历了漫长的认识铜料并探索冶炼的过程;此时,周围地区并没有别的掌握青铜技术的文明,因此长江中游冶炼技术无疑是本土起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冶炼起源 古冶金考古学 长江中游 早期冶铸技术 炼炉遗迹
原文传递
石家河文化:东亚自创的青铜文明 被引量:7
8
作者 郭静云 邱诗萤 郭立新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82,共16页
中国青铜技术本土起源,是长江中游上古大文明的贡献。从最早认识氧化铜矿和发明还原法,到了石家河文化常用氧化铜与硫化铜搭配着冶炼,并自行原创发明了锡铜以及锡铅铜三元合金技术。少量发现的铸造的小型铜器直接显示,石家河人熔铜并用... 中国青铜技术本土起源,是长江中游上古大文明的贡献。从最早认识氧化铜矿和发明还原法,到了石家河文化常用氧化铜与硫化铜搭配着冶炼,并自行原创发明了锡铜以及锡铅铜三元合金技术。少量发现的铸造的小型铜器直接显示,石家河人熔铜并用铜液铸造,应归类为青铜文明。石家河文化考古遗址中已可见相对完整的冶铜操作链及相配套的工具和器物。包括用来打碎矿石、洗选矿、研磨矿料粉、鼓风、冶炼、熔铜液、锻造、铸造、加工铜器等等。大部分工具的性质与其它古文明冶铜工具颇为相似,但石家河冶铜技术最独特具代表性的工具是胎很厚的陶质炼虹。厚重而夹粗砂的炼缸陶片经常见于石家河文化冶炼遗迹,并伴出大量炭末、烧土和各种灰烬坑,里边偶尔还会发现炼渣。但是由于长江中游的冶炼技术已足以从矿料全部提炼出铜,所以石家河文化炼渣富含硅、铁、铝而很少会检测出铜。在石家河文化社会中,已将冶炼上升到精神层面,在祭坛上进行与冶炼相关的礼仪,与之相关的还有祭坛设置与安排,如摆放套虹。在其精神文化中,炼缸内部被视为全新生命产生之处,因此炼缸内部空间充满神秘意义。石家河人亦随葬炼缸或用炼缸做瓮棺,寓意转化与永生。从石家河文化中期以来,因冶铜需求和规模增加,发展出可以批量生产的固定式熔铜炉以及长条形龙窑式炼铜装置。同时,因矿业、冶铜业走向专业化,冶铸技术深入矿区,在歹山边安排专业化聚落。在矿区定居的工匠社会为冶铜技术进一步创新和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专业工匠们在寻求和实验不同炉壁材料的基础上,从炉壁査化现象观察到硬陶制作方法,从而在无意中开启了另一场新的材料技术革命。石家河时期东亚其它地区都没有同等程度的技术,正是石家河青铜文明奠定了其后高度发达的商青铜文明的基础。因此,“中国青铜文明外来”的理论恐要被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石家河文化 冶金考古 操作链 青铜文明 炼缸
原文传递
石家河文化:东亚自创的青铜文明(二) 被引量:5
9
作者 郭静云 邱诗萤 郭立新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90,共22页
(三)铸造工具:石范和陶范的发明问题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只辨识并记录了一件先商的陶范,出自湖北孝感聂家寨遗址。该遗址位于孝感市花园镇,经纬度约31.24N 113.98E,在澴水的东岸。对此遗址只进行过两次小规模的试掘,但发现很厚的商文化层,... (三)铸造工具:石范和陶范的发明问题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只辨识并记录了一件先商的陶范,出自湖北孝感聂家寨遗址。该遗址位于孝感市花园镇,经纬度约31.24N 113.98E,在澴水的东岸。对此遗址只进行过两次小规模的试掘,但发现很厚的商文化层,据陶器对照大约从盘龙城一期起(相当于后石家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河文化 青铜文明 陶范 盘龙城 长江中游地区 花园镇 孝感市 经纬度
原文传递
中国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二)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静云 邱诗萤 +1 位作者 范梓浩 郭立新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55,共15页
(5)横穴式炼炉遗迹邓家湾发掘区有一些属于石家河文化的长型灰坑,虽然剖面或方型,或椭圆型,或窄条形,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坑内中间深处堆积经还原气氛形成的灰黑土块,两端散见夹红烧土的堆积。格里戈里耶夫所做土坑炉试验显示,炉内不... (5)横穴式炼炉遗迹邓家湾发掘区有一些属于石家河文化的长型灰坑,虽然剖面或方型,或椭圆型,或窄条形,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坑内中间深处堆积经还原气氛形成的灰黑土块,两端散见夹红烧土的堆积。格里戈里耶夫所做土坑炉试验显示,炉内不同部位的气氛不一样。在鼓风口部位,因有氧化气氛均可见红烧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河文化 灰坑 红烧土 冶炼技术 氧化气氛 还原气氛 椭圆型 直接证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