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KA术中股骨内侧后髁软骨磨损对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邵禹棋 王瑞 +2 位作者 陈哲峰 周皓 刘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8-724,共7页
目的:比较CT与MRI测量内翻性膝骨关节炎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0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1例患者(73例内翻骨关节炎膝关节)的全下肢CT... 目的:比较CT与MRI测量内翻性膝骨关节炎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0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1例患者(73例内翻骨关节炎膝关节)的全下肢CT及膝关节MRI资料。分别使用CT及MRI图像对PCA进行测量,采用MRI图像测量股骨内外后髁及股骨远端内外髁软骨厚度。同时测量标本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CT图像测量的PCA[(4.09±1.39)°]显著大于MRI测量的PCA[(2.25±1.01)°](P<0.01)。标本上股骨内侧后髁软骨厚度[(1.9±0.6)mm]与标本上股骨外侧后髁软骨厚度[(2.8±0.6)mm],MRI测量股骨内侧后髁的软骨厚度[(1.9±0.6)mm]与MRI测量股骨外侧后髁的软骨厚度[(2.8±0.5)mm],MRI测量股骨远端内侧髁软骨厚度[(1.3±0.4)mm]与MRI测量股骨远端外侧髁软骨厚度[(2.5±0.4)mm]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标本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与MRI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股骨外侧后髁软骨与股骨内侧后髁软骨厚度相差2 mm,CT测量PCA将比MRI测量PCA大接近3°。结论:内翻性膝骨关节炎普遍存在股骨内侧后髁软骨的磨损,并对依据股骨后髁线确定的股骨假体旋转产生显著影响。MRI与CT的术前测量存在显著差异,关节外科医生在制定术前计划时必须把这种差异考虑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性膝骨关节炎 股骨内侧后髁 软骨磨损 假体旋转 影像学
下载PDF
三种入路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9
2
作者 程蒋琪 邵禹棋 +1 位作者 陈哲峰 刘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2-707,共6页
目的:比较应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和后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9月采用DAA行人工全髋关节... 目的:比较应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和后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9月采用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在同期采用DLA和PA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中,根据年龄、BMI、病因及严重程度配对22例。统计3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连续3 d的疼痛评分,磷酸激酶,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失血量,术后1、3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假体位置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DAA组患者术后第1、2天VAS评分均低于DLA组和PA组(P<0.05),术后1个月DAA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DLA及PA组(P<0.05)。手术时间DAA组为(90.91±18.55)min,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直接外侧入路和后方入路相比,直接前方入路具有术后疼痛轻,短期康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直接前方入路 疼痛 血清学 预后
下载PDF
改良Carton指数测量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髌骨高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成 程蒋琪 +1 位作者 邵禹棋 刘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8-71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Carton指数测量髌骨高度的可信度,并分析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髌骨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资料完整的50例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均为骨关节炎。拍摄术前及术后3 ... 目的:探讨改良Carton指数测量髌骨高度的可信度,并分析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髌骨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资料完整的50例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均为骨关节炎。拍摄术前及术后3 d的膝关节侧位片,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的Insall-Salvati指数(IS指数)、改良Insall指数(mIS指数)、Blackburne-Peel指数(BP指数)、Caton-Deschamps指数(CD指数)和改良Carton指数(mCD指数)。由2名观察者独立对5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测量。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组间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对5种方式测得的髌骨高度进行t检验。结果:术前IS指数ICC=0.78,mIS指数ICC=0.83,BP指数ICC=0.74,CD指数ICC=0.90,mCD指数ICC=0.90;术后IS指数ICC=0.80,mIS指数ICC=0.83,BP指数ICC=0.71,CD指数ICC=0.83,mCD指数ICC=0.94。5种方式测得的术前术后髌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CD指数测量髌骨高度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对术后髌骨高度的测量优于其他方法,对于分析术后髌骨高度变化有重要意义。术后髌骨高度较术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高度 膝关节置换术 摄影测量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