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白垩世两只鸟类雌性个体的骨组织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邹晶梅 王敏 +2 位作者 郑晓廷 王孝理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128,共17页
对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两个达到性成熟的热河鸟(Jeholornis sp.)和反鸟(Enantiornithes indet.)的雌性个体进行了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热河鸟和反鸟中,个体达到性成熟的时间要早于骨骼成熟。新的骨组织切片显示出与以往报... 对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两个达到性成熟的热河鸟(Jeholornis sp.)和反鸟(Enantiornithes indet.)的雌性个体进行了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热河鸟和反鸟中,个体达到性成熟的时间要早于骨骼成熟。新的骨组织切片显示出与以往报道不同的骨组织结构,表明中生代鸟类的骨组织结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比原有的认识更为复杂。与以前报道过的热河鸟的骨组织结构相比,本文研究的雌性热河鸟的骨骼切片显示出更高的血管化程度,网状和径向的管道同时存在。反鸟的骨组织结构与此前报道过的早白垩世的反鸟Concornis相似,其骨壁主要是由平行纤维板骨组成,骨骼的血管化程度要高于以往报道过的反鸟成年个体。骨组织结构显示出该反鸟个体的骨质沉积速率已明显下降,表明其已经达到了性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组织学 热河鸟 反鸟 热河生物群
下载PDF
巨前颌契氏鸟(鹏鸟科:反鸟类)的形态学描述及早白垩世鸟类尾羽的空气动力学功能比较(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邹晶梅 郑晓廷 +2 位作者 胡晗 王孝理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58,共18页
契氏鸟(Chiappeavis)是首次发现保存有扇状尾羽的反鸟类,显示出尾羽球茎这一结构在较原始的反鸟类中已经发育。详细描述了巨前颌契氏鸟(C.magnapremaxillo)正型标本的骨骼形态学特征。契氏鸟的腭区形态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相似,而... 契氏鸟(Chiappeavis)是首次发现保存有扇状尾羽的反鸟类,显示出尾羽球茎这一结构在较原始的反鸟类中已经发育。详细描述了巨前颌契氏鸟(C.magnapremaxillo)正型标本的骨骼形态学特征。契氏鸟的腭区形态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相似,而区别于晚白垩世的反鸟类戈壁鸟(Gobipteryx)。即使具有尾羽球茎,鹏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也表明该结构发育较差。估算了在契氏鸟中由扇状尾羽所产生的浮力,并与其他早白垩世鸟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契氏鸟的扇状尾羽所产生的空气浮力小于同时代生活的今鸟型类,这有可能解释了反鸟类中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尾羽形态普遍缺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热河生物群 鸟类 尾羽
下载PDF
早白垩世手盗龙类郝氏中鸟(恐龙:兽脚类)归入非鸟类似擅攀鸟龙类的再研究及擅攀鸟龙类和基干窃蛋龙类形态相似的讨论(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邹晶梅 舒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0,共28页
手盗龙类郝氏中鸟(Zhongornis haoae)的标本只有一件,并且为幼年个体,其最初被归入鸟类。然而对其解剖学的重新研究显示,郝氏中鸟与窃蛋龙下目(Oviraptorosauria)和擅攀鸟龙科(Scansoriopterygidae)具有很多相似的形态特征。中鸟的尾部... 手盗龙类郝氏中鸟(Zhongornis haoae)的标本只有一件,并且为幼年个体,其最初被归入鸟类。然而对其解剖学的重新研究显示,郝氏中鸟与窃蛋龙下目(Oviraptorosauria)和擅攀鸟龙科(Scansoriopterygidae)具有很多相似的形态特征。中鸟的尾部虽然有所退化,但仍然很长,本文认为其约有20枚尾椎,其尾部的形态和比例都与尾羽龙(Caudipteryx)和耀龙(Epidexipteryx)相似。中鸟与基干窃蛋龙类的相似之处还包括:头骨短而高,小手指退化。在小翼掌骨的大小、手指的比例、坐骨不发育背侧和腹侧突起方面,中鸟与擅攀鸟龙类相似,而明显区别于中生代的鸟类。基于上述相似的形态特征以及基干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共有的其他特征,提出了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之间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的假说。分支系统学的研究表明,相比于窃蛋龙类,中鸟与擅攀鸟龙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中鸟和擅攀鸟龙类都具有伸长的前肢和脚爪。有关中鸟的分类位置及其与擅攀鸟龙科之间确切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新标本的发现;本文对中鸟分类位置的讨论,也说明了基于幼年个体进行新种命名时所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兽脚类恐龙 擅攀鸟龙科 窃蛋龙下目 鸟纲 中鸟 尾部
下载PDF
对长趾辽宁鸟的重新认识(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邹晶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7,共13页
早期发现于中国东北热河群的今鸟类化石多呈高度零散保存,本文对于惟一已知的长趾辽宁鸟( Liaoningornis longidigitrus) 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分类单元实际上是反鸟类的成员。虽然材料保存较差且破碎,但缺失发达的胸骨、胫骨脊和退化的脚... 早期发现于中国东北热河群的今鸟类化石多呈高度零散保存,本文对于惟一已知的长趾辽宁鸟( Liaoningornis longidigitrus) 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分类单元实际上是反鸟类的成员。虽然材料保存较差且破碎,但缺失发达的胸骨、胫骨脊和退化的脚爪,显示其应该被排除于更为进步的鸟胸类( ornithothoracines) 之外。辽宁鸟与所有已知的反鸟均有显著不同,但显示了与西班牙发现的 Eoalulavis hoyasi 的相似性: 它们相似的胸骨特征表明二者可能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尽管与其他反鸟类的不同表明,这可能是个体发育造成的假相。由于辽宁鸟标本过于零碎,因此目前难以确定其在反鸟类系统发育中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县组 反鸟类 今鸟类 今鸟形类 辽宁鸟
下载PDF
早期鸟类及其近亲的腹肋腔:大小和功能(英文)
5
作者 邹晶梅 郑晓廷 +2 位作者 王孝理 张晓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52,共20页
对中生代鸟类及与其亲缘关系密切的非鸟兽脚类腹肋腔的大小和形态进行了研究。据报道,在兽脚类中,腹肋腔的大小与个体大小正相关。然而与早期报道相反,基干鸟类的腹肋腔按个体大小比例似乎比非鸟兽脚类的大,这表明在缺乏前后向充分发育... 对中生代鸟类及与其亲缘关系密切的非鸟兽脚类腹肋腔的大小和形态进行了研究。据报道,在兽脚类中,腹肋腔的大小与个体大小正相关。然而与早期报道相反,基干鸟类的腹肋腔按个体大小比例似乎比非鸟兽脚类的大,这表明在缺乏前后向充分发育的胸骨时,腹肋可能作为一种补偿性结构,具有附着肌肉的功能。像鳄鱼一样,具有胸骨的早期鸟类的近端一排腹肋与胸骨相关联,表明这两种结构在功能上可能是一个整体;但在所有腹肋结构中都没有发现任何用来附着肌肉的痕迹,所以这一观点还没有此方面证据的支持。或者,大型的腹肋腔可能与呼吸功能以及鸟类飞翔需要的大量氧气供应有关。由于这些细弱骨骼结构的保存往往不完整,好的样本太少,以至于无法从对腹肋资料的统计分析中得出重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河生物群 白垩纪 Paraves 鸟纲 腹肋 胸骨 会鸟
下载PDF
未成熟羽毛在早白垩世热河鸟类生物群幼年反鸟类中的首次报道
6
作者 邹晶梅 福雅曼 +1 位作者 王敏 郑晓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44,共21页
换羽——将一种羽毛替换成另一种的过程——对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这一过程能够每年将受损的羽毛替换掉,产生与个体发育相关的羽毛类型,或产生处在繁殖活跃期成年个体所具有的覆羽类型。处于萌发阶段的未成熟羽毛被角质鞘包... 换羽——将一种羽毛替换成另一种的过程——对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这一过程能够每年将受损的羽毛替换掉,产生与个体发育相关的羽毛类型,或产生处在繁殖活跃期成年个体所具有的覆羽类型。处于萌发阶段的未成熟羽毛被角质鞘包裹,外形呈狭窄管状,没有明显特征。角质鞘完全脱落标志着羽毛的成熟。虽然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与皮肤衍生物相关的化石,但是确切无疑的未成熟羽毛还未有报道,尽管九佛堂组(120 Ma)发现的一件窃蛋龙类——似尾羽龙,保存了疑似未成熟的羽毛。一件缅甸琥珀(9 Ma)中的反鸟幼崽保存了处于萌发阶段的羽毛,由于是三维保存,对外皮结构的解读更为直观。描述了发现于九佛堂组的4件反鸟类幼年个体上保存的疑似未成熟羽毛。与现生鸟类相似,上述疑似未成熟羽毛的近端窄,外形没有明显结构,仅在末端显示出分叉的羽支。认为此前报道的反鸟类多齿胫羽鸟(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掌部和胫跗骨上的相似类型的羽毛可能也是未成熟羽毛。未成熟羽毛和与性双型相关的装饰性羽毛在反鸟类幼年个体上的同时出现,可能说明新鸟类具有的复杂的换羽模式——与性双型相关的装饰性羽毛在个体达到性成熟若干年后(经历了若干次换羽后)才会出现,并且只在更接近鸟类冠群的一些类群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热河生物群 鸟类 鞘羽 羽毛 换羽
下载PDF
中国早白垩世反鸟类一新科(Bohaiornithidae fam.nov.)(英文)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敏 周忠和 +1 位作者 邹晶梅 Nikita V.ZELENKOV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76,共46页
依据3件近乎完整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湖相地层九佛堂组反鸟类的两个新属种:马氏副渤海鸟(Parabohaiornis martini gen.et sp.nov.)和库氏长爪鸟(Longusunguis kurochkini gen.et sp.nov.)。这两个新属种与此前报道的渤海... 依据3件近乎完整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湖相地层九佛堂组反鸟类的两个新属种:马氏副渤海鸟(Parabohaiornis martini gen.et sp.nov.)和库氏长爪鸟(Longusunguis kurochkini gen.et sp.nov.)。这两个新属种与此前报道的渤海鸟(Bohaiornis)、神七鸟(Shenqiornis)、齿槽鸟(Sulcavis)和周鸟(Zhouornis)具有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包括吻端粗壮、牙齿粗大并近似锥形、叉骨上升支的末端明显膨大、胸骨的后外侧突向外侧强烈偏转、跗蹠骨粗短、第三脚趾具有很长的爪子。对包含有大量中生代鸟类和形态特征的矩阵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其结果显示这两个新属种与上述的这些反鸟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基于此建立了一个新科——渤海鸟科。渤海鸟科包括6个属,代表了目前已知的反鸟类中多样性最丰富的一个类群,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于反鸟类高阶分类单元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渤海鸟科强壮的吻端和脚爪表明其占据了不同于其他早白垩世反鸟的生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热河生物群 .反鸟类 Bohaiornis Shenqiornis Sulcavis Zhouornis
下载PDF
辽西早白垩世今鸟类一基干有喙新属种(英文)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爽 周忠和 邹晶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4,共16页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建昌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今鸟类 舵羽 叉尾型
下载PDF
孔子鸟目(鸟类:尾综骨类)的分类厘定(英文)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敏 邹晶梅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共37页
孔子鸟目是早白垩世鸟类中具有角质喙和尾综骨的最原始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过去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中,千余件孔子鸟类标本被发现,其数目多过其他中生代鸟类和非鸟类恐龙。目前,共计4个属,10个种被先后归入到孔子鸟目中,然而这些属种的分类... 孔子鸟目是早白垩世鸟类中具有角质喙和尾综骨的最原始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过去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中,千余件孔子鸟类标本被发现,其数目多过其他中生代鸟类和非鸟类恐龙。目前,共计4个属,10个种被先后归入到孔子鸟目中,然而这些属种的分类位置是否有效尚不清楚。通过对已发表的所有孔子鸟类属种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证实了其中多数属种的鉴定特征有误,这些特征或受保存的影响,或代表了种内和个体发育的变化,亦或广泛分布在孔子鸟类或基于鸟类中,而并不能成为这些属种建属或建种的依据。认为此前命名的孙氏孔子鸟、费氏孔子鸟、义县锦州鸟、张吉营锦州鸟和建昌孔子鸟均属于圣贤孔子鸟的同物异名;而川州孔子鸟未保存确切的鉴定特征而难以和其他孔子鸟类相区别,暂将其归入孔子鸟科未定种。至此,对所有已报道的孔子鸟目的分类厘定认为,目前孔子鸟目共包括1科、3属、4种,分别是圣贤孔子鸟、杜氏孔子鸟、横道子长城鸟和郑氏始孔子鸟,并对这些属种各自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鸟类 孔子鸟目 孔子鸟属 分类 系统发育
下载PDF
鹏鸟(Pengornis)一新材料及其对反鸟特征演化的指示意义(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晗 周忠和 邹晶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97,共21页
鹏鸟(Pengornis)是早白垩世已知体型最大的反鸟类,其骨骼兼有反鸟类和今鸟类的特征。报道了辽西九佛堂组新发现的一件鹏鸟的亚成年个体标本,代表了该属鸟类除侯氏鹏鸟(Pengornis houi)正型标本外的已知第二件标本,暂归入鹏鸟未定种(Peng... 鹏鸟(Pengornis)是早白垩世已知体型最大的反鸟类,其骨骼兼有反鸟类和今鸟类的特征。报道了辽西九佛堂组新发现的一件鹏鸟的亚成年个体标本,代表了该属鸟类除侯氏鹏鸟(Pengornis houi)正型标本外的已知第二件标本,暂归入鹏鸟未定种(Pengornis sp.)。该标本头骨与头后骨骼近乎完整保存,并附有羽毛印痕,仅缺失部分右前肢和部分左后肢。新标本首次提供了鹏鸟胸骨与基干反鸟类原羽鸟(Protopteryx)及基干今鸟类古喙鸟(Archaeorhynchus)相似的形态特征,肯定了鹏鸟的基干位置,并讨论了其在鸟类胸骨演化中的意义。新标本对前肢和后肢(特别是脚趾)等的许多特征也有补充,表明其应当属于树栖生活的鸟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反鸟类 鹏鸟
下载PDF
红山鸟科(今鸟类)—新属种(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晓廷 邹晶梅 +2 位作者 王孝理 张晓 王岩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32,共16页
根据发现于内蒙古宁城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亚成年鸟类标本,报道了早期今鸟型类一新属、新种——陈氏天宇鸟(Tianyuornis cheni gen.et sp.nov.)。新属种与红山鸟科(高冠红山鸟Hongshanornis longicresta,侯氏长腿鸟L... 根据发现于内蒙古宁城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亚成年鸟类标本,报道了早期今鸟型类一新属、新种——陈氏天宇鸟(Tianyuornis cheni gen.et sp.nov.)。新属种与红山鸟科(高冠红山鸟Hongshanornis longicresta,侯氏长腿鸟Longicrusavis houi及朝阳副红山鸟Parahongshanornis chaoyangensis)的特征最为相近,如体型大小相似,后肢明显长于前肢等;但也具有一系列与其他红山鸟科成员不同的特征,包括上下颌都保存有牙齿,齿骨直(特殊的"S"形齿骨曾被认为是红山鸟科鸟类的近裔特征),胸骨后外侧突远端呈扇形扩展等。这些特征表明新标本为红山鸟科一新属种。该新属种的发现使红山鸟科成为已知种属分化最丰富的早白垩世今鸟类群。另外,新标本也丰富了红山鸟科鸟类许多新的重要形态学信息,证实这一支系鸟类仍保留有牙齿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宁城 早白垩世 义县组 今鸟型类 红山鸟科
下载PDF
早白垩世鸟类尾综骨与尾羽之间的形态协同演化(英文)
12
作者 王维 邹晶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9-314,共26页
从兽脚类恐龙中爬行类的骨质长尾,到以尾综骨为终端,并附着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扇状尾羽的短巧尾部,是早期鸟类演化中最显著的适应性转变之一。但能直接反映这一转变的化石记录匮乏,而且对中生代鸟类尾部形态结构,以及尾综骨和尾羽早... 从兽脚类恐龙中爬行类的骨质长尾,到以尾综骨为终端,并附着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扇状尾羽的短巧尾部,是早期鸟类演化中最显著的适应性转变之一。但能直接反映这一转变的化石记录匮乏,而且对中生代鸟类尾部形态结构,以及尾综骨和尾羽早期演化的认知也相对不足。在此对早白垩世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予以概述并将其与现生鸟类尾部结构类比。本研究强调了非鸟手盗龙类中尾椎的联合骨化与早期鸟类的尾综骨实属趋同演化。本研究表明,会鸟形类、孔子鸟形类、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尾综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今鸟型类尾综骨和尾羽(舵羽)与现代鸟类的相似,而相对更原始的鸟类的尾综骨,从形态来看,并不能支持舵羽球状膨大和必要的肌肉附着来操控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扇状尾羽。由此可见,舵羽球状膨大、舵羽扇面与犁铧状的尾综骨是在今鸟型类演化早期相伴相生的。相对于从前的认知,本研究还发现孔子鸟类的尾综骨与反鸟类的有更多相似之处,与二者都具有的几乎相同的装饰性尾羽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河生物群 鸟类 舵羽球状膨大 舵羽
下载PDF
现生鸟类和孔子鸟(Confuciusornis)叉骨软骨的研究:初步分析以及对中生代鸟类飞行方式的启示
13
作者 吴倩 邹晶梅 +1 位作者 李志恒 艾莉达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24,共19页
飞行的早期演化是古生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生鸟类演化出多种不同飞行方式,然而对中生代鸟类飞行方式的研究亟需寻找具有指示意义的指标。骨骼与关节组织尤其是乌喙骨-叉骨关节是实现鸟类飞行功能的重要组成,因此其关节的组织形态... 飞行的早期演化是古生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生鸟类演化出多种不同飞行方式,然而对中生代鸟类飞行方式的研究亟需寻找具有指示意义的指标。骨骼与关节组织尤其是乌喙骨-叉骨关节是实现鸟类飞行功能的重要组成,因此其关节的组织形态可能有助于反映现生鸟类的飞行方式。鸟类膜质骨中的次级软骨受到表观遗传的重要影响,只能在关节受到肌肉运动刺激的情况下形成,因此能够反映鸟类关节的形成力学环境;对三种不同飞行方式的现生鸟类(珠颈斑鸠、树麻雀和普通楼燕),以及热河生物群中最为常见的古鸟类之一孔子鸟(Confuciusornis)的叉骨乌喙骨关节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显示在所有三种现生鸟类中,叉骨与乌喙骨之间均存在可动关节,并且在叉骨上存在次级软骨。而孔子鸟的叉骨上也存在次级软骨,这是次级软骨组织在中生代鸟类叉骨化石中的首次报道。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现生鸟类物种的次级软骨组织形态存在差异,还需更多数据建立相关形态功能关系以便用于帮助推断中生代鸟类的飞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演化 鸟类 孔子鸟 叉骨 组织学 次级软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