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吸康复对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邱运奕 黄文清 +3 位作者 范小艳 周惠嫦 黄伟俊 张盘德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6期1058-1060,共3页
目的:探讨呼吸康复对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均为病情稳定期,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偏瘫肢体运动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 目的:探讨呼吸康复对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均为病情稳定期,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偏瘫肢体运动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及肺功能状态。结果:在运动功能的评估上,两组治疗前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6min步行测试距离(6-MWD)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FMA评分、6-MWD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肺功能状态的评估上,两组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最大通气量(MVV)、肺总量(TCL)及膈肌活动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FEV 1、MVV、TCL及膈肌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康复可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增加步行距离,改善肺部呼吸功能,临床上可在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早开展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康复 呼吸训练 脑卒中 步行功能 肺功能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4 位作者 崔伟 邓红艳 邱运奕 容小川 林楚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6-847,共2页
步态异常是脑卒中后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评估中,除常用的评估量表外,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其步态特征及下肢运动学改变,因其具有客观、准确、定量、操作便捷的特点,在康复评估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步态异常 功能性电刺激 虚拟现实 脑卒中偏瘫患者 训练 同步 步态分析系统
下载PDF
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5 位作者 容小川 周惠嫦 刘震 林楚克 李桂恩 邱运奕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6-1029,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一种新型的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脑卒中所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智能组:30例)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普通组:30例),其中普通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 目的观察应用一种新型的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脑卒中所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智能组:30例)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普通组:30例),其中普通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及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智能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及应用A1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 w、4 w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MT)、改良后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Fugl-Meyer下肢评定量表及Holden步行功能评定量表,观察2组患者下肢肌力、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变化,以及站立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智能组治疗2、4 w后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01);普通组治疗2、4 w后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01),患侧下肢肌张力也有好转,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2 w、4 w后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立训练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普通组患者的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智能组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智能组的脉搏变化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结论 A1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与传统普通站立床比较,血压、脉搏波动更小,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反馈训练 电动站立床 运动功能
下载PDF
Mulligan技术配合按摩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彭小文 张盘德 +3 位作者 容小川 皮周凯 尹杰 邱运奕 《中国康复》 2016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观察Mulligan技术在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56名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Mulligan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VAS评估疼痛的程度和用关节活动度测量评估颈椎活动度的变化,治疗结束... 目的:观察Mulligan技术在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56名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Mulligan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VAS评估疼痛的程度和用关节活动度测量评估颈椎活动度的变化,治疗结束后统计2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所需的次数,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患者颈椎病复发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后伸和左旋转这两个活动方向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0.01)。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Mulligan技术治疗颈型颈椎病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Mulligan技术 手法治疗 关节松动术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卧床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盘德 刘翠华 +5 位作者 容小川 周惠嫦 刘震 林楚克 李桂恩 邱运奕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325-4327,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卧床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方法 60例卧床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组(智能组)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组(普通组),在站立训练第1、2、5天测量站立前、站立3、20、30 min的血压、...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卧床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方法 60例卧床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组(智能组)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组(普通组),在站立训练第1、2、5天测量站立前、站立3、20、30 min的血压、脉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卧位血压、脉搏无显著性差异,站立训练后两组患者收缩压、普通组患者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智能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站立训练后智能组患者3 min脉搏无显著变化,20和30 min时脉搏轻度增快(P<0.05)。普通组患者站立训练3、20和30 min时脉搏均增快(P<0.05,P<0.01)。两组比较,20和30 min时智能组的脉搏变化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智能组和普通组体位性低血压(OH)总发生率分别为27.8%、63.3%,有症状OH发生率分别为1.1%、10.0%,差异显著(P<0.01)。结论卧床期脑卒中患者OH发病率高。相比普通电动起立床,新型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显著降低OH发生率,提供更高的耐受量,更快、更安全地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性低血压 起立床 脑卒中 偏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