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轮与填筑体相互作用机理及压实质量智能无损检测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祥 邸洪江 +2 位作者 王庆远 薛冬 陈思德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3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决定高速公路工程建造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填料和碾压,工程质量的重点在于压实质量的控制。本文基于碾压钢轮对土体振动压实过程的研究,建立钢轮与填筑体相互作用模型,土体在振动压实过程中会发生黏弹塑性变化,碾压机的移动和移动速度会影... 决定高速公路工程建造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填料和碾压,工程质量的重点在于压实质量的控制。本文基于碾压钢轮对土体振动压实过程的研究,建立钢轮与填筑体相互作用模型,土体在振动压实过程中会发生黏弹塑性变化,碾压机的移动和移动速度会影响土体与振动轮的相互作用关系;设计试验研究土体振动压实过程中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利用颗粒流程序PFC3D建立离散元模型,模拟振动压实过程,研究振动压实过程中土颗粒运动状态,土体孔隙率、应力变化。面波瑞利波检测压实质量是一种方便、快捷、无损的检测方法,可基于波速理论检测压实质量,对瑞利波频散曲线的提取、正反演过程进行研究,设计试验,检测土体压实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相互作用机理 离散元 瑞利波 压实质量
下载PDF
碾压参数调控下智能压实指标影响规律研究
2
作者 杨祥 邸洪江 +2 位作者 张超 王庆远 李建华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3年第4期199-204,共6页
在路基连续压实过程中,通过可靠的连续压实指标实现对路基压实程度的实时监测是实现智能压实的基础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压实计值(Compaction Meter Value,简称CMV)随碾压参数的变化,建立CMV与压实度线性拟合关系,以代替压实度作为路基压... 在路基连续压实过程中,通过可靠的连续压实指标实现对路基压实程度的实时监测是实现智能压实的基础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压实计值(Compaction Meter Value,简称CMV)随碾压参数的变化,建立CMV与压实度线性拟合关系,以代替压实度作为路基压实评价指标,并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CMV与碾压参数之间的回归关系。试验表明CMV作为评判压实质量的间接指标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CMV与碾压参数关系中,CMV随振动频率变化。建立的CMV-碾压参数回归模型表明振动频率、速度对CMV的相关性较高,通过调整碾压参数实现对CMV的控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智能压实 CMV 压实度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高速公路桥梁大直径组合后压浆灌注桩自平衡试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邸洪江 余奇异 +1 位作者 钱晓楠 胡涛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1年第6期131-133,共3页
对琉璃街特大桥桩基项目中的两根钻孔灌注桩在组合压浆前后分别进行静载自平衡试验,研究桩端桩侧组合压浆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桩,组合压浆桩的桩基承载力最大增幅达118.4%;经组合压浆后,桩侧浆液上返下渗能... 对琉璃街特大桥桩基项目中的两根钻孔灌注桩在组合压浆前后分别进行静载自平衡试验,研究桩端桩侧组合压浆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桩,组合压浆桩的桩基承载力最大增幅达118.4%;经组合压浆后,桩侧浆液上返下渗能够明显改善桩周土层力学性质条件,对桩基荷载传递特性产生了明显变化,且桩侧摩阻力最高提升至145kPa;桩端压力浆液的渗透压密作用能有效地改善桩端附近土体边界条件,加强了桩端土的刚度及强度,桩端阻力提高幅度为117.4%~133.8%;组合后压浆对改善桩基工作性能效果显著,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公路桥梁桩基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后压浆 钻孔灌注桩 自平衡测试法 端阻力 侧摩阻力
下载PDF
浅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被引量:3
4
作者 邸洪江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2年第8期65-65,共1页
首先分析目前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存在的问题,然后在相应问题的基础上从施工材料、配合比以及施工过程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的实现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
关键词 公路 沥青路面 施工质量
下载PDF
沥青路面增强型基-面层层间黏结组合材料优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邸洪江 何宏智 +2 位作者 尹显辉 任东亚 艾长发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25,共9页
基-面层层间黏结性能对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有重要影响。为改善这种异质性结构的层间黏结效果,设计了透层和封层组合的增强型层间黏结材料。采用自制的剪切和拉拔装置,进行了不同层间油用量、不同温度条件下复合试件的层间抗剪强... 基-面层层间黏结性能对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有重要影响。为改善这种异质性结构的层间黏结效果,设计了透层和封层组合的增强型层间黏结材料。采用自制的剪切和拉拔装置,进行了不同层间油用量、不同温度条件下复合试件的层间抗剪强度和拉拔强度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层间强度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基于区域环境温度特征的增强型基-面层层间黏结材料适宜组合方式。结果表明:(1)低温、常温条件下基-面层层间强度随透层油用量的增加而增长,而高温条件下的层间强度则随透层油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后减,且层间强度变化存在以透层油用量为0.6 L/m^(2)的特征分界点;(2)相比于仅采用单一的透层材料,采用“透层+封层”的增强型透黏组合材料有利于提高基-面层层间黏结性能;(3)应依据工程区域环境温度特征来合理选择透黏组合材料,在夏季无高温地区,推荐选择层间洒布用量为0.6 L/m^(2)的PC-2型乳化沥青透层油+沥青用量为1.8 kg/m^(2)的掺纤维橡胶改性沥青碎石封层的增强型层间黏结措施;而在夏季炎热高温地区,推荐将前述增强型层间黏结措施中的沥青用量调整为0.9 kg/m^(2)。研究成果为基于区域环境温度下的沥青路面增强型基-面层层间黏结材料优化设计提供试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增强型层间黏结 组合材料优选 层间强度 透层 封层 区域环境温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