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毒性中药抗肝癌活性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邹思华 袁经权 +2 位作者 张雯艳 温美琦 周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0期42-45,共4页
肝癌是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毒性中药是指药性峻猛,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使用不当可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中药。近5年来报道的具有抗肝癌作用的毒性中药包括清热解毒的鸦胆子和重楼,化痰散结的半夏和天南星,行... 肝癌是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毒性中药是指药性峻猛,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使用不当可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中药。近5年来报道的具有抗肝癌作用的毒性中药包括清热解毒的鸦胆子和重楼,化痰散结的半夏和天南星,行气止痛的川楝子,活血化瘀的马钱子和斑蝥,祛湿邪的雷公藤和乌头,攻毒杀虫的蛇床子、蟾酥和砒霜,解毒散结的商陆,破血消癥的千金子及解肝郁的吴茱萸。药理研究表明毒性中药可有效发挥抗肝癌作用,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等机制实现。本文旨在总结近5年毒性中药的抗肝癌活性和作用机制,为业内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中药 肝癌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研究探讨肉桂醛联合姜黄素抗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朱巧凤 周蓓 +2 位作者 吴燕春 邹思华 刘娇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055-1062,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研究探讨肉桂醛联合姜黄素抗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PharmMapper、SwissTarget、Target Net数据库筛选肉桂醛、姜黄素的相关作用靶点;TTD、Gene cards、OMIM筛选肝癌作用靶点;Venny软件筛...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研究探讨肉桂醛联合姜黄素抗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PharmMapper、SwissTarget、Target Net数据库筛选肉桂醛、姜黄素的相关作用靶点;TTD、Gene cards、OMIM筛选肝癌作用靶点;Venny软件筛选共同靶点;STRING数据库、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进行分子对接。通过噻唑蓝(MTT)法、Hoechst 33258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进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结果]经过筛选获取肉桂醛-姜黄素抗肝癌关键靶点,主要是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可能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白细胞介素(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197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表明,两药合用对AKT1具有较好的亲和性。选取PI3K/Akt信号通路上关键靶点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肉桂醛联合姜黄素能显著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存活率(P<0.01),显著升高凋亡率(P<0.05),并显著降低PI3K、AKT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因子-κB1(NF-κB1)mRNA的表达(P<0.01)。[结论]肉桂醛联合姜黄素能有效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活性,诱导其凋亡,其抗肝癌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醛 姜黄素 网络药理学 肝癌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梅兰芳《牡丹亭》传播方式与贡献
3
作者 邹思华 王省民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5-80,共6页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民国时期,舞台演出、文本传播、图像传播等都是其传播的重要形式。梅兰芳作为一代京剧大师,在《牡丹亭》的舞台演出、文本传播、图像传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梅兰芳所演的《春香闹学》和《游...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民国时期,舞台演出、文本传播、图像传播等都是其传播的重要形式。梅兰芳作为一代京剧大师,在《牡丹亭》的舞台演出、文本传播、图像传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梅兰芳所演的《春香闹学》和《游园惊梦》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牡丹亭 传播
下载PDF
木榄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GXIMD0000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泽恩 邹思华 +4 位作者 江娇 罗海梅 黄锡山 刘永宏 谭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0-157,共8页
为挖掘木榄内生真菌的降血糖功效,对木榄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GXIMD00006进行扩大培养,采用柱层析技术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技术结合文献对比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11个化合物,分别为:(+)-s... 为挖掘木榄内生真菌的降血糖功效,对木榄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GXIMD00006进行扩大培养,采用柱层析技术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技术结合文献对比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11个化合物,分别为:(+)-sclerotiorin(1)、sclerotioramine(2)、isochromophiloneⅧ(3)、terretonin(4)、terretonin A(5)、chrodrimanin A(6)、chrodrimanin B(7)、chrodrimanin E(8)、3,5-二羟基麦角甾醇-7,22-二烯-6-酮(9)、麦角甾醇(10)和过氧化麦角甾醇(11),其中,2个萜类衍生物4和5均为首次从青霉属中分离得到。该研究首次发现化合物1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为3.30μmol/L,表明木榄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开发成为新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木榄 阿扎菲酮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剂 降血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