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
作者 范鲁峰 邵闻冲 +2 位作者 武涵 焦阳 孙念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9年第3期238-240,共3页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96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剥脱治疗组(247例)与激光治疗组(149例),剥脱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大隐...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96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剥脱治疗组(247例)与激光治疗组(149例),剥脱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方法,激光治疗组采用微创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方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随访复发情况。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未出现股动静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激光治疗组手术时间短于剥脱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剥脱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低于剥脱治疗组的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情况。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大隐静脉 激光 高位结扎 剥脱
下载PDF
Viabahn覆膜支架在髂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范鲁峰 邵闻冲 +2 位作者 武涵 焦阳 孙念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10期812-815,共4页
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对髂动脉病变的价值。分析2017年于我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0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球囊扩张成形,后置入Viabahn支架。共置入10枚Viabahn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患者下肢缺... 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对髂动脉病变的价值。分析2017年于我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0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球囊扩张成形,后置入Viabahn支架。共置入10枚Viabahn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3~12个月,髂动脉未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应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支架 髂动脉
下载PDF
功能性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负载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占鳌 黄文柏 +4 位作者 周冠洲 范鲁峰 邵闻冲 胡三元 孙念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07-3009,共3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自组装多肽的理化性质、自组装成水凝胶特性及对细胞进行三维培养。方法合成RADA、RGD、KLT3种多肽并制备RAD/KLT!RGD多肽混合溶液,盐溶液诱发多肽溶液自组装成水凝胶。原代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使用... 目的观察功能性自组装多肽的理化性质、自组装成水凝胶特性及对细胞进行三维培养。方法合成RADA、RGD、KLT3种多肽并制备RAD/KLT!RGD多肽混合溶液,盐溶液诱发多肽溶液自组装成水凝胶。原代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使用水凝胶对其三维培养来观察其在水凝胶中的生长,并设置RAD/KLT水凝胶组做对比。结果多肽溶液成功自组装成水凝胶,干细胞在三维培养中迁移、分化并有成管腔的趋势,RAD/KLT/RGD水凝胶[(87.75±4.79)个细胞/视野]较对比组[(65.50±6.25)个细胞/视野]黏附生长了更多的细胞(P〈0.05)。结论RAD/KLT/RGD功能性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是一种更为优良的组织工程框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自组装多肽 水凝胶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功能化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三维培养下旁分泌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凌建民 田爱玲 +5 位作者 范鲁峰 邵闻冲 武涵 焦阳 胡三元 孙念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0-252,共3页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介导的三维培养条件下旁分泌促血管生成激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离、培养人ADMSCs,并合成RADAI-16、RGD、KLT 3种多肽且按体积比2∶1∶1制备RADAI-16∶KLT∶RGD多肽混合溶...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介导的三维培养条件下旁分泌促血管生成激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离、培养人ADMSCs,并合成RADAI-16、RGD、KLT 3种多肽且按体积比2∶1∶1制备RADAI-16∶KLT∶RGD多肽混合溶液,原子力显微镜(AFM)下观察多肽水凝胶形态(n=4)。使用水凝胶对ADMSCs进行三维培养,并设置ADMSCs普通培养组(37 ℃、5%CO2细胞培养箱)和缺氧培养组(37 ℃、10%CO2、1%O2乏氧培养箱)作为对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3)、肝细胞生长因子(HGF)(n=3)浓度;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血红素氧合酶-1(HO-1)(n=3)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ADMSCs为长梭形,呈"漩涡式"生长。RADA16-I、RGD、KLT及自组装多肽溶液在AFM下均为纳米纤维状,直径10~20 nm,长度100~500 nm。ELISA法测得普通培养1 d、缺氧培养1 d及三维培养1 d后细胞培养上清中HGF浓度分别为(47.31±6.75)、(247.86±17.59)、(297.25±17.95) ng/L;VEGF浓度分别为(218.30±3.03)、(267.13±4.27)、(289.14±3.11) ng/L,缺氧及三维培养条件下细胞旁分泌HGF、VEGF均增高,但三维培养条件下增高更明显(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三维培养组细胞内HO-1的表达量约为普通培养组2倍(P=0.000),为缺氧培养组1.2倍(P=0.033)。结论功能性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介导ADMSCs的三维培养能明显促进其旁分泌作用,且缺氧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三维培养 功能性自组装纳米多肽 旁分泌 缺氧
原文传递
传代扩增后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占鳌 黄文柏 +4 位作者 周冠洲 范鲁峰 邵闻冲 胡三元 孙念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05-2407,共3页
目的 观察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经过传代扩增后诱导内皮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方法 使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生长特性并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了联合免疫表型鉴定,诱导其多向分化来确定其干细... 目的 观察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经过传代扩增后诱导内皮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方法 使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生长特性并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了联合免疫表型鉴定,诱导其多向分化来确定其干细胞特性.扩增后的高代次(P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被用于进行3种条件下的诱导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基础培养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细胞支持液+VEGF、仅用内皮细胞支持液),诱导时间为12 d,之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1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Ⅷ因子表达来评估分化效果.结果 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表现出了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在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都表现出了干细胞特性.经过仅12 d的诱导内皮细胞分化后,EGM2-MV+ VEGF组开始表达CD31和Ⅷ因子,而另外两组未发现表达.结论 传代扩增后的高代次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仍有较强的内皮细胞分化能力,EGM2-MV+ VEGF能更高效地促进其向内皮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分化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基于自组装纳米多肽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3D打印组织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冠洲 凌建民 +2 位作者 范鲁峰 邵闻冲 孙念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0-462,共3页
目的 观察自组装纳米多肽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3D打印出的组织工程学模型内细胞生长状态及多向分化能力.方法 分离、培养原代Ad-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以自组装纳米多肽、Ad-MSCs混合溶液为"生物墨汁",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 目的 观察自组装纳米多肽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3D打印出的组织工程学模型内细胞生长状态及多向分化能力.方法 分离、培养原代Ad-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以自组装纳米多肽、Ad-MSCs混合溶液为"生物墨汁",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打印组织工程学模型.诱导其内的Ad-MSCs成骨和成脂分化并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染色比较.结果 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到纳米多肽纤维结构直径为10-30nm,长200-500nm,具有纳米级材料特点.流式细胞仪鉴定可见分离、培养的细胞CD29(98.51%)、CD90(97.87%)、CD166(98.32%)表达阳性,不表达CD31(1.58%)、CD34(2.42%)、CD45(2.95%)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基因(HLA-DR)(0.53%),符合Ad-MSCs免疫表型.随后利用"生物墨汁"打印出组织工程模型,对并其内的Ad-MSCs进行诱导分化,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关染色,茜素红S染色可见成骨诱导实验组中钙结节形成,油红O染色可见成脂诱导实验组Ad-MSCs内脂滴着色,两对照组不着色.结论 以自组装纳米多肽、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混合溶液为"生物墨汁"3D打印出的组织工程学模型内Ad-MSCs生长状态良好,仍具有较强的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生物打印 功能性自组装纳米多肽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学
原文传递
载基因磁性金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在细胞中的表达
7
作者 黄文柏 刘占鳌 +4 位作者 周冠洲 范鲁峰 邵闻冲 胡三元 孙念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427-2430,共4页
目的制备一种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磁性金纳米微粒作为基因载体用于细胞转染。方法共沉淀法合成并修饰磁性金纳米微粒。透射电镜及纳米粒度分析仪检测磁性金纳米微粒表征。PicaGreen法测定磁性金纳米微粒质粒包封率,凝胶电泳法检测质... 目的制备一种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磁性金纳米微粒作为基因载体用于细胞转染。方法共沉淀法合成并修饰磁性金纳米微粒。透射电镜及纳米粒度分析仪检测磁性金纳米微粒表征。PicaGreen法测定磁性金纳米微粒质粒包封率,凝胶电泳法检测质粒的完整性与抗核酸酶解性。荧光显微镜观察载质粒磁性金纳米微粒转染人结肠癌kVo细胞后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结果制备的磁性金纳米微粒呈圆形或类圆形,粒径为(96.45±3.87)nm,zeta电位为(39.05±1.98)mV。磁性金纳米微粒与质粒质量比为5:1时达到最大包封率为80.38%,体外释放结果显示载质粒磁性金纳米微粒在0.5h就检测到质粒释放,24h释放率为(58.10±4.83)%,磁性金纳米微粒能够完整地包封与释放质粒,且能降低所包封质粒被酶解破坏的可能。细胞转染后24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表达,在一定时问内随着时间延长荧光强度增加。结论制备出一种有效的磁性金纳米基因载体,成功进行细胞转染且所转染基因能在细胞内顺利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材料 基因载体 细胞转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