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颈TCT联合细胞蜡块免疫标记诊断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晋星 赵莎 +3 位作者 吴妍 邹子归 席雷 戎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0-352,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恶性淋巴瘤在子宫颈TCT及细胞蜡块中的细胞病理学表现、免疫细胞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利用巴氏染色制作3例子宫颈TCT涂片并初步阅片,将剩余液基细胞学标本制成细胞蜡块,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识别肿瘤的性质。结果子... 目的探讨子宫颈恶性淋巴瘤在子宫颈TCT及细胞蜡块中的细胞病理学表现、免疫细胞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利用巴氏染色制作3例子宫颈TCT涂片并初步阅片,将剩余液基细胞学标本制成细胞蜡块,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识别肿瘤的性质。结果子宫颈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影像学通常表现为子宫颈占位。细胞学镜下表现为较单一的异常增生的淋巴细胞,离散分布或松散聚集成团,核深染,核质比高,核膜厚,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可见核分裂象和核仁。免疫细胞化学CD20、CD45阳性。治疗为化疗或手术联合化疗,随访3例患者均存活,平均生存期为20.5个月。结论子宫颈TCT筛查联合细胞蜡块及免疫标记,可以早期快速准确识别淋巴瘤,使患者避免过度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恶性淋巴瘤 TCT 细胞蜡块 免疫细胞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乳腺癌侵袭与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邹子归 周晋星 +1 位作者 马天时 张智弘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8年第4期573-577,共5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长度超过200 nt的不具备编码蛋白质功能的RNA,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种lncRNA在乳腺癌中异常表达,且lncRNA能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在指导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乳腺癌 侵袭转移
下载PDF
34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浸润的临床病理分析
3
作者 邹子归 周晋星 +3 位作者 黄山 王玉红 刘卫硕 黄仁鹏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528-531,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癌(SPC)伴浸润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SPC伴浸润患者的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2~87岁,平均69岁.21例发生于右...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癌(SPC)伴浸润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SPC伴浸润患者的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2~87岁,平均69岁.21例发生于右乳,13例发生于左乳.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乳头溢血、溢液及乳房胀痛.肿瘤最大径0.6~14.0 cm,组织学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实性膨胀性结节,结节内可见纤维血管轴心,部分病例可见明显细胞外黏液,伴黏液湖形成,肿瘤细胞较一致,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核染色质细,较淡染,核仁不明显.免疫组化显示ER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PR阳性表达率85.3%,Syn阳性表达率67.6%,CgA阳性表达率32.4%,肌上皮标记P63、CD10、Calponin均出现缺失.结论SPC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呈惰性生物学行为,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都具有独特的特征.SPC好发于老年女性,无论是否伴有浸润,预后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性乳头状癌 实性乳头状癌伴浸润 乳腺肿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肺腺癌中MSI、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晋星 何晓蓉 +4 位作者 邹子归 宋国新 李霄 王静瑜 李红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95-1400,共6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肺腺癌中MSI、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92例浸润性肺腺癌中MSI及PD-L1表达,应用单因素、多因素进行PFS、OS生存分析。结果MSI阳性常见于女性(P=0.011)、临床T分期早期(P=... 目的探讨浸润性肺腺癌中MSI、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92例浸润性肺腺癌中MSI及PD-L1表达,应用单因素、多因素进行PFS、OS生存分析。结果MSI阳性常见于女性(P=0.011)、临床T分期早期(P=0.009)、PD-L1阴性(P=0.013)的肺腺癌。临床T分期早期(P=0.012)是肿瘤细胞MSI-H阳性的独立相关因素。PD-L1阳性多出现于临床T分期晚期(P=0.015)。MSI阳性组平均生存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比阴性组长,MSI-H组平均生存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比MSI-L+MSS组长。PD-L1表达与预后呈正相关(PFS:P=0.004;OS:P=0.005);PD-L1表达是肺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PFS:P=0.028;OS:P=0.049)。结论肺腺癌中MSI及MSI-H表达均与临床T分期早期有相关性,提示MSI、MSI-H可作为肺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PD-L1阳性提示患者预后较好,MSI及MSI-H均与PD-L1阴性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浸润性 MSI MSI-H PD-L1 组织芯片 预后
下载PDF
胶质母细胞瘤的组织病理亚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晋星 邹子归 +2 位作者 何晓蓉 王陆华 张智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0-433,共4页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恶性程度较高的脑肿瘤,临床病史较短,预后差。胶质母细胞瘤具有遗传异质性,在临床工作中需综合组织学形态与分子特征进行诊断与治疗。该文主要就胶质母细胞瘤的组织亚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综述。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组织学亚型 分子遗传学 综述
下载PDF
HIF-1α/ACLY信号轴促进携带VHL失活突变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6
作者 马妍 王玉红 +3 位作者 黄山 邹子归 胡林 郭凌川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30-1236,共7页
目的基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ATP柠檬酸裂合酶(ACLY)信号通路,探究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潜在发病机制,为ccRCC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ccRCC的78例标本,通过... 目的基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ATP柠檬酸裂合酶(ACLY)信号通路,探究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潜在发病机制,为ccRCC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ccRCC的78例标本,通过外显子测序明确VHL基因突变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HIF-1α/ACLY在VHL基因突变的ccRCC中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在携带VHL基因突变的ccRCC细胞系(786-O、A498、UM-RC-2、SNU-333和Caki-2)中进行进一步验证。在ccRCC细胞系中过表达或者干扰HIF-1α,通过即时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CLY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CoCl2和低氧(1%O2)处理HeLa细胞激活HIF-1α,检测ACLY的mRNA和蛋白水平。通过JASPAR数据库结合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等探究HIF-1α调控ACLY潜在分子机制。通过BODIPY染色等细胞生物学技术检测HIF-1α/ACLY调控轴对脂质积累的作用。比较ccRCC患者与良性病变患者ACLY表达情况,通过生存期分析探究ACLY作为ccRCC预后指标可行性。结果外显子测序发现,78例ccRCC患者中有55例携带VHL失活突变,其中HIF-1α与ACLY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携带VHL基因突变的ccRCC细胞系中ACLY和HIF-1α的蛋白水平同样呈现不同程度正相关;在A498细胞中过表达HIF-1α可以增加ACLY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Caki-2细胞中敲低HIF-1α则可以抑制ACLY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P<0.001),CoCl2和低氧处理可以通过激活HIF-1α显著提高ACLY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P<0.00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活性量化及ChIP-qPCR结果提示HIF-1α可以直接与ACLY启动子区域结合从而转录激活ACLY表达,提高ACLY蛋白水平(均P<0.001)。BODIPY染色结果提示细胞系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细胞中HIF-1α及ACLY的水平呈正相关,敲低HIF-1α可以有效降低细胞中脂质积累,过表达ACLY则可以逆转这一过程。同时,细胞功能实验提示HIF-1α敲低的ccRCC细胞增殖速率显著下降,外源性过表达ACLY则可以恢复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P<0.001)。通过生存分析发现,相较于ACLY低表达组,ACLY高表达组ccRCC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较短(P<0.001)。结论ccRCC中VHL失活突变介导的HIF-1α高表达通过上调ACLY促进脂质合成,促进肿瘤进程,靶向HIF-1α/ACLY信号轴可能为ccRCC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 Von Hippel-Lindau病 脂代谢障碍 ATP柠檬酸裂合酶
原文传递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邹子归 王玉红 +5 位作者 周晋星 詹升华 郑玉双 刘卫硕 袁潇 郭凌川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2-767,共6页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探索MTSCC全外显子突变、微卫星稳定性及肿瘤突变负荷(TMB)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20年5月存档的5例MTSC...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探索MTSCC全外显子突变、微卫星稳定性及肿瘤突变负荷(TMB)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20年5月存档的5例MTSCC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资料、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对5例MTSCC病例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其中3例MTSCC病例行微卫星稳定性及TMB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7~76岁,肿瘤最大径3.5~6.0 cm,界限清楚,镜下以小管结构、梭形细胞及黏液样间质为特征,肿瘤细胞核级别低,细胞异型性小,偶有核仁,核分裂象罕见。术后随访平均15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5例患者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CK19、波形蛋白、PAX8、P504s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Ki-67阳性指数均较低。5例MTSCC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NF2、PTPN14基因表现出较高的突变比例,分别为3/5和2/5。微卫星稳定性分析结果提示3例MTSCC均为微卫星稳定型(MSS),TMB分析结果显示3例MTSCC的TMB均<9 mut/Mb。结论MTSCC是一种独特的、低度恶性的多形性肾脏肿瘤。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NF2、PTPN14基因存在较高的突变率,提示MTSC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Hippo通路密切相关。微卫星稳定性分析提示微卫星稳定性与MTSCC的发病无明显关系,TMB结果提示MTSCC患者在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优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外显子 微卫星不稳定性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肾集合管癌十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晋星 何晓蓉 +4 位作者 宋国新 邹子归 王陆华 胡冉 李红霞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收集的10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收集的10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症状无特殊性.影像学常为占位性表现,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切面灰白质硬,常伴出血坏死。镜下示小管状或小管乳头状结构,可伴有肉瘤样区域,间质伴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及淋巴浆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核级别高,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高表达细胞角蛋白(CK)19、E-cadherin、波形蛋白、高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HCK)、CK7、PAX8。治疗以根治性。肾切除手术为主.随访7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期10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临床少见的高度侵袭性的肾恶性肿瘤,预后不良,以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为金标准做排除性诊断,并需与多种肾脏肿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 集合 病理学 临床 免疫表型分型 诊断 鉴别 预后
原文传递
中国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病理处理实践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嘉雯 张原媛 +4 位作者 许霞 邹子归 刘月平 杨文涛 步宏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18-924,共7页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可有效评估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腋窝分期,临床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SLNB可安全有效地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本研究旨在对中国不同地区及等级医院的SLNB临床病理实践操作...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可有效评估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腋窝分期,临床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SLNB可安全有效地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本研究旨在对中国不同地区及等级医院的SLNB临床病理实践操作进行调查,内容包括SLNB病理检查的开展形式、取材及制片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情况及判读标准等。本调研共收到来自949家医院的有效反馈,结果显示中国病理医师面临的术中快速诊断压力较大,在实践操作方面基本遵循了常规指南及规范推荐的原则,但在取材和制片方面仍会结合自身医院情况进行处理,在连续切片间隔大小设定、被膜周淋巴管中的肿瘤细胞判读和结外侵犯评估方面掌握仍有欠缺。本文将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临床及病理操作指南、共识及文献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乳腺癌SLNB病理实践及判读规范标准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阴性 腋窝淋巴结清扫 病理医师 等级医院 操作指南 制片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 实践操作
原文传递
基于二代测序探究Lynch综合征的遗传性及其潜在分子机制
10
作者 王玉红 邹子归 +4 位作者 陈志 黄山 熊峰 胡林 郭凌川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34-936,共3页
目的基于二代测序技术探究一个均为男性发病的Lynch综合征家系的具体突变方式,并寻找针对我国Lynch综合征患者的其他潜在致病突变。方法观察该家系中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探究该家系是否为Lynch... 目的基于二代测序技术探究一个均为男性发病的Lynch综合征家系的具体突变方式,并寻找针对我国Lynch综合征患者的其他潜在致病突变。方法观察该家系中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探究该家系是否为Lynch综合征,确定其具体突变方式,并寻找其他潜在致病突变。结果(1)该家系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外周血二代测序检测均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2)该家系以MSH2突变为首要特点,具体表现为:MSH2基因第2号外显子上的缺失突变可能会导致转录提前终止,形成功能异常或失活蛋白(MSH2 EX2 Del);(3)NTRK1、POLE、EXT2在6例进行外周血二代测序的Lynch综合征患者中重复出现,提示其可能协同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结论Lynch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Lynch综合征可表现为不完全外显,可能对本研究中Lynch综合征只有男性发病作出一定解释;当然,对于意义未明的突变及性别是否是导致不完全外显的潜在因素,进一步探究NTRK1、POLE、EXT2及性染色体在Lynch综合征中的意义将为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NCH综合征 微卫星不稳定 免疫表型 功能异常 免疫组织化学 未明 病理形态学 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