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鲁司特钠联合奥洛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效果
1
作者 邹倩蕾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7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联合奥洛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奥洛他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联合奥洛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奥洛他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三烯E4(LTE4)、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水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Th1/Th2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瘙痒、风团数目、风团平均直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TNF-α、IL-6、LTE4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风团、血管性水肿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4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32/35),高于对照组的68.57%(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奥洛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降低临床症状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奥洛他定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孟鲁司特钠 奥洛他定 细胞因子 症状 炎性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高脂饮食对小鼠内脏脂肪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邹倩蕾 张国俊 +5 位作者 郑雅静 张会杰 王瑞芳 王侠 宋向凤 王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导的营养性肥胖小鼠脂肪组织内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将6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2组,即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分别饲养16周后眼底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血糖、CHOL、TG、HDL和LDL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TNF-...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导的营养性肥胖小鼠脂肪组织内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将6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2组,即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分别饲养16周后眼底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血糖、CHOL、TG、HDL和LDL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游离附睾垫脂肪组织分离细胞,流式检测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亚群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脂饮食组体重、增加体重、附睾垫脂肪重量、肾周脂肪重量、血脂、血糖和TNF-α水平均有显著增加,但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别。脂肪组织内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均较对照组有所增高,其中CD8+T淋巴细胞增多最显著。在CD4+T淋巴细胞中,Th1和Th17细胞显著增多,而Th2细胞未见显著变化。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脂肪组织内T淋巴细胞的增多,并向Th1和Th17方向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血脂 胸腺指数 脾脏指数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西替利嗪糖浆联合除湿止痒汤治疗小儿湿疹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3
作者 常玉灵 董子月 邹倩蕾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年第19期195-196,共2页
目的研究在临床治疗小儿湿疹时采用西替利嗪糖浆联合除湿止痒汤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从2019年1月-2020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湿疹患者中随机选取134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单一西替利嗪糖浆治疗)、观察组(西替利嗪... 目的研究在临床治疗小儿湿疹时采用西替利嗪糖浆联合除湿止痒汤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从2019年1月-2020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湿疹患者中随机选取134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单一西替利嗪糖浆治疗)、观察组(西替利嗪糖浆联合除湿止痒汤治疗)各7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炎性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西替利嗪糖浆联合除湿止痒汤治疗小儿湿疹可显著调节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湿疹 西替利嗪糖浆 除湿止痒汤 炎性因子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的疗效
4
作者 常玉灵 邹倩蕾 董子月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年第18期159-159,169,共2页
目的研究与分析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疾病的54例患者,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文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这54例... 目的研究与分析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疾病的54例患者,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文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这54例患者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这54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为日光性角化病,有18例患者为鲍恩样丘疹病,有6例患者为鲍恩病,有2例患者为基底细胞癌,有1例患者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经过2-6次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后,日光性角化病痊愈的患者有21例,鲍恩样丘疹病痊愈的患者有10例,鲍恩病痊愈的患者有5例,基底细胞癌痊愈的患者有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痊愈的患者的病灶面积缩小超过70%。结论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的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乳膏 光动力疗法 皮肤癌前病变 皮肤原位癌
下载PDF
湿毒膏联合肛周局部皮肤封闭术治疗肛门湿疹临床观察
5
作者 常玉灵 邹倩蕾 董子月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年第20期197-198,共2页
目的探究临床中对肛门湿疹患者使用湿毒膏联合肛周局部皮肤封闭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8年3月-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肛门湿疹患者中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肛周局部皮... 目的探究临床中对肛门湿疹患者使用湿毒膏联合肛周局部皮肤封闭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8年3月-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肛门湿疹患者中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肛周局部皮肤封闭术治疗)、观察组(湿毒膏联合肛周局部皮肤封闭术治疗)各3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gE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当前阶段临床中对肛门湿疹患者使用湿毒膏联合肛周局部皮肤封闭术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免疫反应,未来具有推广及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湿疹 湿毒膏 肛周局部皮肤封闭术 治疗有效率
下载PDF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1家系C1抑制物基因突变分析
6
作者 曲乐 付依婷 +6 位作者 沙莎 邹倩蕾 刘梅 肖汀 高兴华 陈洪铎 何春涤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81-884,共4页
目的对一个中国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家系进行C1抑制物(C1INH)基因突变检测分析。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检测C1INH基因8个外显子及每个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相邻序列,将检测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C1INH基因正常序列进行比较。为... 目的对一个中国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家系进行C1抑制物(C1INH)基因突变检测分析。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检测C1INH基因8个外显子及每个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相邻序列,将检测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C1INH基因正常序列进行比较。为除外基因多态性可能,在50名正常人群对照中对该突变进行分析。血清补体C4和C1INH浓度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1INH功能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结果 4例患者的第3外显子均检测到1个无义突变(c.400G>T),该突变导致编码第134位的谷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E134X)。家系中4例正常对照和50例健康人群对照未检测到该突变。4例患者的血清C4浓度、C1INH浓度及功能水平均低于正常值下限。该家系中2例正常对照和2例健康人群对照血清C4浓度、C1INH浓度及功能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在该家系中发现C1INH基因突变c.400G>T,该突变为此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C1抑制物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