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影像学测量及可行性分析
1
作者 陈钧麟 马向阳 +6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朱昌荣 邓琛府 马仁财 陈泽星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0,139,共6页
目的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 目的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点处,螺钉自枢椎侧块穿C_(2/3)关节突关节、C_(3)侧块止于C_(3)椎弓根下缘。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数据,包括C_(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螺钉通道长度,内倾角度,头倾角度,最狭窄处宽度。并分析各项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C_(3)椎弓根平均宽度5.48 mm,平均高度6.82 mm,螺钉通道平均长度18.68 mm,平均内倾角度20.46°,平均头倾角度50.1°,最狭窄处平均宽度2.80 mm。C_(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呈正相关(P=0.000),螺钉通道长度与C_(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螺钉通道最狭窄处宽度与C_(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240例置钉测量数据中,如使用3.5 mm直径螺钉,均可完成置钉,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适用于所有患者。结论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可作为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补充的置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影像学测量 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2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0-1324,共5页
背景:在寰枢关节疾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加用传统的棒-棒横连可以为螺钉/棒结构提供更坚固抗旋转稳定性,但有安装困难、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的风险。作者设计... 背景:在寰枢关节疾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加用传统的棒-棒横连可以为螺钉/棒结构提供更坚固抗旋转稳定性,但有安装困难、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的风险。作者设计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可以有效克服上述缺点,但其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C_(1)-C_(2)PSR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集1名成人健康男性志愿者枕骨底到枢椎(C0-2)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失稳组、失稳+C_(1)-C_(2)PSR(无横连组)、C_(1)-C_(2)PSR+hS-S CL(钉尾横连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计算出4组模型在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与结论:①失稳组较正常组的运动范围明显增大43.8%-78.7%;2种内固定组在6种工况下的运动范围较失稳组减少90.2%-98.7%,在屈伸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基本一致,但在侧屈及旋转状态下,钉尾横连组较无横连组运动范围分别减少34.3%-43.8%和78.6%-79.1%,其中在旋转状态运动范围减少最为明显;②2种内固定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内固定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且主要的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或连接棒结合部;④新型钉尾横连能明显提高内固定的抗旋转稳定性,在三维运动上承担部分应力,降低内植物的最大应力;钉尾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出现横连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三维有限元 颈椎 内固定
下载PDF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3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37-1841,共5页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测试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安装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作为完整组(A组),在完整组基础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基础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组),在C组上依次安装不同模式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其中包括上水平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水平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为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为H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各个内固定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在6种工况下,A、C、D、E、F、G、H组寰枢椎活动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横连内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在左右旋转方向上,D、E组与F、G、H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D与E组,F与G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F、G与H组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提示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钉尾横连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但在左右旋转状态下,斜形钉尾横连和交叉钉尾横连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上下钉尾横连组;而斜形钉尾横连具备和交叉横连同等的抗旋转稳定性,故值得临床优先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尾横连 后路 寰枢椎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测量研究
4
作者 马仁财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邓琛府 陈钧麟 陈泽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度、高度及长度、棘突根部宽度、模拟的螺钉长度、螺钉内倾及头倾角度、椎板与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结果左右两侧的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枢椎椎板高度、厚度、长度以及棘突宽度、螺钉长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女性的螺钉的头倾、内倾角度,以及椎板与矢状面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男性为(27.16±3.92)mm,女性为(23.90±4.25)mm,螺钉内倾角度为(61.88±6.93)°,螺钉头倾角度为(28.26±5.95)°。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与椎板高度及下部厚度呈中等正相关,与椎板上、中部厚度呈强正相关。结论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在影像学解剖研究上是可行的,CT测量及计算机模拟置钉的结果为后续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 CT 解剖学
下载PDF
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1
5
作者 邹小宝 马向阳 +5 位作者 杨进城 夏虹 尹庆水 吴增晖 陈树金 杨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61-966,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经LI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经LI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4例,包括单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后路术后复发1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4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术后复发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SIA运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术前D级9例,E级5例。术后定期随访X线、CT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廊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1例患者诉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9例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3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5例术前分级为E级的患者术后分级无变化。ASIA运动评分由术前68.1±9.7分改善至术后的91.7±6.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随访3~24个月,平均12.2±6.8个月,X线片、CT复查示无复发脱位,cage位置满意,C—JAWS固定良好,无松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经I:1咽前路减压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寰枢关节 融合器 颈椎压力固定器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不同植骨材料及内固定方式对植骨后融合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邹小宝 马向阳 +6 位作者 杨进城 夏虹 吴增晖 王建华 艾福志 章凯 尹庆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88-1694,共7页
背景:后路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常用手术方法,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目前,临床中寰枢椎后路手术可应用多种植骨材料及置钉方式,而术后患者获得植骨融合的时间也多有不同。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后路... 背景:后路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常用手术方法,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目前,临床中寰枢椎后路手术可应用多种植骨材料及置钉方式,而术后患者获得植骨融合的时间也多有不同。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后路不同植骨材料及钉棒内固定方式对植骨后融合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28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并获得寰枢椎间植骨融合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椎固定采用完全经椎弓根螺钉,枢椎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后路植骨材料采用自体骨松质骨粒或异体骨松质骨粒。结果与结论:术后获得植骨融合时间3-24个月,C_1双侧椎弓根螺钉+C_2双侧椎弓根螺钉、C_1双侧椎弓根螺钉+C_2双侧椎板螺钉、C1双侧椎弓螺钉+C_2一侧椎弓根螺钉+C_2对侧椎板螺钉3种内固定方式对术后植骨融合时间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2.134,P=0.120),自体骨松质骨粒和异体骨松质骨粒2种植骨材料术后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83.611,P=0.000),内固定方式和植骨材料间无交互作用(F=1.036,P=0.356)。说明不同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方式均可提供稳定可靠的植骨融合环境,自体骨材料植骨更加有利于术后获得植骨融合,缩短融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寰枢椎脱位 后路 植骨 内固定 骨材料 钉棒 融合
下载PDF
寰枢椎前后路固定技术及融合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邹小宝 马向阳 +3 位作者 陈育岳 王宾宾 杨浩志 葛苏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8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寰枢椎疾患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疾患的主要方法。与下颈椎不同,寰枢椎融合器目前在临床上尚未获得广泛应用。本文总结目前常用的寰枢椎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技术,介绍寰枢椎植骨融合方式,对寰枢椎前路及后路... 寰枢椎疾患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疾患的主要方法。与下颈椎不同,寰枢椎融合器目前在临床上尚未获得广泛应用。本文总结目前常用的寰枢椎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技术,介绍寰枢椎植骨融合方式,对寰枢椎前路及后路融合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寰枢椎手术技术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寰椎 枢椎 前路手术 后路手术 内固定术 骨螺丝 骨板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融合器
下载PDF
自行防旋转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敏 马向阳 +2 位作者 杨进城 陈树金 邹小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031-3037,共7页
背景: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是目前治疗寰枢椎失稳和或脱位的主要术式,但是常规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连接棒是圆柱形,为增强复位功能,连接棒预弯的曲度一般较大,在拧螺母固定时连接棒容易发生旋转,需要额外的辅助器械把持和固定连接棒的方... 背景: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是目前治疗寰枢椎失稳和或脱位的主要术式,但是常规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连接棒是圆柱形,为增强复位功能,连接棒预弯的曲度一般较大,在拧螺母固定时连接棒容易发生旋转,需要额外的辅助器械把持和固定连接棒的方向,但辅助器械存在手术术野遮挡,且当辅助器械把持不稳时可能造成脊髓的过度骚扰和意外损伤。自行防旋转寰枢椎钉棒系统是一种既保持了常规钉棒系统的优点,又具有自行防旋转的功能,但其生物力学性能与常规钉棒系统之间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估新型自行防旋转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创建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得出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应力分布云图。结果与结论: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其中常规及新型钉棒系统模型分别包含198 330个节点和964 747个单元,246 788个节点和996 069个单元。两种内固定系统均无明显应力集中现象,且主要应力分布区域基本一致,主要集中螺钉-骨质界面、螺钉-连接棒界面,其中新型自行防旋转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的主要应力分布区域的应力均值高于常规钉棒系统,但2种钉棒内固定系统连接棒的最大应力值均小于钛合金棒的屈服强度(795-827 MPa)和极限强度(860-896 MPa)。提示新型自行防旋转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连接棒的设计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新型连接棒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脊柱内固定装置,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应力 物理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上颈椎 寰枢椎失稳 寰枢椎脱位 后路内固定 钉棒系统 自行防旋转 生物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7
9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7 位作者 邹小宝 许俊杰 夏虹 尹庆水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例患者采用前路单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40例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26例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术前ASIA分级D级32例,E级45例;术前J0A评分12.9±2.4分。术后定期复査X线片、CT,评价齿状突骨折愈合、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颈项部疼痛、四肢麻木及肌力下降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32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0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J0A评分改善至15.2±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1,P=0.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7.0±9.6个月),1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者齿状突骨折呈纤维/瘢痕愈合,4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及6例寰枢椎后路钉棒临时固定者的齿状突骨折均获复位及骨折端的骨性愈合,40例后路及26例前路固定植骨融合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复位及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时间及骨折复位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齿状突骨折 陈旧性骨折 术式选择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2 位作者 邹小宝 王宾宾 杨浩志 《脊柱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单开门小钛板经口复位固定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应用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患者13例,其中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6例,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 目的探讨利用单开门小钛板经口复位固定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应用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患者13例,其中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6例,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3例,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和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各2例。记录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以评价寰椎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内固定情况以及寰枢椎的稳定性。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术前ASIA分级D级2例,E级11例,术后均为E级;VAS评分由术前的(6.2±1.8)分降低至术后的(2.0±0.8)分。随访3~24个月,X线片、CT复查示小钛板固定良好、无松动,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寰枢椎失稳、脱位发生。结论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有效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专用钉棒固定器械的研制与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6 位作者 邹小宝 陈树金 杨敏 王宾宾 邱锋 夏虹 尹庆水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6年第5期261-268,共8页
目的研制寰枢椎后路专用的钉棒内固定器械,探讨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现有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寰枢椎脱位实践应用中的不足,设计研制一套专门用于寰枢椎后路手术的新型钉棒内固定系统,包括寰椎提拉螺钉、枢椎支点螺钉、... 目的研制寰枢椎后路专用的钉棒内固定器械,探讨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现有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寰枢椎脱位实践应用中的不足,设计研制一套专门用于寰枢椎后路手术的新型钉棒内固定系统,包括寰椎提拉螺钉、枢椎支点螺钉、自动防旋固定棒、钉尾横连以及锥形螺纹丝攻等配套安装器械。气管插管全麻下将该新型内固定器械系统应用于6例患者,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本组6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复位固定术,其中非融合固定3例、植骨融合固定3例。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手术时间95min;术中出血量30~80mL,平均术中出血量50mL,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并发症发生。新型内固定系统的螺钉、固定棒、横连均一次置入到位,无须反复调整及额外的器械辅助。术后X线片、CT、MRI复查结果显示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脊髓压迫解除。结论研制的寰枢椎后路专用钉棒固定系统设计新颖独到,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初步临床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关节不稳定性 关节固定术 内固定器 钉棒内固定系统
下载PDF
在Authorware环境下的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
12
作者 薛洁 向凤红 +1 位作者 严海全 邹小宝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2年第5期82-85,共4页
介绍了在Authorware环境下 ,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研究的具体实现方法 .采用该方法进行的仿真简便易行 ,图形界面美观友好 。
关键词 控制系统 计算机仿真 AUTHORWARE
下载PDF
有限元法分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树金 马向阳 +3 位作者 杨进城 尹庆水 杨敏 邹小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4970-4974,共5页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于上颈椎病变同时伴有骨质疏松症患者,更加牢固可靠,但现阶段对于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建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内固定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其生物力学特...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于上颈椎病变同时伴有骨质疏松症患者,更加牢固可靠,但现阶段对于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建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内固定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一健康成年人枕骨、寰枢椎图像信息,构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内固定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Abaqus加载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等6种载荷,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内固定系统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1)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内固定系统明显减少了上颈椎运动幅度,不同运动状态下,螺钉应力均主要集中在螺钉的钉-骨交界处及钉棒连接处;(2)前屈、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状态下,枢椎椎弓根螺钉根部承受最大应力;(3)后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螺钉根部承受最大应力;(4)旋转状态下,螺钉与连接棒均存在明显的高应力区,螺钉及连接棒所承受应力最大值明显高于其他运动状态;(5)提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内固定安全可靠,螺钉进钉点根部周围易出现应力集中,旋转状态下,螺钉所受的应力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椎弓根螺钉 有限元 生物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枢椎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上颈椎结核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树金 马向阳 +2 位作者 杨进城 杨敏 邹小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6-411,共6页
目的 :探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1.9±8.3岁(6~71岁)。其中寰椎结核1... 目的 :探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1.9±8.3岁(6~71岁)。其中寰椎结核11例,寰枢椎结核6例,寰椎并寰枕关节结核2例,病灶均破坏累及寰枕关节或寰枢椎侧块,均伴有寰枢关节脱位,病灶周围脓肿形成。采用JOA评分评价脊髓神经功能,VAS评分评价枕颈部疼痛症状,寰齿间隙(ADI)评价复位情况,定时随访并复查X线片、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其中行枕颈融合11例,寰枢椎融合7例,C1~C3融合1例。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3.2±7.2个月(24~48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CT显示椎前脓肿消失、寰枢椎复位良好,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17例术后3个月实现后路骨性融合或前路骨缺损部植骨骨性愈合,另2例术后6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结核杆菌感染病灶,术后抗结核药物平均用药时间16.9±1.3个月。随访期间结核无复发,术后18个月结核病变均达到临床治愈。JOA评分由术前的7.9±1.1分上升到末次随访时的14.7±1.2分(P<0.05);枕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6.5±0.4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0±0.5分(P<0.05),ADI由术前5.6±1.3mm减小至术后1.6±0.9mm(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经口咽 后路固定 结核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的固定角度与下颈椎曲度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李建扬 李波 +4 位作者 欧阳北平 罗春山 马向阳 邹小宝 陆廷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不同枕颈角(C_(0)~C_(2))、C_(1)~C_(2)角与术后下颈椎曲度(C_(2)~C_(7)角)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并评估两种指标对下颈椎曲度影响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不同枕颈角(C_(0)~C_(2))、C_(1)~C_(2)角与术后下颈椎曲度(C_(2)~C_(7)角)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并评估两种指标对下颈椎曲度影响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对上颈椎疾病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78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分别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C_(0)~C_(2)、C_(1)~C_(2)角、C_(2)~C_(7)角,前凸为“+”值,后凸为“-”值,并观察夹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月,平均16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0)~C_(2)角平均值分别为(11.87±1.36)°、(20.14±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5,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1)~C_(2)角平均值分别为(15.55±1.70)°、(26.67±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48,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2)~C_(7)角平均值分别为(18.16±2.81)°、(13.05±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0,P值0.000);其中末次随访C_(0)~C_(2)角<20°(10-20°)37例,≥20°(20°~28°)共计41例;C_(1)~C_(2)角<25°(10°~25°)共计37例,≥25°(25°~42°)共计41例。末次随访C_(1)~C_(2)角<25°、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P值分别为0.635和0.510,r值分别为0.081和0.112);C_(1)~C_(2)角≥25°、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P值分别为0.002和0.000,r值分别为-0.466和-0.872);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的强相关(r=-0.872,绝对值>0.8),而C_(1)~C_(2)角≥25°与C_(2)~C_(7)角之间的弱相关(r=-0.466,绝对值<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C_(0)~C_(2)角≥20°或C_(1)~C_(2)角≥25°可能引起术后下颈椎曲度的减小,而C_(1)~C_(2)角10°~25°、C_(0)~C_(2)角10°~20°,可能更好的维持下颈椎生理性曲度,且以C_(0)~C_(2)角作为参考指标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寰枢椎 固定角度 下颈椎曲度
下载PDF
钉尾横连与棒-棒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16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4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梁栋柱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C_(1)~C_(2)PSR)(C组),在C组基础上分别装置传统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为D组和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为E组,E组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E_(1)组和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_(2)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每组标本的寰枢椎活动度(ROM)。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①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组及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失稳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4种内固定组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在侧屈、旋转方向上,横连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无横连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③D组分别与E_(1)、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E_(1)和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也无计学差异(P>0.05)。结论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中具有良好的抗轴向旋转稳定性;钉尾横连具有与传统棒-棒横连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钉尾横连安装在寰椎侧和枢椎侧生物力学性能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生物力学
下载PDF
XLIF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浩志 马向阳 +3 位作者 邹小宝 王宾宾 夏虹 吴增晖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8年第4期197-202,共6页
目的探究XLIF微创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S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0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21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XLIF技术微创通道下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记录... 目的探究XLIF微创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S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0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21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XLIF技术微创通道下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根据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评估患者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8 min(50~10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3 mL(20~50 m L),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术后6个月X线片、CT检查示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植骨均获融合;随访期间无ASD复发病例。结论应用XLIF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可避开原有内固定的干扰,创伤小,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期间 邻近节段退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极外侧入路
下载PDF
三维有限元对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力学稳定性评价
18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1-727,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为A组,失稳组为B组,B组+C_(1)-C_(2)PSR为C组,C组+新型钉尾横连(C_(1)-C_(2)PSR+hS-S CL)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H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计算出正常组、失稳组、六种内固定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①在6种工况下,正常组和内固定组的ROM较失稳组均明显降低;在屈伸状态下:全部内固定组的ROM基本一致,在侧屈和旋转状态下:D-H组ROM较无横连C组分别减少34%~44%和79%,36%~46%和76%~80%,39%~47%和78%~79%,40%~46%和78%~79%,49%~50%和91%~93%其中H组ROM在旋转状态减少最为明显。②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所有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横连组应力分布区域基本一致,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结合部。结论交叉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具有最强的抗旋转稳定性,但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易发生横连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三维有限元
下载PDF
新型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生物力学特征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邹小宝 马向阳 +4 位作者 杨浩志 葛苏 陈育岳 夏虹 吴增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4529-4534,共6页
背景:随着寰枢椎手术量的增加,寰枢椎植骨融合的问题也一直备受重视,无论寰枢椎前路或者后路融合器,虽然对寰枢椎融合器的研究从未停止,但由于手术技术难度、手术风险、设计不成熟等诸多原因,目前仍未有相关的寰枢椎融合器可应用于临床... 背景:随着寰枢椎手术量的增加,寰枢椎植骨融合的问题也一直备受重视,无论寰枢椎前路或者后路融合器,虽然对寰枢椎融合器的研究从未停止,但由于手术技术难度、手术风险、设计不成熟等诸多原因,目前仍未有相关的寰枢椎融合器可应用于临床。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是一种可配合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使用的新型融合器类型,但其生物力学性能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寰枢椎板间融合器联合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估新型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CT 扫描获取1 名健康成年人枕骨、寰枢椎图像信息,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创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联合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应力变化及应力云图。结果与结论:①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包含206 745 个单元及72 496 个节点;②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最大应力均集中在微型钛钉置入骨质部位,左右旋转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值较其他工况下高;③后路钉棒系统应力均主要集中在螺钉的钉-骨交界处及钉棒连接处,最大的应力均产生在螺钉置入骨质部分的根部周围;④提示新型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力学稳定性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是一种简单、安全的寰枢椎融合器类型,对后路钉棒系统应力无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 后路内固定 钉棒系统 三维有限元模型 数字化骨科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CT测量成人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数据设计寰枢椎板间融合器 被引量:4
20
作者 邹小宝 马向阳 +7 位作者 王宾宾 杨浩志 葛苏 陈育岳 张双 倪菱 夏虹 吴增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5837-5842,共6页
背景:寰枢椎融合器一直以侧块关节融合器为研究热点,但其置入操作风险过大,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可广泛应用的寰枢椎融合器。目的:探究成人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CT影像解剖学可行性并给出初步设计。方法:对100例成人(男50例,女50例)寰枢... 背景:寰枢椎融合器一直以侧块关节融合器为研究热点,但其置入操作风险过大,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可广泛应用的寰枢椎融合器。目的:探究成人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CT影像解剖学可行性并给出初步设计。方法:对100例成人(男50例,女50例)寰枢椎CT三维成像进行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枢椎椎板厚度、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析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数据并设计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结果与结论:①男、女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分别为(23.41±1.48)mm和(22.23±1.25)mm,寰椎后弓厚度分别为(6.00±0.96) mm和(5.28±0.78) mm,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分别为(18.54±2.23)mm和(17.31±0.91) mm,枢椎椎板厚度分别为(5.12±1.31)mm和(4.98±1.26)mm,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别为(32.63±2.76) mm和(31.39±4.04) mm;②不同性别的双侧测量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男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男性与女性的枢椎椎板厚度、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结果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是可行的;④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初步设计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⑤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具有应用可行性,可用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过程中,提升寰枢椎间的植骨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椎板间融合器 后路 固定 融合 钉棒系统 CT 影像 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