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惠 赵红格 +7 位作者 陈江萌 邵晓州 刘池洋 王建强 雷琳琳 李俊 汪建 黄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8,共16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扫描电镜裂缝识别和流体包裹体、断裂活动、构造应力分析等方法展开了古峰庄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特征和控藏作用研究。[研究结果]延长组各段天然裂缝均发育,以长7段最为发育,其次为长8、长6段;裂缝以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面可见方解石充填和明显过油痕迹。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裂缝形成时期具有多期性,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结论]延长组天然裂缝的发育改善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孔渗能力和储集空间,为低渗透油藏运移、储集和富集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发育程度与形成时期影响着低渗透油藏的成藏和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低渗透油藏 古峰庄地区 油气地质 油气勘查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8致密砂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石油成藏
2
作者 邵晓州 李勇 +5 位作者 张文选 郭懿萱 赵彦德 张晓磊 齐亚林 楚美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9-1310,共12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含油分布范围广,是下步勘探重要的目标领域,但其石油烃类演化和油藏分布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基于流体包裹体产状特征、成分及均一性分析结果,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鄂尔多...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含油分布范围广,是下步勘探重要的目标领域,但其石油烃类演化和油藏分布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基于流体包裹体产状特征、成分及均一性分析结果,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内石油的来源及成藏特征,揭示了长8油藏形成时间以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长8砂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以气液烃包裹体、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细砂岩的石英加大边或裂隙中,可分为早、晚两期,与气液烃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存在85~105℃和115~135℃两个峰值区间,分布连续,油气为连续充注;成藏演化史表明,长8石油主要充注时期为110~135 Ma,在晚侏罗世发生早期充注,在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充注。在区域上主要发育长7烃源岩,在最大生排烃阶段烃源岩Ro值接近1.0%,达到生烃门限,大量生烃,长9烃源岩在志丹地区局部分布。【结论】结合包裹体特征与烃类形成的关系,陕北地区长8油藏受烃源岩、储层及充注动力等因素控制,石油充注程度不一,发育平面上分布不均匀的岩性油藏,区域上具有“双源供烃、差异聚集”的成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石油成藏 延长组长8 油气勘查工程 陕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被引量:3
3
作者 薛楠 邵晓州 +5 位作者 朱光有 张文选 齐亚林 张晓磊 欧阳思琪 王淑敏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65,共15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15口井的暗色泥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解释成果,推断出其古沉积环境,总结了烃源岩质量的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自下而...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15口井的暗色泥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解释成果,推断出其古沉积环境,总结了烃源岩质量的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长7_(3)亚段有机质丰度最大,长7_(2)亚段次之,长7_(1)亚段最小。长7_(3)亚段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可达12.4%,生烃潜力大,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_(1)型为主,是一套处于成熟阶段的好—优质湖相烃源岩。(2)平凉北地区长7_(3)亚段沉积期气候潮湿温暖,为陆相淡水环境。较高的古生产力、缺氧还原水体为有机质的生长、繁殖和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3)平凉北地区长7_(3)亚段发育火山-热液型烃源岩。火山活动与热水沉积共同影响着长7_(3)亚段的水体环境,其较高的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大量生成的基础,缺氧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完整保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古生产力 潮湿温暖气候 缺氧还原环境 火山-热液型烃源岩 长7段 三叠系 平凉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9段裂缝特征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惠 赵红格 +4 位作者 李莹 雷琳琳 汪建 李俊 邵晓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天然裂缝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盆地古峰庄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有关裂缝研究成果较少,对其分布规律和活动时期认识不清。通过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7—长9段岩心、成... 天然裂缝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盆地古峰庄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有关裂缝研究成果较少,对其分布规律和活动时期认识不清。通过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7—长9段岩心、成像测井、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岩石声发射及构造应力和断裂活动分析,对其天然裂缝的特征、形成期次及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裂缝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古峰庄地区长7—长9段天然裂缝较发育,尤以长7段最发育;以高角度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以未充填和方解石半充填为主,有效性较好;裂缝面较平直,可见油侵、油迹、油斑等明显的油气运移痕迹。长7、长8、长9段氧同位素均值分别为-15.8‰,-17.5‰,-18.7‰,裂缝的形成深度分别为1 675,2 338,2 785 m;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90~100℃,120~130℃,换算得裂缝形成深度范围在1 750~2 000 m, 2 500~2 750 m。该区长7—长9段裂缝活动具有多期性,可划分为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为主要活动时期。不同时期发育的有效性裂缝改善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物性,为长7—长9段等多层系—深层系油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并影响着油井的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油气意义 延长组 古峰庄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页岩气研究新进展及开发瓶颈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邵晓州 余川 +1 位作者 付勋勋 史立川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764-766,共3页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来有关页岩气的核心期刊文章,在详细分析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页岩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加快我国页岩气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对页...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来有关页岩气的核心期刊文章,在详细分析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页岩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加快我国页岩气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对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大量调查,成果集中体现在页岩气成藏条件方面,但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在钻井开发方面,主要借鉴类比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方案,水平井分段压裂等核心技术还未掌握;在制定配套政策方面,尚未形成体制化和标准化的管理。针对页岩气开发面临的困难,建议应加强资源评价、增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和制定相关的政策体系,使我国页岩气的研究及其开发利用能够快速、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质理论 开发技术 研究进展 制约瓶颈
下载PDF
川东北黄龙场构造飞仙关组四段底部裂缝预测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邵晓州 秦启荣 +1 位作者 范晓丽 史立川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96-100,共5页
根据川东北构造的区域演化历史分析,黄龙场构造是多期构造运动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的结果,对其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晚喜山运动北东—南西向作用力。该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Mohr-Coulomb准则对黄龙场构造飞仙关组四段底部裂缝进... 根据川东北构造的区域演化历史分析,黄龙场构造是多期构造运动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的结果,对其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晚喜山运动北东—南西向作用力。该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Mohr-Coulomb准则对黄龙场构造飞仙关组四段底部裂缝进行了预测,裂缝主要分布在靠近黄龙场构造高点附近、断裂两侧和断裂交汇处。在2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黄龙场构造形成了2期共6组裂缝,裂缝延伸方向主要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构造成因 裂缝预测 黄龙场构造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与姬塬地区长6_1储层特征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邵晓州 付勋勋 +2 位作者 刘广林 张春阳 王亚玲 《地质学刊》 CAS 2018年第4期568-574,共7页
利用铸体薄片、压汞曲线和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和姬塬地区长61油层组的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2个地区的储层特征差异性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盐池和姬塬地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 利用铸体薄片、压汞曲线和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和姬塬地区长61油层组的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2个地区的储层特征差异性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盐池和姬塬地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隙结构较差。盐池地区储层物性整体低于姬塬地区,前者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7. 8%和0. 22×10^(-3)μm^2,后者为10. 9%和0. 56×10^(-3)μm^2,面孔率分别为2. 10%和2. 97%,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两者储层特征差异主要受3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沉积作用决定了储层分布范围;局部高渗带砂体受成岩作用控制;构造作用对后期储层变化有一定的改造作用,盐池地区埋深较大,不利于原生孔隙保存。因此,在今后的石油勘探开发中,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绿泥石膜胶结带、次生溶孔发育区是姬塬地区勘探的有利目标;而局部构造高点、裂缝相对发育区、地层水低矿化度区是盐池地区寻找"甜点区"的另一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长61亚段 盐池地区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北阆中—南部地区裂缝与孔洞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8
作者 邵晓州 秦启荣 +3 位作者 苏培东 范晓丽 吴鲜 余川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6期15-18,共4页
四川阆中—南部地区裂缝类型主要有成岩缝与构造缝,其低角度斜交缝和水平缝两种结构缝发育最好。千一段溶蚀孔洞一般以圆、椭圆形为主,洞径为2~10mm。大安寨段溶蚀孔洞较发育,孔径主要为0~1mm,溶蚀孔洞大部分被方解石充填。裂缝是形成... 四川阆中—南部地区裂缝类型主要有成岩缝与构造缝,其低角度斜交缝和水平缝两种结构缝发育最好。千一段溶蚀孔洞一般以圆、椭圆形为主,洞径为2~10mm。大安寨段溶蚀孔洞较发育,孔径主要为0~1mm,溶蚀孔洞大部分被方解石充填。裂缝是形成次生孔洞的重要因素,溶蚀孔洞与成岩期裂缝关系不甚密切,溶蚀孔洞沿构造裂缝发育现象较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溶蚀 孔洞 阆中 川北
下载PDF
华庆地区东部长6_3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9
作者 邵晓州 付勋勋 +1 位作者 王亚玲 陈文龙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7年第6期4-8,共5页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储层物性、孔隙结构与岩心分析和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东部长63砂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对改善孔隙渗透能力贡献不大;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储层物性、孔隙结构与岩心分析和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东部长63砂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对改善孔隙渗透能力贡献不大;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孔喉半径小且分选性较差,溶蚀作用对物性影响较弱。由于高长石、低石英的矿物组成特点,并且黏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物广泛分布,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产生破坏性作用,而溶蚀作用对孔隙形成相对有利。根据长63储层致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区划分出两大类五小类成岩相,即较弱压实、较弱胶结、长石溶蚀成岩相和较强压实或较强胶结成岩相,较弱压实、较弱胶结、长石溶蚀成岩相分布范围广,易形成高渗区,较强压实或较强胶结成岩相主要分布在北部砂体边部、南部砂体边部和其他零星地区,不利于储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长63亚段 华庆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邵晓州 王苗苗 +4 位作者 齐亚林 贺彤彤 张晓磊 庞锦莲 郭懿萱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69,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油水关系复杂,成藏控制因素多样。通过原油特征、地层水性质、储层薄片、压汞实验、地震解释等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纳米CT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长8油藏特...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油水关系复杂,成藏控制因素多样。通过原油特征、地层水性质、储层薄片、压汞实验、地震解释等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纳米CT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原油密度和黏度较大,整体流动性较差,成熟度较好,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平均矿化度为37.45 g/L,保存条件较好。上部紧邻的长7泥页岩TOC质量分数平均为4.89%,氯仿沥青“A”平均值为0.51%,w(S1+S2)平均值为17.11 mg/g,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长8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物性好,非均质性较强。受区域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影响,形成了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整体呈“马鞍”状构造形态,低幅度鼻隆构造发育。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属“近源成藏”,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砂体、裂缝、断层等运移到长8有利圈闭中,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和岩性-构造3种类型的油藏。烃源岩品质、储层物性好坏、低幅度圈闭大小是控制该区长8油藏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特征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长8油藏 平凉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邵晓州 王苗苗 +4 位作者 齐亚林 赵红格 张晓磊 孙勃 刘永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5,共13页
断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地区石油聚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解石U—Pb同位素测年、平衡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技术,结合二维地震、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对中生界断裂发育特... 断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地区石油聚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解石U—Pb同位素测年、平衡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技术,结合二维地震、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对中生界断裂发育特征及其与石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认为:盐池地区发育3期断裂,印支期北西向断裂系统规模小,主体发育在三叠系延长组;燕山期近南北向断裂系统规模最大,断距大,平面和剖面展布特征复杂;喜马拉雅期北东东向断裂系统规模较大,发育时期晚,具有一定的走滑性质。各期次断裂分别受到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区域应力作用,燕山期近南北向断裂与西缘大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印支期北西向断裂系统沟通烃源岩和储层,具有较好的运移和遮挡匹配条件,对油气藏形成最为有利。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物性,当油井与断裂距离较近时,在构造高部位的高渗储层更容易成藏且产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物理模拟 石油地质意义 盐池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黑色页岩形成环境及其对页岩油富集段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斌 毛治国 +5 位作者 张忠义 袁懿琳 陈小亮 石雨昕 刘广林 邵晓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7-1136,共10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钻探的三叠系延长组7段全取心井冯75井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黑色页岩形成环境及其对页岩油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行综合研究。自长73亚段到长71亚段黑色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从5.70%降至3.55%,氢指数从345...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钻探的三叠系延长组7段全取心井冯75井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黑色页岩形成环境及其对页岩油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行综合研究。自长73亚段到长71亚段黑色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从5.70%降至3.55%,氢指数从345 mg/g降至269 mg/g,而氧指数从6 mg/g逐渐增高至29 mg/g,指示长72亚段和长73亚段沉积时期为严重缺氧环境。生物标志化合物出现规律性变化,在长73亚段深度为2753~2777 m的井段出现明显“拐点”,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但是,在“拐点”附近出现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负向漂移,偏差约为2%,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结果矛盾。古秦岭地区陆上火山活动所引起的极热和缺氧事件是造成其邻近的鄂尔多斯盆地黑色页岩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负向漂移的主要原因。火山活动导致气温升高,空气污浊,引发极端天气,洪水增多,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同时形成极度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陆源有机质比水生有机质更有利于形成轻质油,是页岩油富集的重要“甜点”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三叠系 沉积环境 火山灰 缺氧事件 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段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20
13
作者 惠潇 赵彦德 +3 位作者 邵晓州 张文选 程党性 罗安湘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是主力含油层系。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沉积相、输导体系、异常压力和构造为中生界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三叠系延长组大型岩性油藏模式和侏罗...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是主力含油层系。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沉积相、输导体系、异常压力和构造为中生界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三叠系延长组大型岩性油藏模式和侏罗系古地貌控藏模式,并结合盆地勘探成果,精细评价了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预测了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约为146.50×10^8t,其中常规油资源量为116.50×10^8t,致密油资源量为30.00×10^8t;按层系分,三叠系石油资源量为137.20×10^8t,侏罗系石油资源量为9.30×10^8t。盆地剩余资源量为96.93×10^8t,姬塬、陇东和志靖-安塞等地区,是长庆油田的规模储量区,仍然是未来勘探的主要区域。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和侏罗系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层系;延长组下部的长9、长10油层组为新的目标层系;长7油层组致密油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条件 资源潜力 勘探方向 石油 中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长8储层致密成因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广林 马爽 +3 位作者 邵晓州 周新平 郭正权 王亚玲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45,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与姬塬地区同属西北沉积体系,且比姬塬地区更靠近物源区,但是该区长8储层物性较姬塬地区的差。利用薄片观察、粒度和地层水分析、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天环坳陷北段与姬塬地区长8储层成岩环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与姬塬地区同属西北沉积体系,且比姬塬地区更靠近物源区,但是该区长8储层物性较姬塬地区的差。利用薄片观察、粒度和地层水分析、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天环坳陷北段与姬塬地区长8储层成岩环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自晚侏罗系以来,天环北段处于天环坳陷最低部位,压实作用强烈;研究区临近构造活动带,裂缝发育,目的层流体封闭性差,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砂岩和泥岩流体交换作用强,成岩反应消耗的离子不断得到补充,导致铁方解石、高岭石胶结严重;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环坳陷北段 长8储层 储层致密 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余川 包书景 +3 位作者 秦启荣 聂海宽 朱浩 邵晓州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2期41-45,165,共5页
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一套优质的海相烃源岩,通过对野外露头及井下样品的试验分析,获得了控制页岩气成藏的关键地质参数;并类比美国主要产气页岩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具备页岩气发育的物质基础。综... 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一套优质的海相烃源岩,通过对野外露头及井下样品的试验分析,获得了控制页岩气成藏的关键地质参数;并类比美国主要产气页岩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具备页岩气发育的物质基础。综合研究表明,沿着该区2个深水沉积中心黑色页岩沉积厚度大、有机碳含量较高、成熟度高、生烃强度大、储气能力强、埋深适中。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预测研究,认为綦江南部地区和武隆-彭水地区是研究区页岩气发育有利区,并采用体积法初步估算了两个有利区的资源量,分别为1.2×1012 m3和0.70×1012 m3,显示出该区巨大的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量 成藏条件 有利区 页岩气 下志留统 川东南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广义S变换求取地层品质因子Q值 被引量:21
16
作者 付勋勋 徐峰 +2 位作者 秦启荣 李培 邵晓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7-461,357-358+518,共5页
地层的品质因子Q值对衡量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以及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求取品质因子最实用的方法是频谱比法,但传统的频谱比法面临时窗选取等问题。本文利用改进的广义S变换时频特性及与傅里叶谱相联... 地层的品质因子Q值对衡量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以及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求取品质因子最实用的方法是频谱比法,但传统的频谱比法面临时窗选取等问题。本文利用改进的广义S变换时频特性及与傅里叶谱相联系的特性,提取地层上、下界面对应的瞬时频谱,并通过拟合振幅比与频率的关系得到地层的品质因子Q值。数值模拟及实际资料处理均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因子Q值 改进的广义S变换 频谱比法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暗色泥岩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新平 惠潇 +4 位作者 邓秀芹 楚美娟 张文选 邵晓州 陈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6-876,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中部发育一套暗色泥岩,明确该套暗色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对该区延长组下组合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刻度测井圈定长8暗色泥岩的分布范围,通过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其沉积环境、生烃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中部发育一套暗色泥岩,明确该套暗色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对该区延长组下组合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刻度测井圈定长8暗色泥岩的分布范围,通过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其沉积环境、生烃潜力及成藏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长8暗色泥岩厚度2~10 m,分布广泛,主要形成于相对局限的汇水区,属弱还原陆相淡水环境。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生烃转化率较高,生烃母质以I,II1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生油阶段,总体评价为好烃源岩。研究区长8暗色泥岩具有C_(30)藿烷、C_(30)重排藿烷、重排甾烷丰度高,γ蜡烷丰度低,ααα20R构型C27,C28,C29规则甾烷呈"L"型分布等典型特征,与长7,长9的烃源岩特征差异明显。该套烃源岩的发现,为陕北地区延长组下组合岩性油藏的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延长组 暗色泥岩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C30重排藿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付勋勋 刘新社 +3 位作者 邵晓州 虎建玲 贾丽 车永发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1,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勘探实践表明,古岩溶发育程度影响着储层优劣,然而对古岩溶发育程度的描述缺少定量化手段。本文利用分形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的发育程度进行定量化研究,首先分析了古岩溶的分形特征,进而研究了分形...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勘探实践表明,古岩溶发育程度影响着储层优劣,然而对古岩溶发育程度的描述缺少定量化手段。本文利用分形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的发育程度进行定量化研究,首先分析了古岩溶的分形特征,进而研究了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与实现流程,最后结合钻探资料利用分形维数对工区内古岩溶发育程度进行了定量化描述并分析了其与储层优劣的关系。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的发育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反映了古岩溶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的发育程度,工区内工业气流井的分形维数大于1.65。因此,将分形维数作为衡量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定量指标,无疑会提高古岩溶储层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古岩溶 分形特征 储层评价
下载PDF
塔河油田十二区奥陶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9
作者 阳生国 王顺玉 +4 位作者 明爽 邵晓州 吴小华 丁勇 陈红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2,共6页
塔河油田十二区奥陶系油藏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油气水分布规律复杂。对原油的物理性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油水界面等的分析表明,区内主要为高黏度、含蜡、高含硫的超重质原油。平面上密度分布呈西部和东部低、中部高的特... 塔河油田十二区奥陶系油藏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油气水分布规律复杂。对原油的物理性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油水界面等的分析表明,区内主要为高黏度、含蜡、高含硫的超重质原油。平面上密度分布呈西部和东部低、中部高的特点;纵向上原油密度与深度关系不大。高产油区多沿主断裂带分布。油水界面不统一,但从东向西随中奥陶统顶面的降低而降低。认为该区油气分布不受现今构造位置高低的控制,而是受区域构造背景、断裂带的分布、储集层的发育程度、成藏演化过程以及不整合面等因素综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碳酸盐岩油藏 缝洞型油藏 油气分布特征 原油密度 控制因素 塔河油田
下载PDF
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齐亚林 赵彦德 +2 位作者 邵晓州 楚美娟 左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382,共9页
分析河口动力特征,进而揭示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推移质)搬运和沉积机制,是合理构建河控三角洲生长沉积模式的前提。运用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从微观动力过程角度分析失去河床约束条件下依靠惯性作用流动的河水入湖过程... 分析河口动力特征,进而揭示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推移质)搬运和沉积机制,是合理构建河控三角洲生长沉积模式的前提。运用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从微观动力过程角度分析失去河床约束条件下依靠惯性作用流动的河水入湖过程中河、湖两类水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流动规律,结合水槽物理模拟及前人开展的数值模拟,并借鉴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成果,构建了受流体力学及河流泥沙动力学约束的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湍流的特点决定了两类水体界面处存在强烈的质量、动量、动能传递。河水入湖过程既不是圆形(轴对称)射流,也不是平面(二维)射流,而是矩形(三维)射流,流速沿程会以负指数快速衰减。河口是挟沙河流流速衰减的终点,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是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沉积的终点。三角洲平原砂体生长过程,是三角洲平原动力、沉积、地貌相互作用的过程,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可以概括为:河流末端水体流速沿程衰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堤岸决口→河流分叉→水体流速沿程衰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积。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三角洲平原的骨架砂体,地貌控制下河流的频繁摆动是三角洲平原砂体生长的重要机制。河控三角洲沉积的主体为平原环境,而非前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动量射流 沉积过程 动力和沉积模式 河控三角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