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 被引量:25
1
作者 邵迎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59,共6页
汉语文献中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定义是混乱、令人费解的。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汉译和经典文献的梳理,本文将对这一定义中的strengths和virtues这两个关键概念的内涵进行探讨并对它们的翻译相恰性,提出自己的主张。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定义混乱 理解与翻译
下载PDF
对意义的追问与心理学研究——兼论“第二次认知革命”的原则和结果 被引量:4
2
作者 邵迎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107,共7页
现代西方心理学在经过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的描写后,正在接受一种新的描述方式。“第二次认知革命”有可能使心理学向心理学是有关个体或者群体中的积极人的研究这一传统的、常识性观念回归。认知革命明确了一个真理,心理学应该成为对... 现代西方心理学在经过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的描写后,正在接受一种新的描述方式。“第二次认知革命”有可能使心理学向心理学是有关个体或者群体中的积极人的研究这一传统的、常识性观念回归。认知革命明确了一个真理,心理学应该成为对意义的心理研究。然而,在方法论上传承了行为主义的认知心理学,片面地将“意义制造”理解为“信息加工”,追求心灵———“自然之镜”———中的“心理表象”。话语观念的导入,使得处在语用平台上心理学家认为,语境、社会?语言的约定以及社会交换的模式,是构成意义的唯一决定因素。在这三描述方式中,对意义的理解和建构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话语在心理现象中占有中心地位。这使我们认为,心灵是个动态的观点,植根于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和人际的语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信息加工 社会建构 第二次认知革命
下载PDF
对现代心理学中文化冲突的后现代思考 被引量:8
3
作者 邵迎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64-169,共6页
心理学的矛盾和危机不仅源于它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困惑,还源于文化的巨大变迁。通过对心理学的传统整一文化的解体、文化冲突的形成以及心理学的后现代文化观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只是心理学的两大研究取向。如果在... 心理学的矛盾和危机不仅源于它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困惑,还源于文化的巨大变迁。通过对心理学的传统整一文化的解体、文化冲突的形成以及心理学的后现代文化观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只是心理学的两大研究取向。如果在心理学中恢复人文关怀,心理学便有可能复归到它的原有本质。科学的研究可令心理学更为精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 文化冲突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原文传递
话语与心灵的社会建构——对当下话语社会建构论演进的初步考量 被引量:1
4
作者 邵迎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6-143,共8页
社会科学与实证主义的抗争从未停息过。当下的“社会建构论运动”正是反实证主义传统在后现代境况中的继续。因此,与其说“社会建构论”是一场运动,不如说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在这一大的前提下,又存在有许多不同的... 社会科学与实证主义的抗争从未停息过。当下的“社会建构论运动”正是反实证主义传统在后现代境况中的继续。因此,与其说“社会建构论”是一场运动,不如说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在这一大的前提下,又存在有许多不同的主张。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某些代表观点在社会科学中的发生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发展进行梳理,可以探讨语言(或话语)与心灵实在间的内在逻辑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亦可以此来认识为什么社会建构论者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话语应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合法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心灵 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