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会谈完善式”作文讲评课转型
1
作者 邹凤翔 《江苏教育》 2018年第35期37-38,共2页
针对作文讲评课中教师将学生习作称为"病文"的"医学治病式"讲评的弊端,提出要从遵循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出发,采用"会谈完善式"进行作文讲评,师生在民主氛围中平等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将规范写作与自由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会... 针对作文讲评课中教师将学生习作称为"病文"的"医学治病式"讲评的弊端,提出要从遵循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出发,采用"会谈完善式"进行作文讲评,师生在民主氛围中平等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将规范写作与自由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写作要义,并在应用中加以悟化,达到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讲评 “医学治病式” “会谈完善式” 转型
下载PDF
例谈写景作文教学
2
作者 邹凤翔 《语文天地》 2013年第9期44-45,共2页
“意在笔先”本是书画理论,指先确立主题,构思成熟,然后下笔。而文论家们推而广之,使之成为中国文论的重要命题。本文所谈的“意”,不仅指文章的主题,还包括文章的构思。笔者在教完《江南的冬景》一文后,布置学生以“秋韵”为题... “意在笔先”本是书画理论,指先确立主题,构思成熟,然后下笔。而文论家们推而广之,使之成为中国文论的重要命题。本文所谈的“意”,不仅指文章的主题,还包括文章的构思。笔者在教完《江南的冬景》一文后,布置学生以“秋韵”为题进行写作。批阅完毕,发现大部分作文的景物描写能做到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绘态绘形,多角度写出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江南的冬景》 写景 景物描写 书画理论 意在笔先 中国文论 修辞手法
下载PDF
细品《金岳霖先生》的“三味”
3
作者 邹凤翔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10期28-29,共2页
经典作品如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品味经典作品则如嚼橄榄,先涩再苦又甜,多味杂呈,越嚼意味越丰富。
关键词 《金岳霖先生》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
下载PDF
用活动吸引中学生亲近诗歌的实践与思考
4
作者 邹凤翔 《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第12期33-34,共2页
针对当今中学生对诗歌敬而远之的现状,教师应结合具体学情,从指导阅读、模仿创作、组建诗社等方面用活动吸引中学生亲近诗歌。
关键词 诗心 诗思 诗兴 活动
下载PDF
“那一代”语文教学观对“这一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5
作者 邹凤翔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12年第1期10-12,共3页
新课改实行以来,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课堂面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语文课常常上成班会课、表演课、综合课、多媒体课,迷失了本身。课堂上,师生... 新课改实行以来,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课堂面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语文课常常上成班会课、表演课、综合课、多媒体课,迷失了本身。课堂上,师生互动热闹非凡,但学生的积累单薄、语言贫乏,分析问题缺少逻辑性,写作能力与日俱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教学观 “那一代” 有机整合 情感态度 师生关系 多媒体课 师生互动
原文传递
例谈特级教师陈钟梁的设疑与提问艺术
6
作者 邹凤翔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11年第5期58-60,共3页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教师的提问能力、问题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多著名特级教师都是提问的高手,作为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教师的提问能力、问题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多著名特级教师都是提问的高手,作为实践“问题教学模式”的代表者,特级教师陈钟梁的设疑提问方式颇具特色和艺术性,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他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堪称经典的问题教学案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级教师 提问艺术 陈钟梁 设疑 学生思维 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学习活动 问题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我教《兵车行》的三个层面
7
作者 邹凤翔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09年第9期15-17,共3页
《兵车行》是唐诗宋词选读中杜甫单元的重量级作品,是杜诗向“诗史”迈出第一步的诗作,是杜甫洞察时代风云、关心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矛盾的诗篇,也是一首越读越让人感动的诗歌。教《兵车行》好几遍了,最初觉得此诗言不甚深,学生应... 《兵车行》是唐诗宋词选读中杜甫单元的重量级作品,是杜诗向“诗史”迈出第一步的诗作,是杜甫洞察时代风云、关心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矛盾的诗篇,也是一首越读越让人感动的诗歌。教《兵车行》好几遍了,最初觉得此诗言不甚深,学生应该能理解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是隔着千年的时光,身处和平时代的学生并不感动,就算理解也是很肤浅的。怎样才能领着学生通过一遍一遍地品读作品,真正地走进诗圣那颗悲天悯人的心灵呢?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并且深入反思后.我试着带学生从三个层面来品读这首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车行》 唐诗宋词 悲天悯人 “诗史” 民生疾苦 社会矛盾 学生 重量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