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素联合吉西他滨对体外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曾勇 刘岸 +2 位作者 童洪飞 邱麦轩 林胜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2-554,共3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emodin)联合吉西他滨(gemcitabine)对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影响。方法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经不同浓度大黄素(0、10、20、40、80、160μmol/L)分别作用24、48、72h;及大黄素(40μmol/L)联合吉西他滨(20μmol/L)作用72... 目的探讨大黄素(emodin)联合吉西他滨(gemcitabine)对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影响。方法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经不同浓度大黄素(0、10、20、40、80、160μmol/L)分别作用24、48、72h;及大黄素(40μmol/L)联合吉西他滨(20μmol/L)作用72h。应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大黄素及大黄素联合吉西他滨对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xPC-3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大黄素对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明显浓度和时间依赖性,40μmol/L大黄素作用于BxPC-3细胞24、48、72h后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9.39%、46.35%、45.44%;大黄素(40μmol/L)联合协同吉西他滨(20μmol/L)作用72h后胰腺癌BxPC-3细胞的存活率仅为26.62%,与吉西他滨组(42.78%)及大黄素组(47.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素(40μmol/L)和吉西他滨(20μmol/L)单独作用于BxPC-3细胞24h后,诱导胰腺癌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70±1.54)%和(11.20±1.41)%,与联合组[细胞凋亡率为(20.60±3.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素可显著抑制人胰腺癌BxPC-3细胞生长;大黄素有效增强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其协同作用以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方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吉西他滨 胰腺癌细胞 凋亡
下载PDF
基层医院肝损伤64例诊治分析
2
作者 葛超 邱麦轩 武守国 《现代实用医学》 2014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肝损伤的诊治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肝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4例患者中非手术患者39例,治愈37例,死亡2例;手术患者25例,治愈23例,死亡2例,并发症5例。结论基层医院在治疗肝损伤时,采取及时正确合理的治疗...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肝损伤的诊治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肝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4例患者中非手术患者39例,治愈37例,死亡2例;手术患者25例,治愈23例,死亡2例,并发症5例。结论基层医院在治疗肝损伤时,采取及时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法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严格把握指征下,非手术治疗是肝破裂治疗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损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朱行伍 邱麦轩 李静 《临床外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1098-1100,共3页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属晚期,预后极差。目前,全身系统性化疗是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选择,但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免疫治疗开启了肝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属晚期,预后极差。目前,全身系统性化疗是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选择,但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免疫治疗开启了肝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晚期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已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有效性和安全性逐步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如何更加合理、有效使用免疫治疗药物是临床医生将来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 免疫治疗 免疫监测点抑制剂 化疗 联合治疗
下载PDF
大黄素联合吉西他滨抑制体外人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及最佳用药时机选择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岸 邱麦轩 +2 位作者 刘金祥 谭炜 林胜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8-180,18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emodin)联合吉西他滨(gemcitabine)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大黄素联合吉西他滨的最佳时机。方法: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经大黄素10,20,40,80,160μmol·L-1分别作用24,48,72 h;以及在吉西他滨20μmo... 目的:探讨大黄素(emodin)联合吉西他滨(gemcitabine)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大黄素联合吉西他滨的最佳时机。方法: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经大黄素10,20,40,80,160μmol·L-1分别作用24,48,72 h;以及在吉西他滨20μmol·L-1作用前24 h,0 h,后24,48,72 h分别联合大黄素20μmol·L-1作用24 h。应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大黄素对Panc-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明显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大黄素单独或联合吉西他滨可显著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大黄素在吉西他滨作用前24,0 h,后24,48,72 h加入联合作用24 h后胰腺癌Panc-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4.13%,49.58%,48.72%,40.74%,44.16%,大黄素作用吉西他滨前24 h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素可显著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大黄素可增强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大黄素联合吉西他滨的最佳时机可能是在吉西他滨作用前24 h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吉西他滨 PANC-1细胞 最佳时机
原文传递
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与晚期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朱行伍 邱麦轩 +2 位作者 李静 温增庆 黄亮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观察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情况,探讨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150例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均行根治性肝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提示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分级M1或M2级者... 目的观察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情况,探讨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150例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均行根治性肝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提示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分级M1或M2级者于术后1个月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术前和/或术后给予抗乙肝病毒治疗。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术后1年内复发)、晚期复发组(术后≥1年复发)、未复发组。比较早期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晚期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术前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异常凝血酶原(prothromb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白蛋白-胆红素分级,巴塞罗那分期,HBV-DNA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阳性、肝硬化、肉眼血管侵犯率,肿瘤直径,肿瘤个数,MVI分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中21例行半肝以上切除术,122例行肝叶或肝段切除,7例行局部切除术;82例术后1个月左右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位随访时间29.5个月,未复发79例,早期复发48例,晚期复发23例。早期复发组年龄≤55岁、肿瘤数目≥2个、肿瘤直径>5 cm、MVI分级M2级、巴塞罗那分期B~C期、谷氨酰转移酶>60 u/L、AFP≥20μg/L、PIVKA-Ⅱ≥40 mAu/mL、HBeAg阳性、AFP≥20μg/L+PIVKA-Ⅱ≥40 mAu/mL比率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晚期复发组肿瘤数目≥2个、HBeAg阳性比率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肿瘤数目≥2个(HR=2.044,95%CI:1.081~3.863,P=0.028)、MVI分级M2级(HR=3.081,95%CI:1.440~6.593,P=0.004),AFP≥20μg/L且PIVKA-Ⅱ≥40 mAU/mL(HR=2.591,95%CI:1.121~5.430,P=0.028)是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肿瘤数目≥2个(HR=3.267,95%CI:1.761~6.060,P=0.001),HBeAg阳性(HR=2.734,95%CI:1.494~5.000,P=0.001)是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肿瘤数目≥2个、MVI分级M2级、术前AFP和PIVKA-Ⅱ同时升高者更易出现早期复发,肿瘤数目≥2个、术前HBeAg阳性者术后易出现晚期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 早期复发 晚期复发 根治性切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