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医案探析柳宝诒治痰特色 被引量:2
1
作者 邹汶珊 魏岩 周丽雅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4期447-449,共3页
探析柳宝诒治疗痰证的特色。柳宝诒将痰之成因多责于木火,临证辨治时重视调理气机,多从胃、肝着手,降肺、和胃、清木以泄痰,以斡旋枢机气化,恢复脏腑功能。
关键词 柳宝诒 《柳宝诒医案》 痰证 诊治特色
下载PDF
《柳宝诒医案》女科临证特色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邹汶珊 魏岩 周丽雅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7期862-864,共3页
柳宝诒在深入研究伏气温病的基础上提出了女科疾病多为热邪内蕴、伏而发病,瘀热内蕴、营阴受损为主要病因。其辨证时重视女科疾病易损营伤阴的特点,治疗用疏瘀化热、养营托邪之法,巧用经方灵活化裁,擅长以药制药,尤擅用生地黄顾护阴津。
关键词 《柳宝诒医案》 柳宝诒 女科疾病 女科医案 瘀热 生地黄
下载PDF
基于经典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的模式新探索
3
作者 周丽雅 邹汶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7期20-22,共3页
自2014年之后,中医临床规培教育制度推行以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年下滑。现行制度下,学术型研究生面临着较大的科研压力,普遍存在中医专业基础不坚、中医临床思维缺失等问题。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中医学术型研究生也得具备一定的... 自2014年之后,中医临床规培教育制度推行以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年下滑。现行制度下,学术型研究生面临着较大的科研压力,普遍存在中医专业基础不坚、中医临床思维缺失等问题。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中医学术型研究生也得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导师、学校都意识到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型研究生 中医经典 临床思维
下载PDF
王孟英保津养阴思想的临床应用特色 被引量:3
4
作者 卢俊鹏 邹汶珊 王军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12期39-41,共3页
介绍王孟英保津养阴的学术思想。王氏保津养阴的临床应用特色主要包括祛邪保津、首重肺胃,肺胃与肾、养阴有别,甘凉濡润、大剂挽危,药食相合、显效益彰4个方面。
关键词 《王氏医案》 王孟英 保津养阴
下载PDF
二参颗粒对氯化钴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柴晶美 李欣 +2 位作者 尤文 邹汶珊 周丽雅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5-179,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二参颗粒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缺氧损伤和大鼠心肌细胞H9C2凋亡的影响,阐明二参颗粒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以500μmol/L的CoCl2与H9C2细胞共同作用24 h,建立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模型。将H9C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 目的:通过观察二参颗粒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缺氧损伤和大鼠心肌细胞H9C2凋亡的影响,阐明二参颗粒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以500μmol/L的CoCl2与H9C2细胞共同作用24 h,建立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模型。将H9C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二参颗粒50μg/mL、100μg/mL、200μg/mL组。酶联免疫法检测胞外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MMP)和凋亡水平,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细胞内Bcl-2/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PAR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活力下降、活性氧(ROS)荧光表达值升高、线粒体膜电位JC-1单体阳性细胞显著升高以及细胞培养液中LDH含量升高,凋亡率显著升高,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PARP的蛋白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二参颗粒能有效改善细胞活力,降低LDH的含量,显著降低胞内ROS荧光表达值,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水平,下调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PARP的蛋白表达,升高Bcl-2/Bax的比值(P<0.05或P<0.01)。结论:二参颗粒可以抑制CoCl2诱导的心肌细胞ROS水平,减少氧化应激发生,进而改善氧化应激介导的心肌细胞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参颗粒 氧化应激 凋亡 H9C2细胞 线粒体膜电位
原文传递
肌内效贴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斌 邹汶珊 艾长山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8年第6期958-960,共3页
肌内效贴来自于运动机能学(kinesiology),最早由日本加濑建造博士(Kenso Kase)于1973年发明设计[1],并将其命名为kinesio taping。肌内效贴贴扎技术是通过用一定手法将具有特点形状的肌内效贴布贴于皮肤表面,达到保护肌肉骨骼、稳定运... 肌内效贴来自于运动机能学(kinesiology),最早由日本加濑建造博士(Kenso Kase)于1973年发明设计[1],并将其命名为kinesio taping。肌内效贴贴扎技术是通过用一定手法将具有特点形状的肌内效贴布贴于皮肤表面,达到保护肌肉骨骼、稳定运动关节、增进运动机能的目的[2]。由于运动员在运动中比较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肌内效贴扎技术凭借其既能起到防护作用又不会限制运动动作的独特优越性,故最早被运动员在运动领域使用,成为保护运动员的必要措施[3];随着运动损伤的广泛遍及,肌内效贴被越来越多的物理治疗师、运动医生及贴扎技术爱好者关注与喜爱,并普遍在竞技体育领域、康复医学领域和运动医学领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康复 运动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