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癌痛管理闭环,并评价其价值。方法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6年1月,招募8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癌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由专科医生和社区医生合作进行院外癌痛管理,对照组由专科医生主导进行院外癌...目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癌痛管理闭环,并评价其价值。方法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6年1月,招募8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癌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由专科医生和社区医生合作进行院外癌痛管理,对照组由专科医生主导进行院外癌痛管理。第二阶段:2016年3月~2017年6月,招募60例社区癌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由受训社区医生主导进行癌痛管理,对照组由未受训社区医生主导进行癌痛管理。管理前、管理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管理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基础培训前、两个阶段研究完成后,评价受训社区医生的癌痛管理能力。结果第一阶段管理前、管理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6.05±1.66) vs (6.15±1.73),(3.53±1.11) vs (3.38±1.03),t=-0.263、0.627,P=0.793、0.533]。第二阶段管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无统计学差异[(6.13±1.65) vs (6.23±1.71),t=-0.230,P=0.819];管理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患者低[(3.80±1.05) vs (4.5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P=0.030)。第一阶段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无统计学差异(Z=-1.138,P=0.255)。第二阶段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88,P=0.029)。第一阶段结束后,受训社区医生的癌痛管理能力得分较培训前提高[(70.13±8.41) vs (53.06±1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96,P=0)。第二阶段结束后,受训社区医生的癌痛管理能力得分较第一阶段结束后进一步提高[(77.06±9.33) vs (70.13±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6,P=0)。结论基于互联网的癌痛管理闭环能更好地进行癌痛管理,能有效提高社区医生的癌痛管理能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癌痛管理闭环,并评价其价值。方法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6年1月,招募8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癌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由专科医生和社区医生合作进行院外癌痛管理,对照组由专科医生主导进行院外癌痛管理。第二阶段:2016年3月~2017年6月,招募60例社区癌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由受训社区医生主导进行癌痛管理,对照组由未受训社区医生主导进行癌痛管理。管理前、管理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管理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基础培训前、两个阶段研究完成后,评价受训社区医生的癌痛管理能力。结果第一阶段管理前、管理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6.05±1.66) vs (6.15±1.73),(3.53±1.11) vs (3.38±1.03),t=-0.263、0.627,P=0.793、0.533]。第二阶段管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无统计学差异[(6.13±1.65) vs (6.23±1.71),t=-0.230,P=0.819];管理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患者低[(3.80±1.05) vs (4.5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P=0.030)。第一阶段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无统计学差异(Z=-1.138,P=0.255)。第二阶段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88,P=0.029)。第一阶段结束后,受训社区医生的癌痛管理能力得分较培训前提高[(70.13±8.41) vs (53.06±1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96,P=0)。第二阶段结束后,受训社区医生的癌痛管理能力得分较第一阶段结束后进一步提高[(77.06±9.33) vs (70.13±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6,P=0)。结论基于互联网的癌痛管理闭环能更好地进行癌痛管理,能有效提高社区医生的癌痛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